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阅兵传统及其战略考量

2015-09-10吴恩远

人民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俄罗斯

吴恩远

【摘要】俄罗斯有着悠久的阅兵传统。其中,1941年的阅兵极大增强了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2015年为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也极大地增强了俄罗斯人的历史荣誉感。阅兵式具有壮军威国威、凝军心民心、显实力势力的作用,特别是在特定时期、为特定内容举行的阅兵式,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考量,不能不引人关注。

【关键词】 俄罗斯 阅兵 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旧俄国有着悠久的阅兵传统。17世纪中叶,俄军打完仗后返回莫斯科,列队经过红场炫耀胜利,展示威力,以后这种形式逐渐形成惯例。俄国第一次比较正规的阅兵是在1702年,彼得大帝在夺取奥列舍克地区返回时,坐着镀金的四轮马车,经过专为他铺设的红地毯。18世纪后俄国形成每年两次阅兵的传统:冬天在彼得堡东宫广场,夏天在海滨举行。沙皇尼古拉一世痴迷阅兵,要求士兵抬腿误差甚至不超过一厘米。但其阅兵无非是壮沙皇权威、镇百姓气势,改变不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状况。

1918年11月7日阅兵,列宁发出“不胜利,毋宁死”的战斗口号,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18年5月1日,为庆祝国际劳动节苏维埃政权第一次举行阅兵式,地点在霍登,参加军队大约3万人,担任国家军事领导人的托洛茨基指挥了阅兵。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成立立即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慌。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兰辛说道,苏俄的成立是“对各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威胁”,他向威尔逊总统报告说:“如果布尔什维克继续掌握政权,我们就毫无指望。”威尔逊总统在1919年重复了兰辛关于苏俄制度对美国的威胁的意思。他说:“莫斯科政权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①美国纠集一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力图把新生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背景下,1918年11月7日为纪念十月革命一周年和十月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苏维埃政权又举行了阅兵式。

苏俄最初的阅兵式与沙皇时期明显的区别是:它同时举行了有广大群众参加的游行。苏俄领导人列宁出席了这次阅兵式及群众游行,并发表了讲话。列宁首先对为十月革命胜利牺牲的烈士进行了悼念。此后,在阅兵式上悼念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牺牲的英烈便形成一个定式。列宁号召,“新的战斗正降临到我们头上,新的牺牲在等待我们。让我们在纪念十月革命烈士的时候在他们的纪念碑前宣誓:我们要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学习他们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要把他们的口号变成全世界起义工人的口号。这个口号就是:‘不胜利,毋宁死’。有了这个口号,无产阶级的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战士将是不可战胜的。”

“不胜利,毋宁死”,列宁在阅兵式上发出的这个战斗口号极大激励了千百万布尔什维克战士和广大群众投入到与帝国主义的殊死搏斗中,终于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可见阅兵式作为激励军队士气载体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1941年11月7日,冒着遭遇德军空袭的危险举行阅兵,增强了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进攻苏联,短短几个月内苏军遭受重大损失,牺牲人数上百万,大片领土沦丧,重要的工农业基地被占领。到11月初,德军已经推进到离莫斯科中心不到70公里,克里姆林宫顶的红星已被硝烟笼罩,城市上空弥漫空防气球、城市地下遍布铁蒺藜,城内人心惶惶、惊恐不安……是否还按惯例举行阅兵?全世界都在关注。

11月6日晚斯大林就是否举行阅兵式进行了秘密会议。由于两百架德军轰炸机对首都的空袭,会议推迟了20分钟。斯大林决定阅兵正常举行。为了保证阅兵安全,把其提前到早上8点进行,所有参加阅兵者都被告知在遇到空袭的情况下的注意事项。阅兵总指挥由资深军事领导人布琼尼元帅担任,斯大林、加里宁、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等苏联领导人同时登上检阅台,显示全国同仇敌忾的决心。莫斯科城防部队做好了各种应付德军发动攻击、破坏阅兵的准备。这次阅兵共有2.8万军人参加,早先保密的Т-60、Т-34и和КВ-1型坦克也参加了阅兵,阅兵式也因此成为展示新型武器的平台。

斯大林在红场检阅台向全国人民发表了震撼人心的讲话。他鼓励人们,不要害怕敌人的进攻,要勇敢地站起来抗击侵略者。接着斯大林分析了苏联人民一定能战胜法西斯德国的原因:首先,从历史上看,有击退1918年十四个国家围攻苏联的传统。其次,从现实看,苏联的状况要比二十三年前好得多。无论就工业、粮食或原料方面来说,都要富足许多倍,潜藏着打败法西斯的巨大经济实力。再次,从国际上看,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苏联正结成反对德国侵略者的统一战线,陷入希特勒暴政压迫下的欧洲各国人民也对苏联的反击给以同情和拥护。第四,从德国内政看,处在大破产的前夕。德国笼罩着饥饿和贫困,在四个月的战争中,德国损失了几百万士兵,德国流血殆尽,人员后备正在穷竭,愤恨的精神浸入到感于战争结束无期的德国本国人民中。毫无疑义,德国决不能长久支持这种紧张局面。

最后,斯大林说到: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会得到歼灭。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侵入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斯大林的讲话结束后,全场欢呼声响彻云霄,口号声、掌声连成一片,将士们高呼:“乌拉!”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部队,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列宁墓前走过,接受了最高统帅们的检阅,随后就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这次阅兵极大增强了苏联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信心,也向全世界人民宣布:穷凶极恶的法西斯侵略者必将遭到最后的覆灭。

历史证实了这个事实。1945年法西斯德国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希特勒畏罪自杀。6月24日苏联在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阅兵。当几十面德军被缴获的军旗丢弃在红场墙角下时,人们终于明白了:在这场涉及人类命运的大决战中,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2015年5月9日胜利日阅兵式,压制了丑化二战历史的邪气,增强了人们的历史荣誉感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国内外弥漫着一股否定苏联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成果的逆流。美国及一些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加快了诋毁苏联军队、歪曲二战历史的步伐。它们把斯大林体制与希特勒纳粹主义相提并论,认为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重新解读二战结束的后果,认为二战的结束对东欧等国家来说不是“获得自由”,而是“被奴役”;质疑苏联和苏军在二战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在一些国家发生肆意亵渎和拆除苏军纪念碑等现象。

针对上述歪曲历史的言论,普京总统多次表示反对否定、歪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他说,那些蛮横的、恣意妄言的言论,完全不尊重整整一代人为了胜利付出生命代价的事实。他们的目的在于,从自己地缘政治利益出发进行历史投机,诋毁当代俄罗斯的道德面貌和贬低俄罗斯的力量。普京还谈到二战的胜利与当时的苏联体制的关系。他说:“如果当时的(苏维埃)政权不是那样严酷,而是处于沙皇尼古拉二世时期,我们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吗?肯定不可能。而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争,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斯拉夫民族将从肉体上被消灭,不仅俄罗斯人,犹太人、吉普赛人、波兰人等都将被消灭。”

的确,在“严酷的”体制下,社会一般要承受更大的代价,包括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但正如普京总统指出:对某些历史事件所付出代价的评估,如彼得大帝改革的代价、伟大卫国战争代价的评估当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看到这些事件的后果和影响。就是说,尽管付出了,但取得胜利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庆祝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成立了由总统直接领导、以总统办公厅主任伊万诺夫为首的胜利日阅兵组织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领导人、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等。该委员会决定:为了隆重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决定进行阅兵式,展示俄罗斯军队形象。阅兵式将极大增强人们的历史荣誉感。

会议重申举办阅兵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历史和战争进程的真相,悼念为战争胜利牺牲的英烈,高度赞扬苏联和苏联人民对战胜法西斯的贡献。会议认为当前丑化二战历史的邪气已经严重侵淫了俄罗斯青年一代的思想,希望通过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活动培育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坚定不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目前在全俄罗斯还生活着270万当年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老兵。为了体现国家对他们所作贡献的尊重,和以他们的精神教育下一代,俄罗斯政府决定在这个节日要体现对老兵的关怀:第一,授勋。5月9日那一天每个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老兵都获得了胜利70年勋章,包括生活在其他国家、首先是独联体国家的这类老兵也将得到勋章;第二,增加津贴。决定依据他们参加战争的程度,每人发给3000-7000卢布不等的补贴。

2015年5月9日那一天,俄罗斯的28个城市,以及独联体国家白俄罗斯、吉尔吉斯、亚美尼亚首都举行了阅兵式;俄罗斯的五个主要的海军基地举行了海军阅兵检阅;俄罗斯五个城市以及独联体国家两个城市明斯克、比什凯克举行了空军阅兵检阅。

整个阅兵参加人数近8万人,总共有1880种军事武器和装备,238架各种形式的军机,51艘各类型的军舰参加阅兵。和2010年阅兵相比,阅兵规模扩大50%,增加人数超过了15000人。还增加了194种军事装备方队,其中一些根据国防部的要求订制的武器在阅兵式也首次亮相。

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和外国军队参加阅兵式等庆祝活动。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作为阅兵式主宾参与了这次活动;中国军队第一次到红场参加了阅兵式。

阅兵式确实具有壮军威国威、凝军心民心、显实力势力的作用,特别是在特定时期、为特定内容举行的阅兵式,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考量,不能不引人关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

【注释】

①罗伯特·布劳德:《苏美外交的起源》,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3年第13页。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俄能源投资的战略意义
分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定襄沿革考略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