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曲线上的速度之变

2015-09-10王运宝

决策 2015年2期
关键词:太和县财政收入增加值

王运宝

1月28日,一场大雪让太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6万亩核心示范区土地更加壮观。走在平坦笔直的示范区水泥路上,冬小麦、温室大棚、经济林错落有致,分布在不同的功能区内;直径500米的电动喷灌机静立田头,似乎是在等待来年的一声春雷。站在示范区的核心区极目远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最直观印象是“震撼”。

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只是太和县域经济的支撑点之一。有176万人口的太和县,“县域经济的内部生长动力,正持续涌动,推动着太和经济转型升级。”太和县长徐会东告诉《决策》。

2014年,太和县交出的“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5%,位居安徽省县域第一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1.3%;进出口总额增长31.8%。在投资拉动、工业支撑和外贸带动多重合力下,太和县财政收入增长37.3%,位列安徽省县域第一位。从现代农业示范区到工业集群,再到经济开发区;从新型工业化到新型城镇化,再到农业现代化,如今的太和,正改变着外界对这个皖北大县的固有认识。

在2014年经济下行的宏观背景下,原本是皖北地区欠发达县域的太和县,经济曲线扬头向上,引人注目。但有升就有降,从太和县扩展到安徽全省来看,从各地陆续发布的年度数据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安徽县域经济正在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为能够观察得更深入,我们把时间段拉长,放在了13年前的2002年。

跃升:由低到高的曲线

数据是经济变化最好的表情,也是经济变化最直观的晴雨表。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时的安徽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发展速度长期低于安徽省的经济增长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从2002年到2006年,安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对县域经济加大投入的同时,开始在体制上“松绑”。2006年12月,在宁国、怀远等12个县域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并在全国率先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这些推动县域发展的政策成效持续显现,使县域经济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安徽省的经济增速,开始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62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860.9亿元,增长了76.5%;无为、肥西、肥东3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过120亿元,率先成为安徽省的“百亿元县”。

安徽省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07年以来,安徽61个县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4个千亿元台阶,由2007年的3491.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390.9亿元,县域经济总量已近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2011年,生产总值过百亿的县达到37个,超过200亿元的5个。

到2012年,安徽省县域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大关,占全省比重由48%提高到48.8%;实现增速13.3%,快于安徽省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8年快于全省。县域工业规模继续壮大,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3264.6亿元增加到3874.2亿元,增长19.7%,比安徽省的工业增长快了4.4个百分点。

进入2013年上半年,安徽县域经济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快于全省的态势,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4个核心经济指标来看:一是工业占全省比重提高。62个县域的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28.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4.6%,比2012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有50个县的增速高于全省14.5%的水平。二是财政保持平稳增长。县域财政收入541.4亿元,增长11.1%,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9亿元,增长21.8%,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三是投资与消费增速快于全省。完成县域固定资产投资3657.4亿元,增长25.3%,增速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实现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2.4亿元,增长13.7%,同样高于全省增速。

通过对10年脉络的梳理发现,安徽县域经济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由低到高的转变,并且保持了总量扩张、速度提升,支撑安徽经济争先进位。

转变:迈入中高速增长

“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4月首次提出,随即成为年度热词之一,也是对经济转型和发展状态的一种新描述。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安徽县域经济同样在2014年呈现出许多新变化。

我们还是从数据变化来切入。进入2014年以来,安徽62个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增幅趋缓的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与2013年同期相比普遍放缓。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安徽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8.2亿元,增长9.4%。这一增速与2013年比,回落1.9个百分点;与全省增速相比,由2013年同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变为低0.2个百分点,占安徽全省经济的比重由47%下降为46.8%。

在总量下行之外,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两项核心指标,也呈下行趋势。2014年前4个月,62个县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4.4亿元,增长13.6%,增幅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但比2013年同期、2013年全年相比,分别回落2.6个、2.4个百分点。1-4月,县域固定资产投资2430.6亿元,增长19.8%,增幅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2013年全年分别回落6.4个、3.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外贸、利用外资和财政收入三项指标,下行更为明显。

先来看外贸,1-4月,县域进出口总额24.5亿美元,下降22.5%,但安徽省进出口为增长4.2%,一降一增造成相差26.7个百分点。县域进出口总量占全省进出口的15.9%,比2013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

其次是财政增收步伐放慢。1-4月,62个县域完成财政收入386.8亿元,增长9.9%,增幅比全省低1.8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2013年全年分别回落0.8个和2.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由30.3%下降到2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7.8亿元,增长11.1%,增幅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

再看利用外资。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2014年以来县域利用外资较快增长,但增幅低于全省。1-4月,62个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6亿美元,增长14.7%,增幅比全省低7.2个百分点,比2013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34.4%,比2013年同期下降2.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安徽县域经济总体上出现速度换挡。那么,具体到南北不同的县域,是否同样如此?如果选择若干典型县域,进行前后比较分析,这种运行态势是否同样明显?

样本:四类县域的分析

根据安徽省统计月报发布的分县详细数据,2014年相对于2011年,县域主要经济指标,正在由过去的高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呈现走向趋稳的运行新态势。

首先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1年11月,只有三个县增速低于10%,分别是太和、凤台和寿县;到了2014年11月,有15个县增速低于10%。从高位数上来看,2011年11月,利辛超过50%,濉溪、五河超过40%;而2014年11月的数据显示,只有含山、和县与铜陵县超过20%。高速增长已经在安徽统计月报上消失。

其次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上来看,2011年11月,62个县域中有6个县高于50%,其余都是40%、30%的增长,只有一个巢湖市低于20%。在2014年11月,又呈现什么状态呢?梳理发现,超过30%的县只有3个,分别是金寨、太和与固镇县;有24个县大于20%,占比不到全部县域的一半,更有19个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6%的增速。

再从县域财政收入上看,2011年11月,62个县域的增幅都超过20%,其中有4个县的增长更是超过70%,分别是肥东、怀远、五河和郎溪。如果那时的县域财政收入可以用“高歌猛进”来形容的话,对比2014年11月的统计月报,增长差距高下立显。2014年1-11月,县域财政收入增长最高的是太和县,为36.9%。与2011年11月全部突破20%不同的是,2014年11月只有9个县超过20%。同时,有22个县域是个位数增长;另外还有8个县是负增长。

为进一步呈现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变化,本刊记者专门从2011年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四类县中,分别选择了状元和榜眼县域,即肥西、繁昌,郎溪、和县,舒城、五河,霍山和歙县8个县域为观察样本,涵盖了安徽县域分布的东西南北不同区位。同时,选取的主要经济指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4个。这样就构成了32对数据,形成由64个数字组成的方阵。

梳理发现,在这个数字方阵中,没有一个数据是增长的,即2014年11月的8个县的4大经济指标,相对于2011年11月来说,全部是下行的。

具体来看,哪个县的哪项指标降幅最大呢?五河县的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下降幅度最大,由198.9%下降到18.8%;其次是五河县的财政收入,由79.7%下降为12%;再一个是郎溪县的财政收入,由74.6%下降为10.4%。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呈现一种“断崖式下行”。

与这种大幅下降相对应的是,哪些县的哪项指标变化幅度不大呢?统计发现,肥西县的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下降幅度最小,从22%下降为19.8%。同时,肥西与和县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变动幅度都不大:肥西县从19.7%下降5.5个百分点变为14.2%,和县从28.9%下降6个百分点变为22.9%。另外,和县的固定资产投资由30.9%下降5个百分点变为25.9%。可以说,基本保持了一种平稳增长的状态。

综合这64个经济指标数据的变化发现,肥西县是变动幅度最小的,其次是繁昌与和县。这三个县都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也是安徽经济第一方阵合芜马三市的县域。在这种区域分布的背后,是否蕴含着安徽县域经济更深层次的问题?

猜你喜欢

太和县财政收入增加值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我国财政收入运行持续向好一季度税收同比增长17.3%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
上半年财政收入总值14306.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