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教孩子不妨幽默一点

2015-09-10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北小美笑声

刘律廷

漫画家朱德庸说:“生活很不容易,只要还笑得出来,你就赢了。”这句话,对广大家长非常适用。中国文化向来缺乏“长者的风趣”,将“幽默”等同于“没大没小,没家长威严”。于是,我们对孩子不是溺爱娇纵,就是贬损责骂,很少看到“用笑声化解怒气,用幽默缓和关系”的好榜样,孩子们也变得情绪化、呆板无趣,丧失安全感与幸福感。事实上,幽默是一剂良药,能“医治”亲子关系方面的种种“病症”,并教会孩子笑对人生。所以,我们要学做幽默的家长,在“管”与“教”之间找到平衡——“管”的时候要严肃地设立界限,以适当的批评纠正孩子的缺点、错误;“教”的时候要避免教条主义,尽量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笑声中取得进步。

(陈女士,37岁,金融分析师)

在美国留学时,我曾见过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公厕里发飙。他妈妈从容地在一旁补妆,丝毫不理睬孩子满地打滚、号啕大哭。为了让路人不要“多管闲事”,她在孩子身旁放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危险:情绪修复中,请勿靠近!”路人们会心一笑,轻轻走开,相信这位坚定而幽默的母亲可以掌控局面。

做妈妈之后,我努力学习老外妈妈的幽默感。对付活泼好动、常常惹祸的儿子小北,我老公是严父,给他立界限、定规矩;我是慈母,幽默愉快地与他过招。我发现,小北更接受我的方式。比如,他睡前无理取闹、拖延关灯时间,老公的高压政策失效后,我故意清清嗓子,用标准的普通话模仿空乘小姐说:“小朋友们,飞机将在5分钟内降落,希望你们结束手中的工作,携带好随身物品,准备着陆……”小北怔了一下,心领神会。在笑声中我给他示范如何“着陆”到床上,小北很快摆脱了焦躁、反抗的情绪,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小北常挑战他爸的崩溃极限。责骂能奏效一时,但小北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断搬出激怒大人的新玩法。看到老公发脾气屡屡失效,我琢磨着用“幽默的想象力”和儿子过招。一次,我在快被气得火冒三丈时努力控制情绪,做了个深呼吸,举起一张白纸做投降状,表情痛苦地问他:“可以退货吗?我想把你送回配送站去。”然后,我去阳台找了个纸箱,准备把他“打包”……看到我煞有介事的样子,小北一边笑一边停下破坏行动,注意力转移到了我这里。我们在讨论一番“箱子是否合适、运费多少、收件人写谁”等问题之后,小北变得特别乖。显然,他达到“求关注”的目的后,就不再胡闹了。看到这招管用,当他再胡搅蛮缠时,我就如法炮制。有时候我假装焦急地找东西,问他:“听话的小北去哪里了,我们一起找找好不好?倒计时10下,让他重新现身吧!”

一天,小北把奶昔糊在地毯上玩,屡禁不止。我火冒三丈,想揍他。在发飙前一刻,我想到了美剧《蜜月伴侣》的男主人公——每当太太惹他时,他就握紧拳头砸向自己的另一只手心,恶狠狠地说:“我要把你打飞到月球上去!”于是,我冲到小北面前,做出相同的动作,极凶狠地说:“我要把你打飞到月球上去!”小北一听就笑了。然而他知道我很生气,主动帮我清洁地毯。不久之后,小北对激怒自己的小朋友也做了相同的动作。显然,他知道克制自己并用幽默来缓解怒气。

当然,幽默不代表纵容。当小北做非常错误的事情时,比如偷玩具、打人等,我支持他爸严格管教。但对细枝末节的生活琐事,幽默都是最奏效的办法。比如,小北学一些新规矩时,常常失败。鉴于他的记忆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我就用幽默的方式来提醒他。一天,小北忘记收玩具——大多数情况下他是会收好的,我就说:“巴布工程师告诉我,等你再大一点,就会记着在睡觉前把玩具收好。”巴布工程师是他喜欢的卡通人物,一听他就笑了,并主动收好了玩具,自豪地说:“稻草人小斯说,我已经长大了。”我发现,这种方法屡试不爽,请一个卡通人物来提醒孩子,比喋喋不休地唠叨好得多。

我体悟到:幽默,是放下成人的世界,理解孩子的不成熟,并重拾童真,用孩子的语言与孩子对话。比如在一次出游途中,小北指着一个黑乎乎的山洞感慨:“我知道夜晚把自己藏在哪里了,妈妈,就是这儿。”面对他这种“石破天惊”的伟大发现,我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模仿他说:“怪不得,春天来了冬天就不见了,原来也藏在这里了啊!”接着,我们母子俩在这个山洞前照相,并给它起名为“黑夜寒冬洞”!还有一次,小北说:“你知道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不要的东西就变成月亮,月亮不要的东西就变成星星。”我被他的话逗乐了。

小孩子的思考不具备任何概念化的程度,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处于一个平面上,所以小北曾问我:“我吃了法国大餐之后是不是会变成法国人?”我回答:“宝宝,妈妈喜欢吃意大利面。我是意大利人吗?”一次午休前小北说:“妈妈,白天太亮了,你能把太阳关掉吗?”我扑哧一声笑了——用小北的“幼儿逻辑”,我是个万能全知的仙女妈妈。于是我套用他的逻辑,幽默地说:“好的,不过我要先找找开关。”我以为小北会继续追问,没想到他竟心满意足地睡了。

这种幽默的例子不胜枚举,我意识到:小北在发问时,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我只要幽默地将问题抛回给他,多问几个“你觉得呢”“你说为什么呢”,他就自问自答,向我表达他奇妙的宇宙观。

掌握这个儿童心理学的密钥之后,很多问题都变得容易了。比如最让人操心的穿衣问题:与大多数小孩一样,小北喜欢在冷天穿很少的衣服。我在出门前带他站在阳台上,让他观察路人的穿着之后对他说:“有些东西从地上轻飘飘地升起来,有些东西从天空中落下来……什么东西嗖嗖地刮过,在啃我的脸?”看着我一脸狐疑的样子,小北留意感受风的寒冷,最终承认自己穿少了。

类似的问题,我都尽量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然后引导他去理解。每当我想“碎碎念”或“发脾气”时,总提醒自己,想想4岁孩子眼中的世界。然后,我用诙谐的语气、诗意的用词和无穷无尽的耐心,给他设个“套”,引他往里钻。当然,这样的幽默需要我不断地自我修炼,多看书、少发火、保持对生命的热情。因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只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妈妈才玩得转“幽默管教”。

(张先生,33岁,事业单位职员)

我和妻子都是军人出身,比较有原则,缺少幽默感。前年起,我们根据政策可以生二胎。

当妻子怀孕时,老大小美表现出严重的“退化”。5岁的她会尿床,拒绝自己吃饭穿衣,甚至将我们给小宝宝买的东西据为己有……我们更多地给她关爱,跟她讲道理,她却仍然想重新变回小婴儿,以求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老师反映,她在幼儿园午睡后总赖床;她半睡半醒地躺在地板上耍赖,拒绝上课,生活老师不得不整个下午陪她。这种赖床的行为,也常发生在家里。妻子严厉批评,强行给她洗脸,她便哭哭啼啼。这样的折腾让我们心力交瘁。

正当我手足无措时,一位文工团的老战友上门做客。他是个活跃分子,总给人带来笑声。那天,小美正在闹情绪,他一点都不介意,进门就唱:“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没事……”家里的气氛顿时改观。看到大人们谈笑风生,小美停止了折腾,跟着我们玩了起来,还叫老战友为“五个字叔叔”。老战友看到她抱着奶瓶喝水——妻子怀孕后,小美拒绝使用杯子——就把拳头当奶瓶模仿她。小美哈哈大笑,在地上爬来爬去。老战友跟着她屁股后面爬,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当老战友模仿婴儿时,小美就做“妈妈”照顾他……那天疯玩之后,小美总问:“五个字叔叔什么时候再飘到咱家来?”我从这件事上得到启发:既然严肃的批评不起作用,何不尝试老战友的“快乐游戏法”呢?

那段时间,电影院在放映张艺谋的《归来》。片中的父亲对女儿的错误完全饶恕并接纳,他站在女儿的角度去理解她的行为。联系自身,我感觉自己的家教方式太死板了。我总跟小美讲大道理,动不动就上升到“人生观、责任感”的高度,怪不得女儿不想长大,因为我展示给她的成人世界是如此枯燥、乏味!

于是,我上网了解教育专家推荐的“幽默治疗游戏”。根据女儿的情况,我们一起“过家家”。我们玩“好妈妈”游戏:我扮演医生,她扮演妈妈,在她照顾“生病宝宝”的过程中,我夸奖她身上的“母性”。游戏从“好妈妈”逐渐过渡到“好姐姐”,我们发明了很多搞笑的育儿办法,比如用生菜做纸尿裤、用电吹风做“魔力扫帚”等。我尽量放下大人的架子,去认同和欣赏女儿的想象力。我在每天固定的“游戏时间”中重新认识小美,发现她很喜欢寻找笑点。当她笑的时候,就会放松下来,愿意服从大人的命令。当她觉得无趣的时候,就会捣蛋或做作,以期得到关注。

我不断给她灌输做姐姐的好玩之处,暗示她将来一定是个好姐姐。妻子也用《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我当大姐姐了》一书中所教的方法来帮助她,让她睡前摸着妈妈的肚子给小宝宝讲笑话,跟小宝宝分享她一天中最快乐的事。一段时间之后,小美认同了即将诞生的小宝宝。

小美在她妈坐月子期间的表现,比我们的预期要好。她非常喜欢小弟弟,主动搬出主卧。我们父女在游戏和笑声中度过每个晚上,然后一起睡觉。当她如天使一般静静地躺在我身边时,我前所未有地体会到了做父亲的成就感。

(张博士,早教中心资深管理人)

大凡幽默的家长,都有“笑点低”的特点。其实,“笑点低”正是幼儿的特点——很多事在成人眼中不值得笑,孩子却会捧腹。有人说,“无趣”是万恶之根,也是教育之死敌。的确,那些爱笑、会逗笑、拥有童心的家长,容易培养出高情商、好人缘、乐观积极的孩子。而不少中国家长活得累、教得苦、管得无效,正是因为失去了轻松驾驭家庭氛围的能力。如果我们能从宝宝小时候就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将“笑点”与孩子对齐,营建“亲子笑声时间”,那么我们就能拥有活泼健康的亲子关系,并在寓教于乐中获得管教的最佳效果。

那么,如何成为幽默的家长呢?幽默感的培养,要先从“懂幽默、被逗笑”开始。脱口秀、漫画书、幽默杂志、相声小品……无论哪种媒介,我们在接受的过程中,都需要揣摩体悟,捕捉笑点,挖掘精华,并恰当地传播和应用。夫妻间可以有“逗你笑”的活动,亲子间的“睡前故事”也可加入“睡前笑话”等内容。

对于尚不理解“笑话”的宝宝,家长要多观察宝宝常因哪种互动方式而笑。有的宝宝喜欢视觉刺激,对大人做的鬼脸忍俊不禁;有的宝宝喜欢身体刺激,在肚皮上吹气、轻挠胳肢窝、抚摸小耳朵等方式会让他(她)大笑不止;有的宝宝喜欢听觉刺激,变换说话的腔调或让某些玩具发出声音,就能逗他(她)笑;有的宝宝不苟言笑,但对别人走路的样子很感兴趣,看到行走的双腿就会心微笑……

一般来说,宝宝到了9个月大,记忆力发展显著,不仅爱笑,还会琢磨要逗家长笑。我们要把握这个敏感期,对于宝宝“博你一笑”的表现,要报以笑声。比如,1岁左右的宝宝喜欢用假装打喷嚏、躲猫猫、丢玩具、抓眼镜等方式来逗乐。家长如果没反应或训斥责骂,宝宝的自信心和幽默感就会受到打击。家长应该积极回应,用自己的笑声和夸张表现将他也逗笑。当然,如果宝宝行动“太过火”,伤人伤己时,家长要巧妙地制止。最好是更换一种能逗笑他的方式,然后说:“宝宝想逗妈妈笑,对不对?这很好笑,但是我们可以换着玩。”

宝宝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之后,“幽默”的互动方式就能多样化了。很多时候,幼儿会说出一些让成人吃惊的话语,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家长要学习笑着欣赏孩子的这种幽默感。就像案例中的小北妈妈,她努力放下成人的标准,重拾童真,用幽默与孩子共鸣。其实,幼儿很多时候并不要家长给出答案,因为答案他们很快就忘了,他们只想得到共鸣。幼儿在乎的是:妈妈觉得我有趣;爸爸知道我在问什么;我很重要,我能让人笑;我是备受关注的或我像公主一样幽默自信……如何让幼儿有这种自信的感觉呢?就是在他这样说的时候抓住他言语的关键词,尽量使用他的逻辑,说些让孩子感到开心的话。

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被孩子激怒。比起责怪、打骂或唠叨,诙谐有趣的管教方式能事半功倍。案例中“请卡通人物来说服”“幽默地设套让孩子钻”“游戏解决孩子对二胎的排斥”等例子,都值得借鉴。然而,前提是家长能管理自己的脾气,给孩子做“情绪自制、乐观豁达”的榜样。当家长被气昏时,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挖掘问题的笑点和亮点。家长要敢于自嘲和自省,要勇于换位调整,不要随便释放负面情绪。这样,孩子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情绪自制。我鼓励家长们刻意降低自己的笑点,学习与孩子一起欢笑。这样,亲子间僵硬、别扭、对立的紧张关系一定会化解。耕耘笑声与幽默,我们就能收获孩子积极阳光的心态和健康快乐的成长!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小北小美笑声
褪色的玫瑰
推理:小美过生日
蜡烛跷跷板
飞云江
笑声
长大很忙
爱上诗意生活
小北,这些是我写给你的情话
燕子飞进春天里(小说)
燕子飞进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