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企业发展见证了‘中国梦’”

2015-09-10苏海河

经济 2015年9期
关键词:车间苏州日本

苏海河

一家日本企业,30多年前为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技术派来了技术员,随后在中国投资建厂,企业快速发展,真正“搭上了中国发展的高速列车”,工厂的速度、效益甚至超过了日本公司。该公司董事长盐谷外司先生最感慨的是中国人的超前意识和积极思维。采访苏州石川制铁有限公司董事长盐谷外司时,记者被他的激情和热情所打动,但他说激情来自于前代的嘱托和中国员工的激励。

为赎罪结缘苏州

盐谷先生的日本公司是石川县金泽市的一家铸造厂。他说,工厂是二战后不久父亲一手创建的,企业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到上世纪60、70年代已经拥有了较成熟的技术。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日地方间的交流趋于活跃。1981年同为古老城市的中国苏州市与日本金泽市结为友好城市,苏州市邀请金泽市提供经济、技术支援。受金泽市的委托,1984年盐谷的父亲、公司创始人盐谷由荣应邀访问苏州,承诺帮助提高铸造技术。

盐谷说,“父亲虽然没有多说,但他是二十世纪初出生的‘战争一代’,他从军的队伍从中国大陆一直打到了越南的河内。访问苏州那年父亲64岁,他大概认为自己的有生之年应该为中国做一点事情,以表达赎罪心愿。所以我们对华合作是抱着志愿者心态,完全将利益置之度外。1983年父亲转任公司顾问,离开了经营一线。但直到去世,14年间他曾往返中国200多趟。”

从指导变为合作

盐谷外司是家里的次子,1987年开始被派来华负责对苏州的7家国营铸造厂进行技术指导。盐谷回忆说,当时中日在技术力量、产品思路上都有很大不同。传统的铸造行业就像吉永小百合的电影《化铁炉街道》中描绘的那样,先注入焦炭,用高温将铁块融化,再注入砂制模具中。是典型的“脏累险”工种,工厂砂子遍地,环境漆黑一片。由于技术进步,日本的工作环境已大为改善,但中国还在采用传统工艺。

此时,中国的改革大潮已经从深圳涌向全国,国企不会倒闭的神话已经破灭。国企开始寻找新的资本和技术,有人劝盐谷在苏州合资办厂。但盐谷认为自家小企业承担不起投资风险,多次拒绝。现场翻译的话让他脑洞大开:“帘子后面也许有香甜的苹果,也许有毒蛇。你们不饿,所以没有勇气伸手。但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你不妨鼓起勇气伸手探个究竟。如果只考虑眼前的话,怎么可能有将来的发展呢?”

父亲的一句话“你自己决定”坚定了盐谷的决心。1994年合资企业苏州石川制铁有限公司成立。背后不仅有父亲的心愿,更有盐谷与一起工作了7年的工友们的感情。

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配件,最初4年一直亏损,虽然从日本拿到了订单,但由于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次品不断,且经常贻误交货期。盐谷通过引进技术骨干,使自己的想法被大家接受,提高了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眼看着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到1998年公司已经弥补了所有亏损。

但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年,合资伙伴的中方总公司破产,企业面临被迫撤退的窘境。真是一劫刚过又来一劫。此事让盐谷改变了思维方式。迄今合资企业是搬来日本旧设备,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向日本输送廉价产品。但是,如今中国有众多的外资企业,他深刻感觉到如果不引进比日本效率更高的世界一流设备,就难于获得成功。征得其他同业伙伴注资,企业增资10亿日元,于2001年1月在新开发区建成了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新工厂。

危机中的救命订单

苏州石川制铁以建设比日本更漂亮的工厂为目标,引进了先进设备。盐谷认为如果工厂环境不好,外资企业不会认可我们,也难以引来优秀人才。他们的大胆投资一招奏效,企业生产很快走上正轨。为增加产品品种,扩大订单范围,2004年1月,企业又新建了一个加工车间。2006年3月新建了2.8万平方米的第二铸造工厂,2013年3月同厂区内的第三工厂也已投产。如今员工总人数达到650人,平均年龄32岁。迄今已经派遣120人到日本的本社进行研修。企业实行彻底的本地化经营,驻厂日本人仍只有盐谷一人。

企业营业额逐年增长,2013年达79亿日元,相当于日本本社的两倍多。2014年达104亿日元,超年初计划22%,2015年目标提高到120亿日元。客户也从当初以日本汽车厂家为主发展到中国企业占50%,美国企业占30%,日本企业占10%,共向12个国家的汽车厂商供货。盐谷说,“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商机。”

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事件致使出口锐减,对公司打击很大。但中国高铁的快速建设成了企业的救星。当年中国政府制定的经济对策,主要投资铁路、高速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上海至南京时速300公里高铁就是其中一项。该工程中固定钢轨的铆钉的半数订单就落到了苏州石川制铁。此外,订单还有2011年6月30日开通的京沪高铁江苏段和上海市的地铁工程。如今铁道零件的产值占公司产值的一成以上。他说,今后的公司战略就是加盟货运高铁建设和中国高铁走出去项目。

学习中国人的进取精神

盐谷先生在苏州工作、生活了27年,他说与中国员工的思想碰撞和所感受到的他们的进取精神使自己收获大增。

2006年建设第二铸造车间时,按日本人的传统思维,如果建成与第一车间相同的设备,不但便于风险管理,而且能提高产品互换性,提升生产效率。但中国员工说“建同样的车间没意思,建就应当建更先进的”,那样才能降低成本,开拓新市场。盐谷接受了员工的建议。新车间比第一车间增加了25%的设备,设备规格也有所增加,因此产品从小型到中型,可以生产多种车型的零部件。结果新订单纷至沓来,新车间的营业额、收益额比第一车间增加1.5倍。

盐谷将这一成功案例向日本本社做了说明,并提议总部应像中国第二车间一样引进新设备提高竞争力。当时也有人反映说,“为什么要把中国的做法带到日本,你搞反了没有?”盐谷坚持说“业界最先进的思想产生于中国,如果加上日本的精细化管理就可以生产世界最好的产品。”2008年日本的新车间建成后,其运转率、工作效率都明显提高。盐谷认为打破固有观念,激发不同智慧的碰撞可以使企业优势最大化。

盐谷先生重视人才和待遇的先期投入。为了适应设备的高科技化,公司重点招录大学毕业生。前4年对大学毕业生员工的待遇高于一般员工,之后根据其能力决定薪资。这一方式广受欢迎,如今新增员工中大学毕业生已占到三分之一。

根据中国政府提高全社会工资水平的计划,该公司也宣布2010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工资提高一倍。按日本人的想法应该逐年平稳加薪,但中国员工提出“以吸引人才为目的大胆提薪,这样不仅给员工的印象好,公司的想法也容易让员工接受”。由此公司决定第一年提高工资30%,第二年提高20%,第三年提高10%。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盐谷外司由于贡献突出获得了“苏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他说,在苏州的打拼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公司的发展正在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车间苏州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黄金时代》日本版
招工啦
“扶贫车间”拔穷根
苏州一光
把农业搬进车间
苏州十二忆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