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文艺复兴: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

2015-09-10蔡利华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水道但丁木桩

蔡利华

诗人、作家、高级工程师,北美东西方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 80 年代,与李亚伟、胡东、万夏、马松、二毛、梁乐等创立了莽汉主义诗歌流派。出版有诗集《重金属的梦魇》、诗合集《秋语》。

在一幢石砌的小楼上部,挂着一张熟悉的画像,那是文学巨著《神曲》的作者但丁的画像。哦,原来这里就是但丁的故居……举目眺望海那边的威尼斯古城,蓝蓝的天空下,一座美丽的城市沉浸在阳光里,暗红和白色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古城内,水道四通八达,让人恍若在迷宫中穿行——最爽心的事,莫过于在阡陌的水道中乘坐贡多拉游荡。

佛罗伦萨与威尼斯,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说到佛罗伦萨,你一定会想起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说到威尼斯,你一定会记起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些遗存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已经升华为人类的精神符号,只要人类还存在于宇宙间,这些符号就会存在,并支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

但丁故居和《大卫》雕像

对于喜欢诗歌的人来说,能亲临自己敬仰的诗人生活过的地方,一定会很激动。在接近希纽瑞阿广场时,我忽然被人群挡住了去路。抬起头来观察才发现,我被堵在一幢石砌的小楼外,一张十分熟悉的画像就挂在小楼上部,那是文学巨著《神曲》的作者但丁的画像。哦,原来这里就是但丁的故居。

我站在小楼下仰望伟人的故居,心里敬仰着这位伟大的诗人。这是一次突然的邂逅,此前没有任何信息告诉我但丁曾居住于此。没想到,这个从我儿时起就影响我的诗人,就居住在如此狭小的巷子内。那条通道最宽也不过一米多,乱石砌筑的墙面高高地耸立,墙上的窗洞大约六七十厘米见方。不过,地方虽小,足可震撼世界。我相信这次邂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共有的情怀。

穿过但丁故居的小巷,来到希纽瑞阿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佛罗伦萨市政厅大楼,房顶上高高耸立着防御塔。这座大厦叫做“希纽瑞阿”,广场也因此得名。这座始建于1298年的大厦,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在意大利其他城市里,我们看见的钟楼或塔形建筑物都是独立的,与主体建筑物对望,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宗教信仰一致,最典型的“三位一体”建筑群,便是比萨斜塔。然而希纽瑞阿大厦,城堞上突兀地耸立起94米高的防御塔,与整体建筑物叠合在一起,让它有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可谓极富创造性,而大厦砌琢的石墙面,更让这座大厦增加了厚重感和粗砺感。

广场上存放着阿曼纳提的海神喷泉雕塑群,大厦正门前的阶梯处,伫立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复制品,大厦右侧则是著名的敞廊,里面存放着诸多名家的雕塑,不胜枚举。可以这样说,希纽瑞阿广场,实际上就是一座露天艺术博物馆,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美的雕塑。我最想看到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只可惜伫立在这里的只是复制品,而“真身”则存放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内。对于历史上的大卫本人,我知道他是犹太英雄、古以色列国第二代国王,也是音乐家、诗人,更是战士——这也是我对《大卫》雕像情有独钟的原因。

避开人群,我走进希纽瑞阿大厦。当然,游人只能在大厦的底层流连,楼上是市政府办公的地方,闲杂人等不得入内。我在楼内默默地漫步,相比外面的广场,楼内的人少了许多,让我能安静地游览,感悟这座古建筑在历史中的变迁,想象当年美第奇执政佛罗伦萨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在这座大厦里为文艺复兴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页。当然,我不敢夸大我的造访能把我的人生提到什么样的高度,我只能站在自己的高度来仰视这些高尚而又伟大的生命,用谦卑来表达我的敬意。

威尼斯,木桩支撑的古城

古城威尼斯坐落在亚德里亚海边,被海水一片片地分割,来往于古城和大陆的人们,必须乘坐水上交通工具才能成行。我们前往古城,便是搭乘一艘机动船过去的。我站在轮船的甲板上,举目眺望海那边的古城,蓝蓝的天空下,一座美丽的城市沉浸在阳光里,在海浪的簇拥之中,暗红和白色的建筑群错落有致,显示出当年建造者高超的艺术修为。对于初到此地的我来说,这些景象并不陌生,我曾在若干照片和电影里目睹过这样的画面,可是当我亲临到这样美丽的画面中,依然激动得如人生初见。

威尼斯是一座人工建造的海上城市,正因为如此才让我惊叹。据考证,在建设这座城市的时候,人类还没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全靠人工打木桩,在浅海滩上硬生生地建起了这座古城。而最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千百年来,那些用来造岛的木桩竟然没有腐烂。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石砌建筑很少,因此很难保存较长时间。中国的古建筑之所以难以保留下来,其原因就在于其木质结构,现在我们能看见的,除了布达拉宫有上千年的历史外,其他建筑物都只存在了几百年,木质结构再加上纷飞的战火,很容易被烧毁。而始建于公元5世纪的威尼斯古城,距今有1500年的历史了,深扎在海水中的木桩依然支撑着整个城市。究其原因我才知道,除了托举古城的木桩深扎在海里,水上建筑物是用花岗岩砌筑的,而花岗岩最耐风化、剥蚀,用此材料修建宫殿自然会长久屹立。至于深扎于海水中的木桩没有腐烂,则是得益于海水淹没,没有露出水面,不曾氧化。我们在国内也时常看到,从水中捞起来的阴沉木千年不腐,属木中精品,是雕刻、制作艺术品的上佳材料。

阡陌的水道,迷人的贡多拉

威尼斯古城中纵横交错的水道,也是一张世界文化名片。古城内,水道四通八达,让人恍若在迷宫中穿行。当然,这里最爽心的事,莫过于在阡陌的水道中乘坐贡多拉游荡。虽然是走马观花的体验,但是凭借自己的想象,还是可以粗浅地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临水而居的人家,都在自家的后面设有水上后院,后院边缘设置木栅门,通过木栅门就能进入公共水道,与外界发生联系。据我观察,居住在古城里的人们,房子临街的一面全是商铺,做各种买卖,几乎没有空闲;房子后面临水道,自家的船可以从水栅门出入。古城居民就利用这些水道把货物运进自家的商铺,或者把东西运出去。威尼斯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古城内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由于水道狭窄,机动船在城中无法行驶,因此你要么选择步行,要么乘坐贡多拉在纵横交错的水道里穿行。贡多拉是威尼斯居民使用的代步工具,人工划动,船身通体黑色,船头船尾镶嵌金属纹饰,船尾上翘,别具一格,其名取自于公元7世纪时的第一任总督。贡多拉通体黑色源于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的一则禁令:为了遏制奢靡风气,不准在尖舟上加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因此贡多拉都被漆成了黑色。

的确,在目睹了文化氛围浓重的佛罗伦萨后,威尼斯对于我来说有了别样的感受。这是一座由时间来诠释的城市:它确实是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却并无商业上的污浊;它确实是名扬四方的富庶之地,却并无浮躁的欲望。更确切地说,威尼斯是罗马文化和商业共同打造出来的城市,不俗、有味、耐读,所以才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精品,才产生了驰名世界的威尼斯画派。因此,文化与商业的有机结合,会大大提高商品的价值,让人们获得更加美好、厚重的物质和文化享受,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精神提升。

猜你喜欢

水道但丁木桩
“逐孔延时爆破”在西江“龙圩水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年老的画家
移动木桩
“传销帝”狱中“遥控”骗人遭起诉
小穴位 大健康
奇怪的封闭水道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熊和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