APP下载

广播媒体的融合转型

2015-09-10姚瑶

新闻世界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可视化媒介广播

姚瑶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广播也在探索崛起之路。学者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与其他媒介的兼容性。广播主要传播声音,其塑造性和兼容性较强,在媒介融合转型中是受益者。本文认为广播融合要依靠技术创新,完善数字资源库;搭建平台,提供多元服务;充实内容,传播特色资源;培养人才,发扬互联网思维。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新媒体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生存境况出现了窘态。报纸、电视正积极探索着新媒体之路,报纸弃纸上网、电视数字转型。其中,澎湃新闻与百视通都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成功案例。而作为问世更早、灵动性不足的广播能否找到创新之路,是突破囿限一举转型成为媒体融合战争中的胜利者,还是被人遗忘,淡出历史舞台,这亦是当下传媒界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广播媒体与新媒体

广播是以语言为介质进行传播的,而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开端,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新世纪,人类都依赖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传达与沟通。法国学者多米尼克·吴尔敦强调“声音即他人……通常最能传递情感的是声音”,并且表示广播在全球获得成功证明了声音表达的重要性。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声音与广播是互相依赖的。同时,由于广播是借助声音传播的,它的融合则更加便捷,其发展可能性也更大。

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代表旧媒体的灭亡。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②媒介本身就是介质和渠道,更是内容和目的,它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习惯。广播媒体自成体系,也可以是新媒体的内容。在媒体大战中,广播媒体不仅具有元老的身份,同时也吸收着新媒体的技术和观念,它恰恰是媒介融合的最大受益者。

广播在诞生之初,就伴随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传播知识的功能,以及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渗透面广、感染力强的特点,成为当时的新媒体。这使得广播在纸质媒体中的优势凸显。而时代变革,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的这些优势被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代替与优化,广播其弊端也逐渐暴露,保存性差、稍纵即逝、听众专注性和选择性较差。由于媒介融合的动因包括技术因素、受众因素、竞争因素、政策因素、国际因素等。广播媒体日益显现的弊端及其与新媒体的较量,也成为其融合转型的主要动力。新媒体背景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传播环境和传播心理,传播环境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传播心理随着行为主体认知水平的提升变得更加难以把握。广播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进步,将自己整合得更具时代特征。

二、广播媒体融合现状

新媒体的活跃改变着媒体大环境,并形成了全新的传媒生态。广播为了夺回新媒体逐步占据的传媒市场,也在各层面做出探索。广播媒介技术的应用,车载广播的普及,交通广播和音乐广播成为热门;广播媒介的内容在深化,广播电台的节目种类增多,杂志型节目、谈话节目受到欢迎,民生广播、新闻广播、故事广播、广播剧成为主要节目形式;广播媒介的传播形式多样化,广播与电视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广播可视化兴起,以视觉效果辅助单一的听觉效果;广播的收听方式多元化,网络电台、手机广播APP这类小众化应用积攒了不少人气。

1、广播与电视的融合

广播主要靠听,电视则是视听结合,广播与电视融合的主要途径是广播可视化。所谓广播可视化,是指有关广播的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得知,或是通过视觉得知广播信息,从而被吸引去收听广播、关注广播。③广播的可视化可以弥补单一听觉的不足,以生动的画面补充听众的理解,也可以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展现以满足听众的好奇心。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广播可视化的动因,受众对于媒体人物的窥视和大众传媒领域的扩张促进了后台行为前台化,这也顺应了真人秀节目兴起的潮流,不仅使受众了解到节目制作的复杂性,更增添了广播节目的真实性和贴近性。

例如,KBS韩国广播公司作为韩国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广播电视台。目前,KBS拥有短波广播、因特网广播、网络广播KONG以及Podcasts这四种收听方式,由此韩国广播公司迈入了广播“边听边看”的时代。④KBS在广播可视化方面不遗余力地推出了众多节目,将艺人与节目结合,与受众多元互动,赢得了良好的反响。

2、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

学者夏海云认为互联网与广播的关系是“互动性博弈”,广播向互联网借力,通过靠近互联网来靠近更广泛的听众。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在向广播“借壳”,比如大量网络电台的兴起。传统广播的听众与主持人互动主要依赖于电话,而网络广播的互动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反馈及时,亲密互动,可以使广播与受众建立长远的伙伴关系。

中国广播网的媒介融合之路是各级广播媒体应当学习的典范,广播电台与互联网联合互动,台网一体,实现了广播资源向现代网络立体化、多元化、图文视频化转型。⑤200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中国广播网银河台,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丰富优质的节目。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形成了新型的广播传播模式。

3、广播与手机的融合

智能手机搭载优秀的操作系统,运行速度快、人性化操作、功能强大。它的出现,使得“手机控”人群愈加庞大。广播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而手机则是必需品,将广播与手机融合也是重新找回广播地位的一种途径。

荔枝FM、Echo回声、豆瓣FM、喜马拉雅、酷狗FM、听书宝等手机应用APP日渐占据手机软件下载排行榜的前列,还有一些社交媒体也在提供微电台服务。这些网络电台不仅向人们提供优质的视听盛宴,而且使每个用户成为主角。正如荔枝FM宣称的“开启播客时代,人人都是播客。”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些手机电台中收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广播剧、有声读物、读诗、睡前故事、外语学习等等,不同的类型、风格、场景可供选择,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向用户推送相关信息。除此之外,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私人播客,利用这个平台使用最简便的技术录制专属节目,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声音的主角。

三、广播融合的发展策略

1、技术创新,完善数字资源库

“数字化生存”具有四大特征: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赋予权力⑥,这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数字技术同样需要运用于广播中,数字化的音频制作编辑大大简化了广播人的工作,也使录音质量大幅提升,噪音更少,信号更稳定以及信息存储的安全性更高。为保障广播媒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广播资源的整合工作,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不仅专注于实时广播,还需盘活珍贵的影音资料,历史人物的音频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都是吸引听众的法宝。

2、搭建平台,提供多元服务

广播节目的单一平台已无法抢占充足的受众资源,必须使多个平台进行联动,彼此呼应才能发挥最好的传播效果。微博、微信这些社交媒体可以为广播提供交流的平台,微电台、微直播、微话题等“微时代”已经来临,广播主持人与听众可以良好互动;论坛和贴吧可以为广播创造话题,加以造势;电视和纸媒也可与广播合力宣传,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和心理感受。通过这些联动平台,大众传播也可变成小众传播甚至是人际传播。反馈的迅速可以及时促进广播节目的完善。最后,联动的效果将会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加贴心更加全面的服务。

3、充实内容,传播特色资源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主角。“用户时代”取代“受众时代”,除了PGC和AAC以外,UGC大行其道,即用户生成内容,原创和个性化成为自媒体时代的代名词,用户通过各类应用分享照片、视频、知识,建立朋友圈。知乎、果壳这类网站将用户的知识经验进行分享,推特、微博、微信朋友圈这类应用将用户的生活日常展现,这些都是用户原创内容。广播可以借助这些应用的成功经验,将自由赋予用户,让用户生产内容,分享自己的声音和故事。这些内容个性化程度高,因而可以吸引特定人群成为忠实粉丝。此外,“弹幕”也可运用于广播,听众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吐槽,这种新兴评论形式可以增加年青用户的黏性。

4、培养人才,发扬互联网思维

融媒时代的数字采集、数字合成的非线性工作方式成为主流,这要求媒体工作者和广大用户都需要培育互联网思维,以创新的眼光和以人为本的观念重新审视全媒体环境。人才竞争也是媒体融合竞争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全局视野,精通新旧媒体,擅长使用各类新媒体设备的人才是媒体争夺的目标。

结语

新媒体环境对于广播媒体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广播需要顺应媒介融合趋势,积极主动地进行转型,综合借用其他媒体的优势,联动发展,避免“信息孤岛”;将内容至上作为媒体第一信条,拒绝同质化等现象;注重收集用户反馈信息,以人为本,贴心服务,提升广播媒体的影响力和可信度,从而促进广播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①多米尼克·吴尔敦著,刘昶、盖莲香译:《拯救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20

②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1

③柴解越,《广播应运用可视化手段增强影响力》[J].《新闻实践》,2000(3):48

④程思遥,《探索“广播节目可视化”的未来之路》[J].《科技创新导报》,2009

⑤蔡敏、韦文杰编著:《媒介融合胜出战略》[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73

⑥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269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可视化媒介广播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周二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