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日之光”透光镜

2015-09-10李奇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曲率镜面

李奇

“见日之光”透光镜直径7.4 厘米,净重50 克,其镜面微凸,当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现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

在日常生活中,镜子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器具,不仅被用来整理仪表,还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器械及精密仪器上。而镜子神奇的反射效果,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具有某种神秘魔力的象征,在各种神话、童话中出现。

在上海博物馆,就珍藏着这样一面神奇的“魔镜”,当有强光或聚光照射在镜面上,它就可以把镜子背面的花纹通过镜面的反射,投影到墙壁上,而在投影上,镜背的花纹、纽座上的孔洞甚至铭文都清晰可见。它的背面有八字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为它带来一丝豪迈的色彩,所以这面镜子也被叫做“见日之光”透光镜。

“见日之光”透光镜为青铜材质,纽座为半球形圆,背面为八曲连弧纹,每曲的中心都有一道短线与纽座相连。由于是出土文物,镜子的背面有很多红绿锈,锈迹坚固,根据专家测算,镜子的铸造时间应该是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但其镜面至今依旧光可鉴人,令人称奇。

关于这种“透光镜”,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唐代的《古镜记》中说:“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而“透光”这种说法也正是从唐代开始流传的,古人一直把这种铜镜视为“神物”,但奇怪的是,到了宋朝时,人们已经完全不知这种镜子的制作原理,而制作方法就此失传。元代的吾丘衍、明代的何孟春、清代的郑复光等人,都对透光镜做过描述和探索,但具体的制作原理则依旧不甚明了。

19世纪,一些透光镜传到了国外,引起外国人对这种“魔镜”的注意,他们对这种铜镜做了研究,试图找到透光的原因,却未找到正确答案。直到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到上海博物馆参观,看到了“见日之光”透光镜之后,嘱咐要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关于透光镜的研究才正式启动。

经过几年的努力后,上海博物馆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一批学者,终于弄明白了透光镜的原理:透光镜的边缘宽厚,镜背有凸起的纹饰,而镜体极薄,差不多只有1毫米,镜面微微向上凸起,在铸造过程中,较薄处冷得快,较厚处冷得慢,这种差异导致镜子在冷却中收缩、变形,在镜面形成与背面图案相应的曲率,而这种曲率极小,肉眼无法察觉,但反射光线时却能清晰地呈现出来。

透光镜制作复杂,传世极少,留存到现在还能透光的就更是稀世珍宝,而“见日之光”透光镜透光效果完美,在国内所有透光镜中都堪称绝世孤品。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曲率镜面
镜面铝线路载板在LED COB光源中应用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镜面小屋
几何映射
儿童诗四首
上海博物馆内容和运营均需升级
不同曲率牛顿环条纹干涉级次的选取
各类曲线弯曲程度的探究
一类广义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与唯一性(英文)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