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思考

2015-09-10王玉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传统

王玉

【摘要】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批评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媒介批评主体去专业化、批评角度去中心化、批评的即时性、批评的渠道多样化,更尖锐、更深层次的新媒介批评带动传统媒介发声。但是新媒介批评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新媒介批评语言呈碎片化,缺乏规范性,且经常出现非理性化的表达,但这些缺失为新媒介批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媒介批评现状新传播技术

“媒介批评”伴随着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而来,是一个涵义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自1995年引进我国以来,国内诸多学者都曾试图对其进行定义。最早引进这个概念的学者朱光烈认为:“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应该是以媒介为研究对象的批评。”①本文认为,媒介批评是对代表着大众文化的媒介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阐释评价。在传统媒体的实践中,媒介批评的表现形式一般是指以官方、学界、业界精英组成的批评主体运用垄断的话语渠道,从本体、现象或文化层面对媒介的现实活动进行批评,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工具的广泛使用,公众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传统媒介的话语垄断权被打破。这时,新媒体环境下活跃在网络等自媒体上的媒介批评与传统媒介批评相比,不乏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佳作,且新媒体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的特点使得这类内容不断扩大影响力,甚至引发舆论狂潮。简而言之,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批评”也将因此被赋予新的含义。

一、新媒介批评的特点

1、批评主体去专业化,全民参与的新媒介批评时代到来

传统媒介批评是由官方主管部门进行的管制批评,学界和业界进行的媒介自我批评以及受众的监督批评共同组成的。虽然官方及受众有所参与,但批评主体多是以学界和业界的精英人士为代表的专家。他们掌握着媒介批评的广阔渠道,将专业化视角的媒介批评内容传递给受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去专业化”的浪潮,普通受众在网络上拥有了话语权,批评主体更加广泛,媒介也不再是过去权利机构的垄断渠道,自媒体渠道成为了他们发声的有利武器。这类平民批评声音从受众的角度对媒介的各类行为进行评价和制约,其中不乏诸多拥有高媒介素养的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逊色于专家。2013年10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炮轰星巴克咖啡在华攫取高利润,成本价5元的咖啡却售价翻几番。但此举却遭到了网友的一致声讨。诸多网友站出来例举身边咖啡店的价格和星巴克相比相差无几,且咖啡口感、服务等远不及星巴克,批评央视报道缺乏调查,对基本的销售成本的财务知识缺乏,不少网友认为央视是在选择性报道。在过去的媒介环境中,央视无疑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代表,但却在此事件中被受众广泛的批评,可见新媒介批评中普通受众参与的活跃程度。虽然这些批评内容不是来自专业人士,但它们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具有的强烈针对性更能激起共鸣。

2、批评角度去中心化,呈现多元的观点博弈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介批评不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一家之言。传统专家的精英话语权代表的中心地位和单调的批评角度已被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嘈杂的观点所吞没。由于受众作为批评主体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社会阅历,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出发点各不相同,从而对待同一个问题,受众进行媒介批评的落脚点也各不相同,往往在对待同一热点事件会产生观点博弈。2012年央视曾在七点的《新闻联播》播出过数期街头采访的“幸福感”的栏目,播出的随机受访者涉及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基层群众。而关于“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收获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的。这档节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部分受众批评央视的提问方式“简单又粗暴“,批评这档节目作秀的意义大于实际提问的意义。但有诸多受众在自媒体的平台上对央视发出了赞扬,肯定这种接地气、走基层的节目风格,这些观点引发激烈的讨论。这种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介批评与传统媒介批评的“一中心”“一个论调”相比,呈现的是更多精彩多元观点的博弈。

3、新媒介批评的即时性和渠道的多样化

因传统媒介批评多刊登在报刊、杂志等传统纸媒,所以从批评客体的发展、曝光到提出批评并出版的漫长周期成为制约媒介批评发展的枷锁。新媒体的崛起,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缩短了媒介信息更新的速度。相比较传统杂志类刊物的一个月一次的媒介批评专栏,新媒介批评的发布可能仅需要数分钟时间。微博上常见的官方微博发布数据出现错误,往往是网友很快提出指正,紧接着涉及的官方媒体在第一时间内更正自己发布的错误讯息。这种自律及他律结合的高效率媒介批评帮助媒介用最短的时间挽救错误。

在媒介批评引入国内的十余年间,主流的传统媒体也曾开辟了媒介批评的专栏,报刊类有《中华新闻报》的“媒介观察”,学界杂志《新闻界》,也陆续有诸如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论》、雷跃捷的《媒介批评》等批评专著出版。但此类传统的媒介批评渠道较为单调,基本实现途径都为纸质媒体。普通受众想要在专业的杂志或报刊中发表媒介批评有一定的难度。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进行媒介批评实践的网络专栏也逐步发展起来,国内相继诞生了一批由新闻教育机构、传统媒体或者业内人士建立的学术网站。它们中有的收录媒介批评文章和专栏,有的以社区、论坛的形式讨论媒介现象,开展媒介批评。如2007年3月,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人民网共同主办的国内第一个综合性媒介批评专业站点——媒介批评网开通。

二、新媒介批评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的技术变革降低了表达意见的成本和介质阻碍,开辟了更自由的意见传播和交流的空间。作为新媒体与媒介批评结合的产物,新媒介批评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

在传统媒介批评中,受众进行批评的内容往往局限排版印刷错误等简单的个体现象。这源于传统媒介是少数精英人士的话语渠道,无法与普通受众产生接触,受众缺乏对新闻产品制作、监督的经验,受众“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②都有局限性、片面性。

而新媒体时代,受众开始拥有自己的发声方式,这无疑要求每一个发生的客体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正确的认识媒介,深刻的分析媒介,学会善用媒介。唯有这样,才能够在网络冗杂的信息中分辨真伪、提出批判意见;“才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才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才能够真正的回归理性”③,成为合格的“把关人”,最终对大众媒介文化产品从根本上进行批判思考。

2、新媒介批评促进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在我国,传统的媒介主要依靠行业组织或本组织内的监督、批评机制来进行内部的监督和制约,称之为“自律”。这种本组织“自律”保证了媒体工作的质量,行业间组织的“自律”增加了大众传播媒介活动的透明度,提高了媒介公信力。但因“即是裁判又是选手”的原因,这类实践中的媒介批评走程序的意味远大于真正进行批评反思。除此之外,法律法规及政府主管新闻文化的部门也会对媒介进行监督和管理,一般称之为“他律”,这种“他律”角色的批评一般是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批评。但实践中,上级部门对政策和宣传口径的把握不一致,当媒介受到这类“他律”力量时,往往执行存在弹性原则,未必完全贯彻执行上级部门的要求。

但新媒介批评是一个“自律”+“他律”的有机集合体。它既有来自新闻业界内部的批评,这类身兼普通受众和学者双重身份的学术人士突破了体制的阻力,在自媒体的平台中畅所欲言,展开尖锐批评和媒介自律反思。也有来自非新闻界的批评,他们观点灵活、态度热情,从受众角度提出对新闻从业者专业化、职业化技能的要求,对新闻产品普世价值观、人文关怀提出的要求,覆盖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伦理等层面,在网络上形成了一支不可小觑的监督主体。

3、带动公共话语权的再分配

后现代学者福柯提出的“话语”概念具有多种意义,他认为,话语既不属于语言,也不属于言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构成知识、权力或者人类文明的方式。也就是说,话语是一种知识,而话语权就是统治权,知识的意志就是权力的意志。话语权与媒介关系很紧密,在传统媒介观念中,获得了传播权也就意味着获得了公共话语权。传统媒介批评植根于传统精英话语时代,专业化的职业人才控制媒体,通过专业的传播渠道发布观点,引起舆论讨论,做出议程设置。

而新媒体环境下,草根群体在使用自媒体过程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渠道,获得了新的传播途径。这消解了精英与草根的界限,也就获得了赋权后的公共话语平台,再度实现了哈贝马斯提倡的“公共领域”。源于草根阶层的话语体现了最广泛公众的意见,所有人都拥有了批评媒介、监督媒介的权利。这种话语权具有夯实政治文明基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引导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功能,成为保障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新媒介批评的缺失和发展前景

新媒介批评的发展呈现出积极的态势,但是因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伴随而来的缺陷也不容忽视。新媒体环境下的批评语言呈碎片化,缺乏规范性,且批评通常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全面的批判。新媒体的匿名性特征表现在批评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经常出现情绪化的表达,甚至是在批评过程中对媒介、媒介从业人员进行人身攻击。这些都是新媒介批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缺失。

但这些缺失为新媒介批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进步空间,为媒介批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方向。随着新媒体的持续发展,新媒介批评必将逐步完善,吸收更广阔的公众参与,将行业自律和受众他律有机结合,对媒介的规范发展提供更好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①朱光烈,《批评,从我开始》[J].《现代传播》,1995(4)

②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③芮必峰、陈夏蕊,《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介素养”》[J].《新闻界》,2013(14)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传统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