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门面”三军仪仗队

2015-09-10吴德广

世界博览 2015年15期
关键词:仪仗国宾仪仗队

吴德广

导语:195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营组建伊始,周恩来就明确指出:仪仗兵代表三军的威武、国家的门面和民族的尊严,要求每个仪仗队员个头要高,长相要帅,气质要好。

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国防部长、军队总参谋长访华时,都要检阅三军仪仗队。军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威武而划一的三军仪仗队体现了国家的形象。今天每当我看到国家仪仗队欢迎国宾的情景,思潮起伏,因为我想起了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支仪仗队。

毛泽东与仪仗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国家纷纷承认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1949至1955年期间共有26国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毛泽东将中央警卫团一个连改为仪仗连,主要担负外国大使呈递国书时的仪仗任务。毛主席与仪仗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天,毛泽东把仪仗连请到中南海,一是想看看他们的训练情况,二是让仪仗连熟悉一下执行任务的场地和环境。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仪仗连,毛泽东见到队员们穿着礼服,头戴钢盔,手持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枪,人人都精神抖擞,庄严威武。

毛主席很认真地看了每位队员。在主席的亲自指挥下,仪仗连进行了一场模拟演练。毛主席看完演练后,表示基本上满意。他又向仪仗连领导交待,“仪仗兵就要有仪仗兵的样子,要从眼睛里体现出仪仗兵的精神气质,要从动作上体现出军事技术的干练和过硬;还要注意衣服的整洁,武器的保养。”

周恩来对仪仗队说:“总的来看,还不错。但我要纠正一下,大家不要绷脸,尤其是向右看的时候,人家高高兴兴的,我们也要愉愉快快的嘛。”

儀仗连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加紧训练,不久,便正式执行外国驻华大使呈递国书的仪仗司礼任务,迎接的第一位外宾是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1949年10月16日,罗申大使正式向毛泽东递交国书,当天罗申大使在中南海勤政殿门前下车,由外交部办公厅主任迎接,仪仗队致敬,军乐队奏乐。

1952年9月,蒙古总理泽登巴尔访华,这是新中国诞生以后第一位来访的外国总理。在没有正式仪仗队的情况下,中央决定,调整、扩大担负呈递国书司礼的仪仗队伍,执行迎国宾的仪仗任务。他们按礼仪程序加紧演练,包括阅兵式、分列式、报告词等,顺利完成了任务。

欢迎蒙古总理泽回来后,周恩来向毛泽东请示说:“鉴于外交礼仪和国内重大集会的需要,我们应该组建一支仪仗队。”毛泽东同意了:“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仪仗队。”毛泽东对组建仪仗队早有考虑,周恩来的进谏,促使了毛泽东早下决心。

1953年,代表“三军形象,国家尊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在北京正式诞生了,这支队伍主要担负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及纪念、庆典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仪仗司礼任务。

仪仗队的人数和队形变换,因各国的习惯和规定而做法略有不同。国家有时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日三军仪仗队必须出场。有的国家对逝世的国家领导人及有特殊功勋的人士去世举行葬礼时三军仪仗队进行护灵。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仪仗原是古代帝王、高级官员出巡时,护卫人员所持的旗帜,武器等。在我国,仪仗队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已比较流行。春秋时期孔子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历史上也曾有“观兵以威诸侯”之说。唐朝时已把检阅仪仗队作为接待外国要政的常见仪式。

外国的仪仗队起源于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古埃及。古今中外,异邦异代,虽名同形近,但却各具特色。英国白金汉宫的仪仗队,由皇家卫队中的王宫仪仗骑兵团担任。皇家卫队头戴熊皮帽子,身着红色制服,制服上绣有王冠和和苏格兰、英格兰国花的图案,手持长枪短剑,骑高头大马。每逢国家举行重要仪式,王宫骑兵粉墨登场,气派非凡。在丹麦等国家的迎宾式上,身着古典礼服、头戴高筒绒帽、手持佩剑的仪仗队,别具风姿,使迎宾仪仗显得典雅而华贵。可谓独具风采。

195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营组建伊始,周恩来就明确指出:仪仗兵代表三军的威武、国家的门面和民族的尊严,要求每个仪仗队员个头要高,长相要帅,气质要好。总之,从外观上要区别于其他军人。

仪仗营诞生后加紧训练,训练生活非常艰苦,经过严格训练后,他们光荣承担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欢迎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的仪仗任务。仪仗队见证了新中国与外国交往的发展历史进程。1953年仪仗营成立后于当年冬天在北京车站接受欢迎朝鲜金日成首相任务,当日周总理陪同金日成检阅仪仗队。1956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访华,毛主席亲自到机场迎接,毛主席陪同苏加诺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欢迎国宾访华的仪仗任务极为繁忙,例子不胜枚举。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了让欢迎仪式体现出国威军威,周恩来总理批示仪仗队人数由以往的240人增至360人,持枪排成四列,军乐队120人,队伍总长达百米。周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检阅有史以来以最大阵营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仪仗队精神抖擞地向尼克松总统举行瞩目礼,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欢迎仪式上也做了特殊安排,三军仪仗队人数增至360人。

2014年5月12日,在欢迎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来访的欢迎仪式上,首批13名女仪仗队员第一次亮相,这种锦上添花之举,引人注目。国宾赞赏有加。

走向世界

对于仪仗队来说,获得荣誉、嘉奖,大都是有形的,例如奖旗、奖杯、奖状等,而更珍贵的荣誉却是无形的,那就是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高级将领和各界人士的赞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这支仪仗队是我看到过的最出色的一支”。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仪仗队的纪律是我陪同总统出访中印象最深刻的。”英国海军前参谋长菲尔德豪斯赞扬说:“中国仪仗战士,双双有神的眼睛,出色的动作,非常令人满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她检阅中国仪仗队后说:“中国仪仗队举世无双。”

中国仪仗队如今不仅胜利完成欢迎国宾各项礼仪任务,他们还成功地走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国风采。2010年这支仪仗队第一次应邀出国,出席墨西哥独立庆典200周年,得到好评。9月17日,墨西哥当地主流媒体《改革报》、《千年报》和《太阳报》等纷纷撰文高度赞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横成列,如刀切;竖成行,似道墙,这个由34人组成的仪仗方阵充分展示了东方古国的文明与气质、中国军人的威武与雄姿。”2011年7月5日,中国三军仪仗队还在委内瑞拉建国181年来最大规模的阅兵式上亮相。在世界和平外交发展中,他们魁伟的身影越来就多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出现。

文革中的仪仗队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特别是文革前的1964年至1965年,外交部进行了一系列礼宾改革,如不再为国宾来访安排群众欢迎大会、群众夹道欢迎规模适当压缩、取消机场讲话及仪仗队分列式等。

不过,这种礼宾改革势头,很快被文革引向另一个极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正常迎宾秩序被打破,貌似革命的极“左”思潮开始泛滥,国宾迎送礼仪受到严重冲击和干扰。例如:国际上流行长久的鸣放礼炮欢迎国宾礼仪,文革开始即停止,而红卫兵的一些极“左”做法,却被引进迎宾礼仪之中。

1967年6月,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及夫人应邀访华。这是文革开始后第一位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元首。为了表现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支持世界革命斗争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接待国宾的礼仪活动中突显了浓厚的文革色彩。卡翁达总统下机后,红卫兵向赞方献花、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并赠送毛主席像章。而且,卡翁达总统在首都机场检阅的是“五军”仪仗队,这“五军”仪仗队由陆、海、空以及民兵、红卫兵组成。

卡翁达总统抵京前,应赞方要求,中方派出专机赴巴基斯坦接送卡翁达总统一行,令客人想不到的是,机组人员除了常规的机上服务之外,还在专机上为客人表演歌颂毛主席的文艺节目。当晚的欢迎宴会厅正中悬挂了毛主席画像,而中赞两国国旗却挂到画像对面去了。此种悬挂国旗的做法过去从未有过,幸亏赞比亚贵宾对我国十分友好,并未在意中方那些非常规的“礼仪”安排。

猜你喜欢

仪仗国宾仪仗队
中国国宾洞——桂林芦笛岩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朝鲜时代卤簿制度与仪仗军服饰
在文字里栖息
南瓜卧秋遍地黄
此去不经年,后会终有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支仪仗队
人民解放军最早的仪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