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魂的共识

2015-09-10东方小四

看世界 2015年22期
关键词:臭虫梁思成林徽因

东方小四

当年,梁思成问林徽因,在众多的追求者中,“为什么是我?”林俏皮地答,“答案很长,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回答”。

思成与徽因初识,他17岁,她14岁。她的父亲林长民与他的父亲梁启超是至交。两个父亲有意“撮合”。两个少年第一次一起出去玩,去的是太庙,结果少女一回头,不见了同伴。空中却传来声音,她一仰头,原来思成趁她不注意的一眨眼工夫就爬上了树。林徽因事后与友人提及,又气又笑,“那可是第一次和他出去玩,真把我气坏了。”

梁思成实际上是个非常有趣的人。未留学前的他,擅长乐器与球类运动,还常常醉心作画,忘却时光。思成的性情又继承了其父的风趣幽默,获公认情商很高。而他本性也是顽皮好胜的,就在他与林徽因恋爱之时,徐志摩常常去参加“三人聊”。梁思成就用一张大纸上写了一句“Lovers wonn’t be troubled”,贴在了他与林徽因周末约会的图书馆的大门上。徐再来,见此“宣示”,只好黯然离去。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锻造了“共同的一生”。林徽因16岁时随父赴伦敦一年,彼时她受一位邻居的影响,立下终生从事建筑业的宏愿。待回国后与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两人商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她将思成引领向“建筑”这一共同的毕生事业。据梁思成自己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从那之后,两人以“建筑”为基石,打造同样透明的灵魂,相互烛照。

1924年赴美后,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的是建筑,而建筑系当时不收女生,于是林徽因只能就读美术系,选修建筑系的课程。两人以西学的基础,注入一生的热忱,将所学所思全部献给了中国的古建筑。学成辗转归国后,林徽因患上肺炎后恶化为肺结核。她抱病与梁思成去全国各地寻访古塔、古寺、古楼、古桥、古堡等等,合力勘测绘图归档。物质条件极为恶劣,也挡不住他们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热爱。梁思成记录了探访佛光寺时的遭遇: “上千蝙蝠丛生于脊桁四周……蝙蝠身上寄生的臭虫数以百万计,于木料上大量孳生着……我们的口鼻上蒙着厚面罩,几乎透不过气来。在一片漆黑和恶臭之间,借手电光进行着测绘和拍摄。几个小时以后,当我们钻出檐下呼吸新鲜空气时,发现无数臭虫钻进了睡袋及睡袋内的笔记本里。”

令人感动的是,精神的充实让他们享受这样在普通人看来的苦旅,梁思成写道:“被(臭虫)咬得很厉害,但我追猎遗构多年,以此时此刻最感快慰。”林徽因也与梁思成一样,善于苦中作乐,丝毫不将物质的贫乏艰难放在心上,以幽默顽皮的态度来看待生活的艰辛。因为有灵魂的相互辉映,他们相濡以沫且甘之如饴。

正是在朝不保夕的动乱年代,林徽因在李庄的病床上多次昏厥、数度病危,但在缺医少药的困苦境地里,她在床上阅读《二十四史》,做了大量笔记,对中国古建筑条分缕析,给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成书之后,我们中国人终于有了一部自己的建筑史。恰如费正清、费慰梅眼里的梁林,“(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他们两人是完美的组合……两人合为一体,比各自分散所得成果要大得多——一种罕有的奇迹一般的配合。”

正应了林徽因当年的那句俏皮话,她果然付出一生的光阴与梁思成相守。他们从年少相知相携、学成归国共赴东北开创建筑事业、一起生养儿女先后回到北京、经历梁启超去世、在清华颇多难言的艰难、因国难抛下北京安逸的生活拖家携口前往西南、在艰苦的李庄呕心沥血完成《中国建筑史》等学术著述等等。更不用说在解放后,为了保护北京城的文物和历史不被破坏,两人泣血奔走呼号。他们这一生,一起经历了太多的生命伤痛、飞短流长,不改的是对国家文化、建筑艺术的拳拳之心。他们一直相互陪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梁思成与林徽因,因为爱情,成就了一生的事业。至于梁思成老年续娶一事,情有可原,我们不应贸然责怨。

猜你喜欢

臭虫梁思成林徽因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红黑床单易招臭虫
人类的吸血鬼室友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思成分肉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发现最古老臭虫
此情只应天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