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战北极图

2015-09-10

知识就是力量 2015年2期
关键词:北极点美苏北极圈

北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刺骨的寒冷,这片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地区大部分被北冰洋占据,海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对于生命而言,北极是一片很难被征服的禁区,但就是在这片禁区中,美俄两国展开了一场暗战,而且这场暗战有愈演愈烈之势。

举足轻重的北极

为什么俄罗斯会为了北极特意建立一个战略司令部?这与北极巨大的经济、军事及政治价值是分不开的。

从经济角度看,看似荒凉的北极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据估计,在海底的地层深处储藏着全球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此外还有铁矿石、煤炭等矿产资源。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圈内冰盖融化,海平面面积扩大,为开采海底资源提供了可能。冰层面积缩小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北极航线成为可能,船只可以穿过北极往来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比传统的路线缩短了上千千米,省力省时又省钱。2011年9月,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在国际北极论坛上曾说过,“我们想把北方航线变成一个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交通运输路线。”紧贴俄罗斯海岸线的北方航线是如今北极地区最繁忙的船运航线。北极圈内航运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带动沿途经济的发展,周边的港口及造船业都会因此获得发展。

从军事角度看,北极对于美俄双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地图上看似遥远的两个国家,如果经过北极,距离一下子变得很近。如果想要直接打击对方国土,在北极圈内发射导弹的距离最近,给对手留出的反应时间也最短。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美国从很早就开始在阿拉斯加部署重兵并修建军事基地。目前在阿拉斯加有美军最强大的远程预警雷达,有已经投入使用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发射平台,还有最先进的F-22隐身战斗机。相对于美国,俄罗斯在北极圈内拥有更加广阔的领土,而俄军对这些领土缺乏有效的探测、预警及拦截能力,其加大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投入是迫在眉睫的。

冷战时期的冰下对抗

美俄两国在北极的明争暗斗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冷战拉开了序幕。1949年8月29日,苏联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随着苏联发展远程战略轰炸机,其已具备了从北极方向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的能力。面对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政府于1954年宣布冷战已到达北极圈。为了预防苏联可能发动的核攻击,美国政府斥资数十亿美元,招募了2万多人在北极圈内建立了一个横跨阿拉斯加、加拿大及格陵兰岛的巨大早期预警系统。除了陆地,美苏两国甚至在漂浮的冰山上建立了监听站,对对方的无线电军事通信进行监听。

北极争霸不仅仅是在天空和海面,更多时候是在冰层之下。北极的冰盖之下是潜艇最安全的藏身地,由于这层厚厚冰盖的存在,飞机和卫星无法从空中发现潜艇,舰船上的声呐也没法从水下探测到潜艇的踪迹。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这艘美国潜艇向北航行并于1958年8月达到北极点。鹦鹉螺号到达北极点4个月之后,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K-3号正式服役。经过多次尝试,K-3号最终于1962年到达北极点,自此,北极冰盖之下变成了美苏两国核潜艇较量的舞台。

起初,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在北极主要执行侦察和监听任务,但是当具有洲际导弹发射能力的战略核潜艇出现后,这些水下幽灵摇身一变成为重要的战略核打击力量。战略核潜艇会从水下发射载有核弹头的洲际导弹,对敌人发起攻击。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展开了无休止的跟踪与反跟踪,它们有时候还会意外地“亲密接触”。1961年4月12日,苏联的K-19号在巴伦支海差点与美国的鹦鹉螺号相撞;1969年11月14日,K-19号在科拉半岛附近与美国的小鲨鱼号相撞;1970年6月24日,苏联的K-108号在鄂霍次克海与美国隆头鱼号相撞。除了这三次核潜艇相撞事件,美苏两国的核潜艇在北冰洋的海面下还进行了无数次较量。

合作与对抗并存的新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个曾经的北方巨人轰然倒下。在苏联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和武装力量,但由于经济下滑等原因,国家实力严重衰落。俄罗斯不得不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其中就包括从位于北极周边沿海和岛屿上的军事基地中撤离。苏联潜艇部队也在这场大变革中遭受了沉重打击,苏联解体时拥有超过250艘核潜艇,而今天的俄罗斯海军仅剩下40艘核潜艇,其中还有许多处于封存状态。

战略收缩的同时,俄罗斯也开始加强与北极周边国家的合作。1996年,北极理事会成立,这个组织包括了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芬兰、冰岛、丹麦、瑞典及挪威这8个国家。通过签订政府间合作协议,俄罗斯与邻国开展了预警、防灾及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俄罗斯正在努力改善与北极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在尊重国际法的基础上用外交手段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开发北极的自然资源并保护北极的生态环境。

俄罗斯摆出了合作的姿态,但美国并不打算停止对抗。除了与盟国合作,美国还从东面和西面对俄罗斯形成战略合围,不断加强在北极圈内的兵力部署,还派出大量核潜艇对俄罗斯进行监视和威慑。1992年2月,美国巴吞鲁日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与俄罗斯的K-276号核潜艇相撞。1993年3月,美国格瑞林号在巴伦支海与俄罗斯的K-470号相撞。在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美俄两国围绕北极的明争暗斗没有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俄罗斯重返北极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北极考察团在北极点附近放下两艘深海探测潜水艇,潜水艇下潜4261米抵达海底。驾驶人员将一面1米高的钛合金俄罗斯国旗插在海底,此举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开发和探测北极的能力,同时也在证明北极附近海域属于俄罗斯的领土范围。

北极点插旗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表明俄罗斯开始将注意力投向北极,计划向北突围并直接威胁美国本土。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有长达6200千米的海岸线,如此辽阔的疆域却长期无法得到全面监控,其中很多地区甚至是雷达盲区。面对北方天空洞开的局面,俄罗斯开始在北极地区新建雷达站,仅在2014年就有5座雷达站建成。同时,俄军计划在北极地区部署海鹰-10无人机,在北方海岸地区执行远距离侦察监视任务,同时为船只提供导航服务。

其实在新建雷达站和部署无人机之前的2012年,俄罗斯国防部决定在新地群岛的机场部署米格-31截击机。米格-31别名“捕狐犬”,该机是俄罗斯目前装备的最先进的高空高速国土防空远程截击机,能在28000米的高空以近3倍音速的高速飞行,其机头上的雷达能探测200千米外的目标,机身机翼上可挂载8枚空对空导弹。

为了保持作战能力,俄罗斯从来没有停止在北方海域的训练和演习。2006年6月30日,俄罗斯核潜艇叶卡捷琳堡号在巴伦支海的水下发射了一枚RSM-54型洲际弹道导弹,这枚导弹在30分钟的飞行后准确命中了6000千米外的目标。2014年9月10日,属于最新型“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同样在巴伦支海域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该导弹准确命中了勘察加半岛上的目标。而在2014年8月,俄罗斯海军在巴伦支海的海面下发现了一艘不明身份的潜艇。得到消息后,俄军的反潜舰艇和反潜机立即出动,将这艘很可能属于“弗吉尼亚”级的美国核潜艇驱离。

俄罗斯北极战略司令部成立之后,俄军重新部署在新地岛、新西伯利亚群岛、弗兰格尔岛、施密特海角等地的军事基地,计划在北极地区建设13个机场和10个雷达站。未来,俄罗斯将建设能够覆盖整个北极地区的雷达侦察网络,并驻扎联合战略作战部队,强大的武装力量将保证其在北极能源资源开发和运输领域的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正如普京所说:“北极的归属不是靠法律条文,而是靠控制能力。”

在未来,俄罗斯与美国及其他北极圈内邻国的竞争将不断加剧,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军事分析家保罗·毕佛点评道:“如果从领空侵略或是入侵领土的层面来说,冷战是已经结束了,但是在北冰洋海面下,冷战仍在继续……”

猜你喜欢

北极点美苏北极圈
中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极点区域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走向冲突:石油租让与苏联在伊朗的目标——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六)
冲向北极点
不吃蔬菜的因纽特人 北极圈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毕淑敏推出新作《破冰北极点》
给信加冕——北极狐“国王之路”110公里北极圈徒步纪行
北极圈的影子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