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气与民俗:文化时间,色彩斑斓

2015-09-10萧放

幸福家庭 2015年11期
关键词:周天子立夏立春

萧放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时间体系,它是人们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节律的一种文化技术。传承二十四节气,不仅可以让人们自觉地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更能够让人们从机械的钟表时间中解放出来,进而享受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间。

立春,四季之首,是生命春天降临的标志,是农事耕种启动的重要时令。据《礼记·月令》,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东郊迎春。汉朝继承周制,在立春日,皇帝率大臣到东郊迎接春气,祭祀青帝勾芒。这天,人们穿青色的衣服,唱《青阳》之歌,舞《云翘》之舞。宋朝开始有鞭春习俗,在立春前一天,“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在大地回春之际,应食辛温食物,发散藏伏之气。萝卜是立春的应节食品,明代北京人在立春这天无论身份贵贱都嚼萝卜,称为“咬春”。清明茶是饮食民俗中的佳品。清明时节,无论家居还是出门在外的文人雅士,都以清明钻取的新火煮新茶。

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周天子重视季节之首,到立夏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迎夏,回朝后,依从时气,颁行赏赐。夏至是气候转热的开始,夏至时节宜闭门静养,安然度夏。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夏天是高温潮湿的季节,为防止“疰夏”之疾,江南立夏饮“七家茶”,也称“立夏茶”。”浙江新昌人立夏日吃健脚笋,说这天食用鲜笋,会强健脚力。吃立夏蛋,也是民间立夏强身的风俗,俗谚“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饮食习俗在宋代发生了变化,京畿一带,夏至日要吃“百家饭”,以度过炎炎夏日。明清以来,民间夏至的食品是面条,俗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在古代,朝廷要在立秋时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立秋之日,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天子回朝之后会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整顿法制、征讨抗拒王命之人。为顺应秋天的服色要求,天子穿白衣,乘白色的大车,佩戴白玉,树立白色的旗帜,吃糜子与狗肉。这一季节,农人新收稻谷,进献给天子,天子尝新之前,先供给祖先。

立秋有“咬秋”民俗,人们在立秋这天要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这也是古代《诗经》所说“七月食瓜”的遗意。清代北京人在立秋日阖家同食西瓜、茄脯,饮香薷汁,说这样秋后可免暑热痢疾之害。四川一些地区,在立秋时全家同饮一杯水,传说这样就能保证将积暑消除,不发生秋季腹泻。清代北方民间霜降期间会吃迎霜粽、迎霜兔。迎霜兔是野兔,明朝宫廷中结合重阳节,吃登高迎霜麻辣兔。

古代帝王重视立冬,据《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从立冬开始入居玄堂左室,乘坐黑色的车子,驾黑马,竖黑旗,着黑色的衣服,佩戴玄玉,食用猪肉与黍米,总之一切以水色为尚。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迎冬。回转朝廷后,天子要“赏死事,恤孤寡”。后代帝王沿袭了立冬北郊迎气习俗。明清江南吴越地区冬至仍然是民俗大节。冬至这天,士大夫家拜贺尊长,交相出谒;一般百姓,也必换一身新衣服,互相作揖祝贺,称为“拜冬”。

民间在立冬酿酒、腌菜、舂米,民间谚语:“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到了冬至,一些地区节俗的热闹场面甚至超过了新年,因此有“肥冬瘦年”的俗说。清代苏州人“最重冬至节”,冬至前一天,亲朋好友互相馈送节日食品,提篮担盒者满路,俗称“冬至盘”。苏州冬至的节令食品是冬至团,冬至团用糯米粉做成,中间包裹肉、菜、果、豌豆沙、萝卜丝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周天子立夏立春
立夏喽,碰碰蛋
农事 立春
农事 立春
立春摆饰
立夏
刘康公的“乌鸦嘴”
Début de l’été
立春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