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2015-09-10杨晓燕

人民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认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晓燕

【摘要】文章选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区内四所高校大学进行选样访谈,对宁夏地区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概况、影响因素做了整理和统计分析,继而梳理了当前宁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从统一价值共识、民族宗教政策、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及政策法规完善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国家的“平等、富强”,发展的“自由、公正”,社会的“文明、和谐”,个体的“诚信、友善”,它是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中根本的价值导向,是和谐法治社会实现的价值内核。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科学引领、规范引导、文明践行的作用,为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同,选取了400名学生进行实际调查问卷和访谈,这些学生来自宁夏大学(100份)、宁夏医科大学(100份)、北方民族大学(100份)和银川大学(100份)四所院校,共发出问卷400份,均为在校二年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6.7%,其中男生256人,女生131人,回族188人,满族28人,维吾尔族12人,白族1人,汉族158人,访谈中选择了少数民族学生共80人(每校20人)。通过问卷的显示结果和数据分析,在此对宁夏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的情况,做出如下剖析: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引领科学思潮,增强国家认同。当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使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价值选择日趋多元,在社会各阶层里,青年学子思想最活跃,更容易受物质和精神所影响。当前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增强民族地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领科学的、先进的社会思潮,强化对我国国家的认同,来实现整个国家、社会繁荣、民主、文明、和谐,这一点尤为重要。

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文化认同。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不断吸取着世界文明成果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营养,奠定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方向是由发展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智慧创造的价值共识,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的关键离不开全国各民族人民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接纳和融合。①民族地区往往处于文明发展的源头地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必须坚信共同理想,同时更加关注民族信仰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求同存异,提高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优秀文化认同和融合。

激发学习活力,凝聚民族认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自强不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鲜明的时代特质铸就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不同领域中发挥的能量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看到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快速发展等现实后,在学习中注入更多的活力,更加激发自我的能力,团结更多的少数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坚实的人才储备。

培育综合素养,实现地区和谐稳定。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大学生从容面对人生的很多重大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就是“西化”分子和境内外民族独立分子进行势力渗透,分裂的重点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扩充民族统一阵线,巩固党的执政领导地位,扩大民族地区青年大学生的群众基础,而且对于维系边境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整体推动民族地区思想观念的科学和文明发展,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团结,是十分迫切和有现实意义的。

影响宁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西化方式快速转变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在保持既有侵蚀模式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实施文化侵蚀战略。一方面,他们注重用多种非意识形态化的方式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利用网络技术散布传播一些降低甚至诋毁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威信的信息,这就从学生们价值观判断不清和政治信仰未稳定的角度,迷惑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宗教逐渐异化为西方发达国家所使用的政治工具。西方以宣扬宗教教义、赞助宗教团体或成员、发展信徒等形式,试图削弱甚至消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此外本位主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入,给我们在意识形态建立上制造了很大的障碍。②部分大学生认为更值得提倡和仿效的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保障及经济私有化,还处于“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唯心幻想中。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信仰社会主义的大学生占62.7%,选择信仰宗教的占13.5%,选择两者都信的占20.4%,选择两者都不信的占3.4%,即有33.9%的学生是受到宗教的影响的,宗教的选择或选择两个的多半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多人表示他们的宗教信仰是由家庭和其他民族宗教的影响,如果你不信教,将会被家人及家族视为异类,在工作生活中处处被排斥或边缘化。这类状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

现代化建设特定国情、民情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匮乏,经济落后,信息传递缓慢等方面,和沿海城市比较各个方面差距很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这样的客观现实,出现思想混乱、价值追求偏离、生活空虚等现象。在“您对中国梦的看法?”这一问题的选择中,73%的同学选择“信心充足,最终将实现”,这一数据说明学生们的认同感还是很高的,选择“前途未知,没多少希望”的是15.7%,有11.3%的学生认为“丧失信心”。在“您如有机会,会选择国外就读或就业吗?”这个问题,只有40.6%的同学选择“不会”,15.7%的学生选了“会”,22%的学生觉得只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培育成才的环境就会选择”,21.7%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显而易见的是很多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和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只有四成的学生愿意在本国发展,这些都直接削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

我国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深化过程中,效益最大化、竞争平等性、务实合作等观念客观上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人忽视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诚信缺失,行为功利。③儿童落水救或不救?民族团结政策继续或取消?这些原来根本不用思考的问题,却成为很多人两难选择的现实怪象。在访谈中问及对大学生支援西部或更偏远地方的态度和自己是否愿意去这些地方任职基层工作人员时,84%的大学生在情感上表示敬佩,而进一步问及自己的做法时,就只有13%的大学生表示很愿意,11%的大学生表示看是否有好处再决定,17%的大学生表示根本不会去。另外,问及在校入党的想法,选择好就业的达到了33.6%。这些结果究其原因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使得很多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出现损人利己、弄虚作假等严重的损害个人信誉、阻碍未来发展的行为,这也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良性引导和感化功效。

教育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重要环节表现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在民族地区,因地域的偏远性和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使得教育的各个环节出现了滞后。一是教育主体即教师的非专任性,多数是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或者辅导员来担任,他们常常处于说教者的地位,注重理论灌输,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自觉能动作用降低。问卷中“您是否喜欢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不喜欢的有37.4%,这一数据直接说明了教学效果的低下。二是教育方法和内容不够恰当。有些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并没有对讲解内容进行细致准备,很少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学生的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教育环境氛围不够浓厚,各高校管理者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招生率、就业率和安全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就是搞“假、大、空”,于是挤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资源和条件,调查发现有的学校只开设一门思政课,很难想象在高校里仅仅只通过一门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就能达成对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完整科学的教育。

教育对象即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价值理论内容从哲学角度的架构上来说主要表现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前者是价值的基本组成部分,后者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构成,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本身就存有疑义,那当然无法客观全面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在要求被调查者叙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能够表达清晰,内容具体的有62.1%,有6名同学只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几个字,因为他们才开始学习汉语。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与践行存在着背离或矛盾。在问及“您在践行八荣八耻方面的程度”时,只有3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很好,4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较好。这说明了,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基本达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虽然大约90%的大学生说“诚信是最有价值的品德”,但只有35.9%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说“看不起,品德低下”,43.9%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还有14.5%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5.7%的大学生认为“和我没关系”。甚至有些大学生承认自己曾做过弊,并找出一堆作弊的理由。学生为了获取满意的分数,又不愿意付出同等的努力,他们宁肯“铤而走险”,部分学生认为以日常积累的经验感知来指导实践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理性认知的价值观念,因而不能很好地将认知内化为行为,面对这一现象,教育研究者应有所思考。

提升宁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对策思考

遵循认知规律,统一价值共识。在民族地区进一步拓展共同理想教育,将中国梦必然实现的信念嵌入到大学生的头脑中,以共同理想为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深化公民教育、荣辱观教育,努力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明确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的、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共识的主导地位。要特别重视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教育,关注教育形式,要敢于创新、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拓宽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形式和宣传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爱、诚信等与民族信仰的导向是相一致的,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民族学生是通过自己阅读书籍和本民族成员的影响和教导了解学习民族宗教知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宗教政策体现在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其他各个生活领域,而竟有37.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不知道的。通过拓宽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形式和宣传途径,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教义教律,引导民族大学生深刻理解各民族团结一心,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终将实现的社会纪实。

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民族地区各院校集思想先进、开放和特殊地域于一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需要教育主体,即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师德境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高境界的品德魅力和课上、课下的高技能教学有机结合,必然会积极有效的引发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热情。其次从教育内容上提高感染力和吸引力,调查显示,61.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梦的实现“提得非常精彩,振奋人心,在当前十分有必要”,18.6%的大学生认为“对凝聚和团结中华各民族有一些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14.3%的大学生认为“一般化,随后慢慢就麻木了”,5.6%的大学生认为“只是一个政治宣传口号,没太大现实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全国各族人民,结合实际使其内容更丰富,更具有说服力和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加强情商、法商培养,可以更好融入社会。再次从教育对象来看,积极调动和锻炼大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加强教学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宗教信仰进行社会实践,更有效地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现实困扰,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最后民族地区政府、学校及相关机构要提供充分的保障,政府教育专项资金储备充足,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完备,后勤保障部门日常生活供给、安全出行等,其他相关机构能够给予更多的配合和支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说,高校应在提升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做文章,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为主旨,建设一些有历史意义或影响力的建筑或雕塑;同时更要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自治组织、教学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提高自我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二是从技术层面来说发挥校园网络作用。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在校园局域网页上建立反映意见,回答问题,互动交流,在线讨论的直接通道,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学校始终是“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校园文化的有效性和导向性。三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提升法律文化建设。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在校园中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增设法律援助热线,开设法律常识问答窗口,指导学生使用法律武器解决纠纷,拒绝暴力,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预防违法行为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巩固完善我国各领域中的方针、政策、法规,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氛围。制度是激励和约束实践行为的重要保障。④制度通过系统、合法、固定的方式,给社会主体提供行为具体要求的信息,完善的制度会使主体在社会行为活动中产生的风险性和破坏性,大大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不可能单独由某一部门(如教育)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约束,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必然是一团乱麻。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主流价值指导和认同,以共同理想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作者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宁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1344)

【注释】

①③于庆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284页。

④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0页。

责编 / 张晓

猜你喜欢

认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