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电话像吵架,是电话的错?

2015-09-10

南都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听筒话筒麦克风

@珂:难道人打电话争吵时都是喜欢盖过对方的声音吗?越来越大声自己知道的吗?

就算不是在吵架,讲电话时候的音量也有可能越来越大。从技术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真的不能全怪打电话的人啊。

如果从技术上来讲,大概要从老式固定电话说起。1990年代以前,大多数电话都使用碳粒式麦克风,它能把声波的震动转化为金属薄片之间电压的变化,以此传导声音。然而,如果说话声音太大,失控的震动会导致电话那头反而听不清你在说什么。这就有了“侧音”技术的引进,也就是说,人们说话的声音会有一部分会从话筒传到听筒,因此可以根据听筒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音量。

即使后来的电话更多地使用动圈或电容式麦克风,并不存在音量过大对音质的干扰,具有侧音技术的电话在办公室等场合还是更受欢迎,因此被保留下来,成为了电话生产商的惯例。一个常用的检查电话是否断线的办法也跟侧音技术有关:对着话筒吹口气,如果你从听筒里面听到了“嘶嘶”的声音,就说明电话线没问题。

而对于话筒和听筒合为一体的手机来说,侧音技术只是极为小众的存在。由于手机紧贴耳朵,人们打手机的时候无法从听筒听到自己的声音,不免会低估自己的音量,因而越讲越大声。如果习惯使用固定电话,这个问题就会更加严重了。

需要说明的是,侧音并不是信号不好的时候,手机里面滞后几秒的“回音”。虽然同样是自己的声音,但回音是由于网络信号太差或者通话受到干扰,导致你的声音从对方的听筒传到了麦克风,再回传到你的听筒而形成的,所以有明显的延迟。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你不是身处荒郊野岭,那么多半是手机坏了。

而有时候你也许你会发现,旁人打电话的声音会影响到自己做事情。其实即使旁人打电话的声音并不太大,也一样令你心烦意乱没法工作。这并不是因为你注意力不够集中,而是人类大脑想要填充空白的一种不自觉反应。根据2013年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上的一篇论文,如果旁边有人打电话,你会比旁边有两个人聊天更心神不宁,也更有可能记住谈话的内容,即使讲电话和聊天的内容完全相同也是如此。

这是因为,大脑天生喜欢关注出乎意料的东西,如果你只能听到对话的一方,大脑就会被迫猜测与补齐缺失的那一半,而这也导致旁人煲电话粥的声音听上去更大。2004年英国约克大学的一项研究早已证实了这一点,当研究人员在车厢中用相同分贝数打电话和聊天时,64名乘客普遍认为打电话的那位更吵。

所以,讲电话像吵架这种事,真的不能全怪打电话的人啊。如果想要避免落入这种尴尬,还是到办公室外面去,或者换个方便的时间回电吧。(猫乱)

@欢沁沁欢:如何治疗重度拖延症?

关于拖延的资料汗牛充栋。其中根据《拖延心理学2》的内容,有一条这样的拖延公式:动机 = (期望 x 价值感) / (冲动 x 推迟)。

期望,即认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如果一件事通过你的行动必然发生,你的动机就更强些。价值感,即对事情发生后所带来的价值的评估。冲动,和个人特质相关,正是冲动者,特别希望得到即时的满足。冲动越强,动机越小。推迟,一件事情拖得越久,就越不愿意去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把事情一拖再拖,最终啥都没做成。

但这是你的错吗?不是的。这是人类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得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在原始社会,追求即时满足往往会得到最大的利益,因为明天是没有保障的。只有在现代,我们需要计划,需要安排,需要精确的时间。进化选择让我们这种人活下来,冲动已经写进了我们的基因。

这并无是无计可施的。你可以调整期望,把遥远的目标分解成为简单的,必定可以完成,又可以靠近最终目标的目标。

比如“我要找份工作”,可以分解为写简历,找职位,投简历,准备面试,去面试等步骤。而写简历又可以分为:创建自己的简历文档;在文档中添加基本模块的标题,例如个人信息,教育经历,工作经验,特长;用一小时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等等;然后把简历打印出来。这些步骤不需要一次完成,你只要每次迈一小步就可以了。

其他的措施,你可以去书里寻找,或者选择加入网上的互助团体。总而言之,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都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去理解它,面对它,然后控制它,摆脱即时的诱惑,去做你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刘虓震)

猜你喜欢

听筒话筒麦克风
复古电话
拿黄瓜当话筒
麦克风的艺术
讯飞输入法也能离线语音输入
让重力控制麦克风
如何切换微信/QQ的语音模式
自制大话筒
美声话筒
麦克风
莲蓬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