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全生:情况比预料的要难,结果比预料的要好

2015-09-10

中国民商 2015年4期
关键词:优势制造业经济

“201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怎么评价2014年的经济形势?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处于合理的区间,经济结构有了新的变化,质量有了新的提升,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成绩来之不易。”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在作主题发言时,首先引用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的上述讲话,然后解读了“复杂严峻、持续加大、相互交织”12个字。

他说,中国在2014年的情况比预料的要困难得多,一是世界经济的复苏弱于预期,二是国内经济遇到“三期叠加”的挑战,三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同时乏力。所以,能够实现GDP7.4%的增长目标,确实是相当不容易。

“三驾马车”情况不容乐观

陈全生分析指出,从第一驾马车投资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26.6%降到2014年的15.7%,掉下来10.9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最快,这两者合计占到社会总投资比重的60%。

虽然政府投资项目上升较快(如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水利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2014年增长20%多,但三行业加在一起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6%,难以抵挡占60%比重的房地产和制造业下降的速度。2011年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长还在35%~38%之间,到了2014年已跌到12%左右,跌至全社会投资水平线以下,而且没有回升的可能。制造业是因产能过剩,PPI连续30多个月持续负增长,无人愿意投资制造业;房地产是因土地购置面积负增长,新开工面积增幅下降,加之房价萎靡不振,使得房地产投资也起不来。

再看“消费”这驾马车的状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在连续向下“三级跳”的基础上,2014年又是一个下跌。要提高消费就要提高收入,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非短期能实现。我们现在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状况不是在上升,而是比前两年在下降。去年12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明确指出,当前中国工资增长放缓,工资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除了收入水平,机关团体的消费减弱也是一个影响。2011~2014年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数据显示,2013年全部降至负增长,2014年回至正增长但最高只到2.9%。现在的情况是,有钱的人不怎么消费,没钱的人消费不起,中间层次还有不少移民的。由此,提高消费就会有问题,想把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力放在消费上的困难就很大。

第三驾马车是“出口”。2010~2014年进出口累计增长是下跌的趋势,2013年增长突然升起来了,但数据有水分。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指出:“如果剔除不可比因素,大家都很关心我说的‘不可比’因素是什么,事实上是前年部分企业在出口当中,利用套利的手段,虚增了一部分对外贸易。”

2013年外电就曾报道,香港公布9月份从内地进口214亿美元增长了5.5%,但是大陆公布的数据是内地对香港增长了34%,所以称“不应对中国最近公布的出口数据太过乐观”。

克服困难的7.4

陈全生提醒与会者注意,现在美国主导了两个谈判,一个是TPP谈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把太平洋周围的国家囊括在内;一个是TTIP谈判(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把大西洋周围国家囊括在内;再加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自由贸易区”,大概占全世界贸易量80%~85%,唯独把中国剔除在外。为什么呢?美国要建立一个新的规则,瓦解WTO。中国在加入WTO中是大获收益的。现在美国要改这个规则,这对中国的威胁非常大。

美国副总统拜登说,美国必须通过TPP和TTIP占据全球贸易主动。他称,搞这个协定针对的就是设置保护壁垒并扭曲本国经济,偏袒国有企业的国家。认为这些国家正在挑战他们几十年来一直依赖的规则,所以要设置新的协定。所要采取的举措,包括保护劳动力标准、环境和知识产权,加入国要做出新承诺,反对偏袒国有企业的行为。针对性十分明显。

所以,2014年困难比预想的要严重,问题比预想的要难。我们在如此困难基础之上,GDP达到7.4%,结果比预想的要好。应该说新的中央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这么一个7.4%的增长水平,做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稳了就业,稳了物价,稳了经济,稳了社会,很不易。

越是经济不好的时候,越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时期

究竟怎么来看下一步的经济形势?陈全生提到在2014年末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他评价这个会议非常重要,每一个企业家都应认真学习研究。这次会上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要科学地认识形势,准确地研判走势,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有的企业都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陈全生指出,科学地、准确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形势,首先要看到我国的基本大格局没有改变。这个大格局就是从1978年到现在的GDP增长状况。

中国经济(GDP)增长绝对量,由3600多亿变成了64万亿人民币,10万亿美元,绝对量持续性地增长,这个大格局、大趋势没变。2014年的GDP是1978年的174倍。2013年我国GDP为56.88万亿元(折合9.2万亿美元),按照增长7.5%计算,我们一年的增量就是6886亿美元,相当于土耳其全年GDP,比一个瑞士还多,是阿根廷的1.4倍。2014年中国GDP已经10万亿美元了,要想再高速发展,确实有难度。所以高速增长要变成中高速增长。

除此之外,还有六大基本优势即储蓄的优势,市场的优势,城市化的优势,制造业的优势,贸易的优势,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没有改变。

储蓄的优势。从2004年的12万亿变成了2013年的44.8万亿,这么大量的储蓄优势是中国独有,它占到全国GDP的70%。全球没有第二个这样的国家。

市场的优势。中国的市场有多大?陈全生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全中国人的嘴的面积加在一起,相当于4.6个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嘴,一年365天,一天3顿,且永无止境。一个吃字,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吃,还有穿、住、行、喝、用、玩。这个市场太大了,为什么全世界的企业都要到中国来,就是看中了这个大市场。

城市化的优势。城市化进程每年增长1个多百分点,就有两千万人要进城。按照李总理说的,中国城市化有“三个一亿人”的问题,有一亿人要转移,落户到城里面;有一亿人的棚户区和城中村要改造;还有一亿人要在西部地区城镇就近就业。全球普遍的共识是,21世纪全球经济的动力源泉,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制造业的优势。2010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是4.4万亿,2013年是21万亿。不仅数量巨大,发展的潜力也巨大,就是中国制造业要从中低档向中高档迈进,这个空间非常之大。陈全生给企业家出主意,到硅谷去,到以色列、德国去,把最好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买来。一个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巨大产能,一旦与中国制造能力相结合,就可以大规模生产,迅速占领世界市场。当然,这是权宜之计,根本上还要靠创新驱动,靠我们的科技、教育,靠我们的智慧和才能。

人才的优势。安永公司最新发布数据显示,美国工程师年薪平均30万美元,而中国才3万美元。跨国公司来中国搞研发中心,看中的并不是中国科技本身,而是中国有一批高质量低成本的科技人才。

2015年的世界经济低迷、复苏缓慢,面临的困难矛盾很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我们现在提出“双引擎”助力“双增高”。陈全生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中国要顶住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增长,然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就要保持定力,不搞大水漫灌,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行结构性改革,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变。

他期望大家沉住气,不泄气,靠自己,挺过去。他说,今年也差不到哪儿去。现在遇到“三期叠加”,发展速度自然会下降,但不会无限地下降。结构调整要触动利益,很痛苦,但这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历史证明,越是经济不好的时候,越是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关键是能不能抓住机会。他列表举例:

文革结束,崩溃边缘。知青返城,所以有了个体经济;

家庭承包,粮食增产。劳力进城,所以有了私营企业;

国企亏损,三年脱困,分离分流,所以搞了企业改制;

三期叠加,放开市场,吸引民资,所以要搞混合经济。

因此,陈全生激励企业家,要沉得住气,保持定力,做好工作。

猜你喜欢

优势制造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矮的优势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画与话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