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犊鼻裈”之我见

2015-09-10李凤能

文史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犊鼻牛头司马相如

李凤能

“犊鼻裈”(又作“犊鼻裩”“犊鼻”“犊裩”)累见于文人著述,兹举例如下: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越王服犊鼻,着樵头。”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高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姚察、姚思廉《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后以在省署,夜着犊鼻裈,与门生登阁道饮酒酣嘑,为有司纠奏,坐免官。”,

李颀《别梁锽》:“庭中犊鼻昔常挂,怀里琅玕今在无?”

梅尧臣《岸贫》:“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裩。”

辛文房《唐才子传·陆羽》:“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

方夔《卢明之开炉》:“燕颔已空西塞梦,犊裩莫遣远山愁。”

孙柚《琴心记·当垆市中》:“丈夫沦落竟何言,犊鼻含羞只自寃。”

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积年余,渐能蓄婢媪,王自是不着犊鼻,但督课而已。”

唐孙华《七夕喜雨》:“农家且稳鱼羹饭,贫室忙收犊鼻裈。”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看客们都屏着气,台上就闯出一个不穿衣裤,只有一条犊鼻裈,面施几笔粉墨的男人,他就是‘男吊’。”

……

自汉以来,历朝历代,形诸文字的“犊鼻裈”并未断档,然而,“犊鼻裈”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的看法却是早就存在分歧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裴骃集解引韦昭曰:“犊鼻裈,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矣。”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王先谦补注引刘奉世曰:“犊鼻穴在膝下,为裈财(才)令至膝,故习俗因以为名,非谓其形似也。”明人郑明选也同意这种看法,他在《秕言》一书中说道:“膝上之穴为犊鼻穴,言袴之长才至此。”

韦昭是三国时吴国的大臣、史学家,而刘奉世是北宋进士、太子中允。两人对“犊鼻裈”的得名虽有不同见解(一说它“形如犊鼻”,一说它仅及“犊鼻穴”),但都承认它较短。

不过,清代学者王先谦自己补注《汉书》却说:“但以蔽前,反系于后,而无袴裆,即吾楚俗称围裙是也。”

另一位清代学者钱大昕却以为“犊鼻裈”是“胫衣”(《十驾斋养新录》),也就是套在两腿上的无裆裤。

“犊鼻裈”是短裤,是围裙,还是无裆裤?要弄清这个问题,不妨先来看看什么是“裈”。

汉刘熙《释名》:“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西汉史游《急就章》颜师古注:“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今之满裆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恽;自其两襱孔穴言,曰惚。《方言》:‘无袴,谓之。’”

照刘熙“贯两脚,上系腰中”的说法,“裈”似乎应该是“胫衣”。可是问题立刻来了:“胫衣”是无裆的;倘若真个无裆,司马相如穿了它在众目睽睽之下“涤器于市中”,那还成什么话!“胫衣”之说既不成立,“围裙”之解也不大合理。因为裙自是裙,裈自是裈,显然两者不是同一概念,古人应该不会把裙与裈混为一谈。何况让司马相如穿了“但以蔽前,反系于后,而无袴裆”的“围裙”光着腚去酒肆上班,显然也十分荒唐。所以,还是颜师古与段玉裁的注释更令人信服一些。

那么,“犊鼻裈”又该是怎样的合裆裤?我以为韦昭说是“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或更近事实。一是韦昭离司马相如的时代更近,“犊鼻裈”的形制还不至产生太大的变异;二是韦昭一直在吴国做官,吴国地处东南,天气热的时候多,又广种水稻,所以吴人穿“犊鼻裈”而劳作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他的话随意否定。三国时期的“三尺”,大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70厘米左右,而那时所织的布,门幅一般都较窄,以当时的“三尺布”制成的“犊鼻裈”,只能是短裤。

然而,是不是如刘奉世所说,这种短裤“为裈财(才)令至膝,故习俗因以为名”呢?我以为不是。按《灵枢·本输》:“刺犊碧者,屈不能伸。”“犊碧”即“犊鼻”,其穴又名外膝眼穴。屈膝,在膝部,位于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假如韦昭说的“今三尺布作”是事实,那么,它的裤长当不及膝盖。既然不及膝盖,因犊鼻穴而命名“犊鼻裈”便没有道理。

处在社会底层的贫民穿短裤劳作,自然是“古已有之”。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的一位农夫就是着短裤耕作的,足见汉代也不例外。就是到了近代,这情形依然随处可见。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牛头裤”条:

牛头裤者,人耘田时所著之裤也,江苏有之。裤甚短,形如牛头,故名。盖耘时跪于污泥中,跣足露胫,本可不裤。着此者,以有妇女同事田作,冀蔽其私处,不为所见也。

由此可知,作者是见过这种短裤的,“形如牛头”与“形如犊鼻”,表述何其相似!作者说的这种“牛头裤”,是不是古之“犊鼻裈”的遗存呢?

笔者生长在四川农村,小时候(上个世纪50年代)见到过一种“小腰裤儿”,通常为孩子们所穿。那时的孩子无分男女,3岁以前,都是穿开裆裤的,只有到了四五岁才穿合裆裤。“小腰裤儿”是合裆裤,有点像今天的背带短裤,形制却比背带短裤更简单,因为它没有背带。这种裤子之所以有“小腰”的名目,是它有别于那时流行的腰口肥大、需要抄折一幅再拴裤腰带的一般裤子,而是在普通短裤的前腰部分缝一梯形布块,布块上端开两个用线锁了眼子的小孔,用一根“鸡肠带”穿过两孔以活扣系于腰间,这就颇像穿了牛鼻绳的“犊鼻”。或者,这才真正是司马相如当年穿过的那种“犊鼻裤”吧!

猜你喜欢

犊鼻牛头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先割牛头后砸瓮
挂牛头卖马肉
先割牛头后砸瓮
关节炎就找膝眼来调治
钓得「金龟女」
钓得“金龟女”
老牛和老牛头
司马相如,只为帝王写文章
相如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