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老工业基地衰退的两种做法

2015-09-10姚树洁汪锋

人民论坛 2015年31期

姚树洁 汪锋

【摘要】当前东北地区遇到的经济增长放缓是经济周期规律与体制改革不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技术进步和人才、资金的流动,将投资拉动的经济外生增长转变为创新拉动的经济内生增长,实现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东北现象 内生经济增长 制度惯性【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既是长期增长中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长期趋势,也是经济周期短期放缓效应叠加的结果。在经济周期下行过程中,工业设备、工业原料、能源的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而这些行业,恰好是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型产业。因此,在整体经济下行过程中,东北地区首当其冲,成为经济增长放缓最为明显的经济板块。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以GDP增速放缓作为主要特征的“新东北现象”并非一个新的现象,而是短期经济波动与东北地区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发展长期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东北现象”摆脱不了老体制的基本毛病,是“新常态”下的老病复发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是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工业国,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东北三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优越的资源条件和一定的工业基础,被选中成为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

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只能使用静态的分析方法来管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重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很少,无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计划经济中的劳动力在工作岗位之间、城乡之间不能自由流动。农民被牢牢的束缚在生产效率极低的小农经济中,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和收入。工人获取很低的工资,并被承诺终身被其所属的工厂雇佣,从生老病死,到子女教育、个人娱乐的全部社会保障均由工厂负担。

现实经济运行中,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不断变动。计划经济体制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投资活动。已经建立起来、按静态计划进行生产的工厂也无法应对需求变动、技术进步、人力和物质资本积累、劳动力流动等动态变化带来的挑战,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运转数年、数十年之后,生产技术和设备变得落后于时代,支付工人的社会保障也日益成为工厂严重的负担。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社会管理体制和国家制度安排都建立在上述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障碍。这一整套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制度安排一旦形成,就会形成阻碍进一步改革的制度惯性。

在存在计划经济体制制度惯性的背景之下,如何应对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周期中面临的经济增速放缓存在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做法是通过大规模政府主导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外生增长,掩盖计划经济静态分析方法下形成的工厂缺乏技术进步的能力,人才缺乏流动性的顽疾,避免国有企业破产倒闭和工人失业;另一种做法是借机打破制度惯性,通过促进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流动,演化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新企业,通过资本和人才的充分自由流动,建立起以创新驱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前一种做法可以解决经济暂时的困难,但也会进一步强化计划经济制度的惯性,酝酿未来更为严重的危机;后一种做法见效相对较慢,但能逐步克服现有的制度障碍。从长期来看,建立创新驱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能够带来更长远的经济增长。

“新东北现象”是第一种改革所引起的现象,它摆脱不了老体制的基本毛病。因而,在遇到新的增长瓶颈时,也就是在“新常态”下老病复发。那么,为了摆脱“新东北现象”的困境,就不能沿用原来的改革措施,而必须来一次以市场为主要推力的全面深化改革。

建立以人才、资本流动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

东北地区当前面临的暂时的经济困难的根源就在于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重工业体系中的制度惯性,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促进技术进步和人才、资本的流动,将投资拉动的经济外生增长转变为创新拉动的经济内生增长,才有可能实现东北地区的振兴和长期增长。

其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才自有流动。计划经济时期建成的国有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在于承担了过多的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责任,形成了沉重的企业负担。要打破这一制度惯性,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全国一盘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建议东北地区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劳动力回流领域先想先试,争取通过改革在制度层面上走到全国的前列。

其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对于促进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本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的充分有效结合,能够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建议东北地区充分利用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探讨发展面向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优化存量资本配置的地方资本市场的改革措施和手段。

其三,选择适宜技术,鼓励模仿创新。东北地区的长期内生增长有赖于深入分析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已有的优势特色产业格局,鼓励企业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后发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选择适宜技术,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工人队伍和外出就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找到打开国内外市场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要发挥好临近京津冀地区的区位优势,通过为经济发达地区做好配套,寻求区域合作、共谋发展的机会。

(作者分别为重庆大学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重庆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