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历史演变及内涵

2015-09-10邓龙奎

人民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内涵马克思主义

邓龙奎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内容、人的发展历史形态和人的发展实现问题等方面思想;阐述了列宁关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促进人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思想。其次,论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所阐述的人的发展思想。最后,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思想,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的发展 历史演变 内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着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问题,并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的发展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根据当时苏维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促进人的发展的路径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发展思想。在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人的发展思想。但是由于过去“左”的影响,理论界形成了一种偏见,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讲社会,不讲人;只关注社会的发展,不关注人的发展。再加上现代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人越来越被技术及其物化的结果所遮蔽。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重塑人的主体地位,重估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人的发展,就成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新的重要的历史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着人的贫困化问题,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出发,寻求人的解放,其思想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后来,恩格斯引述《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把它作为对未来社会性质与特征的一个基本规定,认为这句话准确、简洁地表达了他和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②关于这个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多处有过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抽象地谈论人的发展,而是根据人的社会本质规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从发展的内容看,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双重发展。一方面,人的个性化程度。作为个体的人既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也在人格、智力、体力、创造力方面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化程度。作为类的人,是处在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类全部力量的发展是目的本身;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人类能力的发展是目的本身。可见,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主体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从发展的过程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人类历史依次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人的依赖性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人的个性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的人的自由个性阶段。③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受到自然、社会等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对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途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要通过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必然王国的认识和改造基础之上,随着人类对客观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将会逐步实现。

第二,要在交往中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生产力低下,人类的交往局限在狭隘的地域时,人的全面发展将会受到限制。随着人类的交往范围逐步扩大,使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人的潜能和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要逐步消除分工作为外部力量对人的束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消除分工这种异己力量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四,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逐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还需要将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④

列宁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列宁结合当时苏维埃国内政治的实际,强调了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列宁认为,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经过多年的磨难而贫穷不堪,与先进民族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促进人的发展对建设苏维埃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列宁指出,“没有各种学术、技术和实际工作领域的专家的指导,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⑤,而“专家大多数必然是资产阶级的,这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专家的整个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⑥,这些资产阶级的专家并不认同社会主义,因此出现了怠工的现象。但是,苏维埃国家的现状决定必须仍然使用这些专家、知识分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列宁寄希望于劳动人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列宁根据新生苏维埃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第一,列宁认为,要提高劳动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教育这种以培养、改造人为对象的特殊实践方式,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综合技术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列宁看来,人的发展不仅是教育、训练和培养出来的,而且是和生产劳动能力、工作联系在一起的。⑦同时,列宁指出,综合技术原则要求避免过早专业化,要增加普通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某些学科的最基本原理。

第三,强调把学习共产主义、科学文化知识同建设共产主义实践结合起来。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指出,“青年团和所有想走向共产主义的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⑧。他要求青年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习共产主义,能够把现代科学知识与现实的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领导集体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毛泽东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可贵探索。针对在私有制社会里个人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现象,毛泽东提出要提供给每一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出适应中国新形势下需要的新人。

针对中国旧社会存在的严重的人的片面发展现象,毛泽东指出要培养德智体发展的劳动者。⑨毛泽东所主张的劳动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种理论,那就是来源于客观实际,又在其中得到证明了的,除此之外,就没有理论。⑩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生产劳动,是不利于青少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的。

邓小平根据人的素质的现实状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做了探索,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邓小平指出,人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把人的发展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奋斗目标。提出应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针对旧社会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他提出在德智体三种教育中尤其要重视体力劳动的思想。

另外,在毛泽东提出的要培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下的“新人”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强调在“四有”中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学校更要大力加强革命理想和革命纪律的教育,而理想与纪律的统一应该在于正确的政治方向。总之,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将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化为培养“四有”新人。

江泽民从社会的本质要求出发,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实现途径,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推进到新的境界。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质文明成果显著,但是,一些人在理想和道德方面却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1990年10月,江泽民指出:“学校、社会、家庭都要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怎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呢?江泽民指出,公民应该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密切联系群众,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因此,就要使青年学生适当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使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反映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社会发展理念上的提升和自觉。

从国际背景来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二战后,一大批新独立的殖民地国家生产力比较低下,非常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一批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也开始重建工作,迫切需要发展经济。

因此,在这一个时期,一些学者把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累积视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了以物为本的价值向度。在这种发展理念的支配下,一些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以追求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将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作为社会评价的最高尺度,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在以物为本发展理念的指向下,经济结构不合理、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状态严重失衡等问题普遍存在。可见,在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下,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和束缚人发展的桎梏,使人成为单向度发展的人。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引起人们的反思,社会发展逐渐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转变。

从国内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改革开来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些地区和部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高速增长,甚至出现了唯GDP论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失衡等问题。为了积极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和GDP增长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并不否认经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以物为本,而应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为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就是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必须以人民的利益实现为最高标准,必须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物质财富就会被大量创造出来。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文化条件。

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则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条件。如果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的的指引,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变成没有价值内涵、没有质量的单纯的经济增长,将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得到实现。

(作者为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副总编辑、副研究员;本文系2012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2012QNMK005)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0~731页。

③⑦参见陈志尚主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7~109页,第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⑤⑥《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0页,第161页。

⑧《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第104页。

江泽民:“向赖宁学习,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人民日报》,1990年10月14日,第1版。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内涵马克思主义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
木木相册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