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党报新闻报道中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再现

2015-09-10温雅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温雅

【摘要】本文以《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两报中涉及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存在相似之处,均通过“正面”为主的报道立场,重点关注少数民族风俗方面内容,着重图片报道形式,从新闻报道中再现了民俗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角色,同时也再现出被动的接受帮助的少数民族角色。

【关键词】《河池日报》《右江日报》少数民族角色再现

一、研究目的

桂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并呈现突出的少数民族特色,聚居着包括壮、瑶、苗、仫佬、仡佬、侗、水、彝族等少数民族。而河池、百色是桂西北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地区的新闻媒体也肩负起西部地区新闻转播的使命。位于少数民族众多的桂西北的地方党报,自然关注本区域少数民族的生活动态,传播少数民族形象,将少数民族与社会连接起来。地方党报是大众社会认识少数民族,了解少数民族真实状态的重要途径,亦是少数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分析桂西北地区两份党报对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有利于明确其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特征及规律,同时有利于对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的正确认识。

二、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对象

1、研究的理论基础

西方大众传播学将社会现实分为三个部分:客观真实、符号真实或媒介真实、主观真实。符号真实或媒介真实是通过符号来描述的真实,是对客观真实的符号化再现,即通过媒介传达的内容。媒介真实是媒介通过符号反映客观真实和媒介工作者主观真实的存在。早期研究认为,新闻媒介被动反映社会的客观真实,即不管发生什么就通过媒介反映出来,是“镜子”式的反映。但实际上,受众不需要了解到整个社会现实,并且由于自身的限制也只能接受局部的社会事实。因此,媒介有了内容选择的取向,通过选择性满足受众对媒介的需要。由于镜子反映论没有体现出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提出了媒介模拟社会真实的再现论。①

大众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形成了信息环境,这样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对社会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同样,桂西北地方新闻媒体通过传播大量的信息形成了信息环境,这一信息环境反映着社会现实,但是传播者或传播组织出于不同原因,在报纸有限的篇幅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局部和不完整的。大众在接受这些信息时,接受的是经过选择、重新结构化的媒介现实,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也就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桂西北新闻报刊的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再现是有偏向和着重的。

2、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将2013年全年《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的新闻内容作为总样本,其中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分别是301篇和323篇。对这些报道的数量、报道的基本特征和报道的内容特征等分别进行量化统计,以此作为之后分析研究的依据。

《河池日报》创刊于1984年10月1日,是中共河池市委机关报。《右江日报》创办于1929年百色起义前夕,历史悠久,是中共百色市委的机关报。由于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同属桂西北地区,这里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特色凸显,有较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为区域少数民族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桂西北媒介市场相对欠发达,报纸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两份机关报在桂西北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媒体,可称为桂西北的主流媒体。作为桂西北地区最有分量的平面媒介,《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肩负着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因此,选择这两份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两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数量分析

查阅2013年全年的《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下文《河池日报》简称《河》、《右江日报》简称《右》),对于新闻标题或正文中涉及到少数民族,如出现“某族”、“少数民族”、“瑶乡/瑶胞”等关键词的新闻报道;或新闻图片出现明显少数民族元素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河》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共301篇,《右》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共323篇。

两报在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的数量方面《右》数量稍多,但考虑到全年新闻报道的总体数量,两报在报道数量上差别不大。

2、两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基本特征分析

(1)报道所处版面分布的分析(见表1)。从报道所处版面来看,《河》少数民族报道在第5版刊发较为集中,这是因为从2012年3月起,《河》于第5版从周一至周五开设地方专版(包括罗城、大化、都安、巴马、东兰五县),即集中性的报道某一地区的新闻。而河池市辖区的县就包括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因此第5版的区域新闻专版出现较多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而《右》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各版面上的分布相对《河》而言较为分散,所处版面最多的是第3版,次多的是第6版,这两个版面常为民生专版和家庭专版。

从数据可看出两报在报道少数民族新闻时存在稍许差别,《河》在报道少数民族新闻时多在时政新闻版块,而《右》的报道多在民生新闻版块,这与各报的编辑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

(2)报道形式的分析(见表2)。在《河》301篇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含图片的新闻报道共158篇,占52.5%;而《右》323篇报道中,含图片的新闻报道共214篇,占66.3%,比例均超过一半。

一般意义上说,一份报纸的文字新闻形式比例要高于图片新闻形式的比例,但在两报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中,含有图片的新闻报道形式却远高于文字新闻形式。这说明两报都非常重视桂西北少数民族视觉形象的传播。

(3)报道的体裁分析(见表3)。在报道体裁方面,《河》消息和图片新闻(图片新闻均配以简短文字说明)两种体裁所占比例高达80.4%。而《右》消息和图片新闻所占比例高达81.5%。

这说明两报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侧重新闻信息的告知和视觉形象的呈现,而深入分析的报道体裁,如通讯、新闻特写等所占比例是较少的。

3、两报少数民族报道的内容特征分析

(1)报道涉及的主题分析(见表4)。在新闻报道的主题中,两报报道主题主要涉及了12个方面,其中两报在民族风俗主题方面的报道数量位居第一,分别占22.6%和28.5%。可见,两报都特别注重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方面的新闻报道,展现桂西北少数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活动,体现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独特性。

(2)报道对象和涉及的少数民族成分的分析。在报道对象方面,两报存在较大的差别(见表5),《河》绝大多数报道是将某一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整体进行报道,占96.7%,此类报道没有涉及具体的少数民族人物。而涉及具体的少数民族人物数量是极少的,可见,报道更偏向于描述少数民族地区或某少数民族整体而不是具体的少数民族人物。而《右》将某个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报道占51.1%,而报道涉及少数民族人物的占38.0%,在报道对象上与《河》相比较均衡。两报报道对象涉及的少数民族成分(见表6、表7)均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与其区域中少数民族占有比例相一致。

总体看来,《河》涉及少数民族报道多将某一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报道的整体,集中于报道少数民族地区报道,而《右》更偏于报道少数民族人物。

(3)报道对象角色分析(见表8)。根据报道中少数民族地区或人物在新闻事件中的行为角色分类,分为“主动”、“被动”、“主被动兼有”、“无角色”。从数据可见,《河》和《右》在报道对象的行为角色上显示出高度的一致,均以“主动”角色为主,分别占53.5%和59.4%。这表明,两报报道中的少数民族的在新闻事件中是动作的实施者、发出者。

(4)报道立场的分析(见表9)。从《河》与《右》对于少数民族的报道立场上看,基本没有负面报道,均呈现“正面”的报道立场,分别占63.8%和82.4%,说明两报的少数民族报道都基本呈现正面肯定的态度。

(5)报道呈现的少数民族角色的分析。根据前面几项指标的分析,综合得出以下报道中呈现的少数民族角色指标,《河》与《右》在报道中呈现出的少数民族角色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差别,两报的报道中都再现出“民俗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形象”,分别占27.8%和28.5%;亦再现出“接受帮助的少数民族形象”。

四、地方党报新闻报道中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再现讨论

基于以上数据及相关内容的分析,《河》和《右》新闻报道中明确再现了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并且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1、多再现出正面主动的少数民族角色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河》和《右》新闻报道中再现的角色多呈正面主动的少数民族角色。

首先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资源运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发展。新闻报道中特别是时政方面,集中报道了少数民族地区或群体工作生活的变化,因为发生变化的大多为正面事件,因此报道中充分呈现出正面的少数民族角色。

另外,少数民族群体在发展建设中是主力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同时,在涉及在文化艺术和民族风俗方面的报道中,少数民族地区或群体都是文艺活动、民俗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实施者。因此在这两大类报道中必然呈现出主动的少数民族角色。

报道中呈现的桂西北少数民族负面角色基本没有,但出现部分被动角色。主要因为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条件仍然较为落后,特别是在建设物资、教育物资等方面都较为紧缺,需要外界的帮助。因此,被动角色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或群体接受外界帮助这类报道中。

2、突出以视觉元素再现少数民族角色

分析两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发现其中运用的图片新闻比例相当大,两报都重视运用视觉元素来展现少数民角色。

新闻图片既能记录事件发生的瞬间,又能增添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在现代报纸编辑当中图片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以上分析的两报正是在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中充分运用了新闻图片。多数新闻图片上有明显的少数民族元素,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一方面在角色再现上不同的报纸有各自的特色。《河》的新闻图片,主要为少数民族群体,较少有少数民族个人;人物身着少数民族服饰,多在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以视觉元素再现出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角色。而《右》的新闻图片,涉及少数民族具体人物,人物亦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年龄覆盖面广包括儿童、青年人、老人,多为欢快娱乐的神情,以视觉元素再现出鲜明活泼的少数民族角色。

3、凸显民俗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角色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两报少数民族报道在主题方面都偏重于民族风俗。桂西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他们有自己的节日,自己的风俗习惯、服饰文化,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各种少数民族节庆,成为报纸重点的报道内容。河池地区较为独特的少数民族节庆包括铜鼓山歌艺术节、壮族“蚂拐节”、毛南族“分龙节”、仫佬族“依饭节”等;百色地区包括苗族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抹黑脸习俗、仡佬族尝新节、拜树节,壮族的“兴坡”等。在民族文化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各方对民族节庆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少数民族节庆受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地方媒体对这类主题的新闻报道数量也有所增加,在这类报道中明确再现出民俗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角色。除了这类主题的新闻报道,关于民族服饰、传统风俗、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等新闻报道,也能再现出民俗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角色。

4、再现的部分少数民族角色不够具体

一方面,从报道的形式方面可以看出,两报的少数民族报道中图片新闻比例较大,文字报道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从体裁方面也可以看出,涉及少数民族报道中消息和多配发简短文字的图片新闻体裁占的比例非常高,而涉及深入报道体裁数量较少。消息是以信息告知为目的的新闻体裁,难以深入报道内容,图片新闻主要是一个场景的呈现,也难以进行深度报道。两点可说明两报在报道中再现的部分少数民族角色是不够具体深入的。

结语

作为桂西北地区的主流报纸媒介,《河》和《右》必然能通过新闻报道再现出桂西北少数民族形象。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可知,桂西北主要的地方党报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主要展现出正面主动、民俗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角色,并且突出以视觉元素再现少数民族角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再现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少数民族角色不够具体深入的问题。桂西北地区地方党报的新闻报道所再现的少数民族角色对于少数民族的自我角色认同,对于外界认识桂西北少数民族,无疑都是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桂西北地方党报在进行少数民族新闻报道时,应注意更真实、全面、深入地反映桂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更为完整地再现桂西北少数民族的现实角色,使桂西北地方党报的新闻报道彰显本土少数民族特色,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文为2012年河池学院院级青年科研课题《地方党报新闻报道中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再现问题研究》(2012A-H001)】

参考文献

①王贵斌、张建中,《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J].《当代传播》,2004(1)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