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产业格局:核电重启将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2015-09-10

中国经济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核电发展

4月23日,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指出,我国核电产业正在经历四个方面的转变:核电技术从二代到三代的转变;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以国内建设为主到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转变;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转变。新形势下,核电行业是否迎来了新一轮变局?

《中国经济周刊》:有评论认为,核电已经进入新一轮大发展的巨大风口之中。您怎么评论目前我国核电产业的格局?

张华祝:我不赞成“大发展”这样的表述,我们还是少说多做吧。比如我们前一轮的发展,是从2005年的12月开始,当时大家没有高呼说我们要大发展,但是每年扎扎实实安排项目,4台、6台、8台最多是10台,不就干出来了么。

现在喊没用,反而容易引起各种争议,说你们“大跃进”又来了,曾有很多不同意见说(前两年)是“大跃进”,所以我不赞成用这种词来描述。我们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我们的基础,建就要建好,建好以后要安全稳定地运行,为电网提供电力,这是我的希望。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外界可能对一些概念感兴趣。但是我们不靠概念吃饭,我们要靠脚踏实地的工作吃饭。

《中国经济周刊》:有评论认为,我国核电产业堪称“世界核电技术博览会”,核电建设的多条技术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核电发展形势见好尤其是核电积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您认为这对核电的发展有何利弊?

张华祝:如果说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我们是多种技术同时引进,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对的,或者说这种批评是应当认真听取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九五”期间,4个项目4种技术来源(编者注:4个项目为岭澳核电站、秦山二期、秦山三期、田湾核电站, 技术分别来自:法国、参照法国技术形成的我们自主设计的技术、加拿大和俄罗斯)。所以当时各方面的批评比较多。进入“十五”以后,主管部门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考虑。看看我国核电建设的发展脉络,从“十一五”开始,技术上就开始相对集中了。

从2005年12月15日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工开始,在这10年间,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引进美国的AP1000技术,一共建了4台。除此之外,从俄罗斯引进了2台,高温气冷堆建设了1台,引进EPR技术2台。这些加在一起一共9台。剩下的30台都是二代改进技术,或者是基于M310(国际已经成熟的核电堆型)技术的二代改进技术。能说我们这10年间建造的39台机组是万国博览会吗?

现在大家说,又是CAP1400,又是“华龙一号”,又是高温气冷堆,有人又觉得是多种技术流派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国家具备科研开发能力的必然过程。法国在引进美国核电技术基础上,经过技术改进,也产生了CPY、P4、N4等不同的技术型号。在不同研发阶段出现几个型号共存的情况,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核电“走出去”是个积极的推动力量,将来走上国际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的选择。某种机型的技术成熟度、经济上的竞争力、融资条件的好坏与否、能否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这些综合性因素是决定究竟能不能“走出去”的关键。

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华龙一号”是以我国20多年核电建设运营成熟经验为基础,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的第三代核电自主创新成果。我国从大亚湾引进核电至今,已历经20多年。它从引进之初就是对M310的改进。后来到岭澳二期再到福建宁德和福清、辽宁红沿河,26台机组的工程实践、技术改进、运营管理——这个经验是不是足够丰富!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借鉴三代核电技术例如EPR、AP1000设计当中的一些设计理念而研究出来的技术,我认为这个叫做集成熟技术为一体的技术。国务院总理去推销这种技术,是比较有底气的推销。其他技术如CAP1400是基于AP1000技术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同样看好它,也在积极地向国际市场推销。但最终决定性因素是市场的选择。我认为,现在这几个型号同时在开发,是我们从核大国变成核强国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经济周刊》:在核电重启的大背景下,您认为核电发展将迎来怎样的市场前景?

张华祝:我们现在的设备制造环节上是两个问题并存,既存在着产能过剩、开工不足的问题,又存在着设备制造的管理水平需要持续提升的问题。

首先,这个现状是由于前几年的核电快速发展,刺激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核电国产化的能力与水平,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投资、扩容基础上的,所以现在我们的国产化能力、国产化水平是提高了。但是,我们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还有改进的空间。核电业界有个最重要的理念叫“追求卓越”,这是最高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不断改进管理,提高我们的水平。

第二,产能确实闲置了下来。因为前两年随着扩大产能,三大动力集团——上海、东方、哈尔滨(编者注:指中国三大电力设备动力集团: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每年生产10至12套核电主设备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4年来,没有新的机组核准,一些设备交付后没有新的订单,设备能力就闲置下来了。开工不足是个现实问题。

核电厂总投资的45%左右是在设备上,所以说,核电重启,最先受益的是整个供应链上大型关键设备制造商。要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核电是个可选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在您看来,未来核电产业链中投资强度最大的是哪个领域?民企的介入机会在哪里?

张华祝:核电的采购供应链很长、范围很广,谁有能力都可以进,只要通过相关的资格认证。

核电供应链上的国企和民企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谁能胜出,取决于实力与服务。在某些领域中,民企是有优势的。比如宝银(指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出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是以民企为基础的。浙江的久立(指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318.SZ),也是民企,也生产蒸汽发生器传热管。而恰恰国企中倒没有厂家可以生产,前几年一直为国外的供应商所垄断,价格猛往上提。民企进入后研发出来了,国外的供应商开始降价。这说明,民企在国有大型企业尚未进入的领域、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是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的。

猜你喜欢

核电发展
田湾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加强核电标准化工作
中国核电生长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浙能电力:中国核电IPO最大受益者
欧洲主要国家核电运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