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鲍菇组织分离菌株工厂化栽培试验

2015-09-10柯丽娜赖志斌张志鸿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工厂化

柯丽娜 赖志斌 张志鸿等

摘要: 通过出菇栽培试验,比较分析杏鲍菇菌株日引1号、杏3号与其组织分离菌株出菇性状、平均单袋产量、单袋利润情况等。试验结果,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现蕾时间及外观品质差异不大,而满袋时间分离菌株少于出发菌株 1~2 d。分离菌株日引1号-1、日引1号-3比出发菌株日引1号产量分别提高6 62%、0 6%,利润分别提高3309%、2 19%。日引1号-2产量与利润比出发菌株日引1号降低0 71%、4 17%。杏3号-1、杏3号-2比出发菌株杏3号产量分别提高1 99%、6 68%,利润分别提高42 08%、112 82%。结果表明,应用组织分离不仅可以保持出发菌株的优良特性,还可以达到较好的复壮效果,但分离时要注意子实体单株的选择。

关键词: 杏鲍菇;组织分离;工厂化;栽培试验

中图分类号: S646 1+40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239-02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别称刺芹菇、刺芹侧耳 [1],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 [2]。目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品种单一,菇农不断地对原有菌株进行多代转接,易出现杏鲍菇菌种退化现象,导致杏鲍菇产量、质量不稳定;另外受市场的影响,经济效益逐年下降,不少菇农陷入亏损,严重打击菇农栽培杏鲍菇的积极性,影响杏鲍菇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我们对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进行组织分离,通过品种对比试验,分析比较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的差异,寻找保持原有菌株优良特性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7个,日引1号及其3株分离菌株,分别为日引1号-1、日引1号-2、日引1号-3;杏3号及其2株分离菌株,分别为杏3号-1、杏3号-2。日引1号是由福建省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并于2010年通过福建省新品种认定的优良品种,杏3号为福建省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保存的菌株。

1 2 培养基配方

1 2 1 母种 马铃薯200 g、磷酸氢二钾1 g、硫酸镁1 g、糖20 g、琼脂20 g、水1 L。

1 2 2 原种、栽培种 原种采用麦粒作培养基,将无霉变的麦粒洗干净,用1%的石灰水浸泡24 h,洗净晾干,加1 5%的石灰和15%的木屑,搅拌均匀,装瓶高压灭菌,121 ℃灭菌 25 h,冷却接种;3级种采用枝条和麦粒作培养基,枝条和麦粒的处理与原种相同,含水量约62% [3]。

1 2 3 栽培袋 干料500 g、配方为玉米芯42%、木屑20%、麸皮20%、玉米粉8%、豆粕7%、石灰1 5%、碳酸钙1 5%。含水量约64%。

1 3 试验方法

1 3 1 试验设计 试验在山东福禾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试验以菌株为因素,设置7个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每处理栽培袋数为240袋,试验总栽培袋数为 1 680 袋。

1 3 2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参照工厂化栽培普遍使用的方法。培养料充分搅拌均匀,机械装料,装满料压紧后套上塑料环,塞上棉花塞,高压121 ℃持续灭菌2 5 h,冷却至30 ℃以下统一接种,接种后置24 ℃培养室避光统一培养,定期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污染及时清理。待菌丝满袋后,后熟7 d,移至出菇房出菇,温度13~16 ℃,空气湿度保持在60%~90% [4],适当通风,给适当散射光,当菇蕾长至3~4 cm时统一疏蕾,待子实体成熟后采收,分别统计各处理的产量。

1 4 测定项目与统计方法

1 4 1 测定项目 (1)生物学效率: 记录子实体单袋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生物学效率=子实体鲜质量(g)/培养料干质量(g)×100%。(2)经济效益分: 按照当年原料价格及鲜菇市场价,计算不同杏鲍菇菌株的单袋销售额及利润,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3)观察各菌株的农艺性状,统计各菌株的总产量、单袋利润,并进行方差分析。

1 4 2 统计方法 采用DPS V2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显著性分析,采用LSD进行差异性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菌株农艺性状

不同菌株出菇性状见表1。观察满袋时间、现蕾天数,结果组织分离菌株的满袋时间比出发菌株少,日引1号29 d满袋,而3株分离菌株在27、28 d均满袋。杏3号 31 d满袋,而2株分离菌株29、30 d满袋。现蕾时间出发菌株与分离菌株差异不大,一般在进出菇房后8、9 d。2株出发菌株的子实体外观品质差异较大,性状表现较好的为日引1号,整齐度较好,匀整质优,子实体色泽白嫩,大菇多,质地紧实,杏3号整齐度一般,色泽白偏黄,但质地紧实,分离菌株与出发菌株比较,外观品质基本没差异。

2 2 不同菌株产量

7个菌株的小菇蕾、商品等级菇、菇头平均质量及平均总产量、生物学效率差异较大。 出发菌株日引1号,产量 41892 g/袋,高于杏3号 378 71 g/袋,差异达极显著。日引1号的3株分离菌株产量均高于杏3号的2株分离菌株。供试菌株总产量按从高到低排序为日引1号-1﹥日引1号-3﹥ 日引1号﹥日引1号-2﹥杏3号-2﹥杏3号-1﹥杏3号。日引1号-1、日引1号-3总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日引1号提高662%、0 6%,分离菌株日引1号-2总产量比日引1号降低071%,表明同一品种选择不同的子实体单株,对产量影响很大。分离菌株杏3号-1、杏3号-2总产量分别比杏3号增加1 99%、6 68%(表2)。

对7个试验菌株的平均单袋总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不同菌株间产量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平均单袋总产量最高的是菌株日引1号-1,与其他菌株的总产量差异显著,与分离菌株日引1号-2存在极显著差异;日引1号-3与出发菌株日引1号总产量差异不显著;日引1号-2产量低于出发菌株日引1号,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分离菌株杏3号-2单袋总产量与出发菌株杏3号差异显著,与分离菌株杏3号-1差异不显著;杏3号-1与杏3号差异不显著。

2 3 不同菌株栽培利润比较

由于试验菌株各个等级菇市场售价一样,7个试验菌株的单袋销售额从高到低的排序与单袋总产量一致,方差分析结果也一致。单袋销售额最高的为日引1号-1,为1 99元/袋,单袋利润为0 39元/袋;最低的为杏3号,为170元/袋, 单袋利润为0 10元/袋。从表4可以看出,分离菌株杏3号-1、杏3号-2的单袋利润均高于出发菌株杏3号,分别提高42 08%、112 82%;分离菌株日引1号-1、日引1号-2单袋利润高于出发菌株日引1号,分别提高33 09%、219%,日引1号-3单袋利润低于日引1号4 17%。

3 结论与讨论

王波等指出,组织分离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提纯复壮效果 [6],本试验结果也得到验证,分离菌株不仅较好地保持了出发菌株的优良特性,表现出菇整齐,朵形大,质地致密,菇体较白,平整,棍棒状,成品菇较多,菇蕾及成品菇比例占到了总产量的85%以上。分离菌株的产量、利润甚至优于出发菌株。本试验中出发菌株杏3号的2个分离菌株单袋产量及利润均高于出发菌株,日引1号其中2个分离菌株高于出发菌株。可能由于组织分离是通过筛选表现优良的个体,再结合人工连续的定向选择,使得现有品种的优良性状得以保持 [7]。

研究结果同一菌株的不同组织分离物,单袋产量、单袋利润差别较大,日引1号的3个分离菌株,其中日引1号-1、日引1号-3均高于出发菌株,而日引1号-2则低于日引1号,表明杏鲍菇进行组织分离时选择的子实体单株有差异,造成了组织分离菌株差异,因此要注意选择性状优良的单株,并在分离后对新获得的菌株进行出菇试验,确认为优良高产菌株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本试验中,出发菌株日引1号产量显著高于杏3号,日引1号的3株分离菌株产量均高于杏3号的2株分离菌株。说明分离菌株高产高效的特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原来出发菌株,所以进行组织分离时特别要注意选择优良杏鲍菇品种,也说明组织分离对于创造新菌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组织分离是无性繁殖过程, 双亲的染色体没有经过重组。为了丰

富现有杏鲍菇品种,创造出更优更好的新菌株,还需要在组织分离基础上选择其他育种方法。相关报道食用菌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子实体组织分离的栽培效果差异较大 [8-11],对组织分离时期、部位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HS2 2/3][HT8 5H]参考文献:

[1] 黄年来 一种市场前景看好的珍稀食用菌——杏鲍菇[J] 中国食用菌,1998,17(6):4-5

[2]高小朋,贺晓龙,任桂梅,等 杏鲍菇组织分离母种及培养基筛选[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7):705-707

[3]李为民,李 军,刘 杰,等 杏鲍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2014(3):58-59

[4]郭美英 杏鲍菇栽培技术[J] 食用菌,2006,28(5):66-68

[5]张国慧,张改生,葛锋辉,等 小麦多子房性状外显率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4):528-530

[6]王 波,鲜 灵,唐利民,等 黄背木耳组织分离菌株比较试验[J] 中国食用菌,2001,20(3):8-9

[7]王卓仁 组织分离法在食用菌选择育种中的原则与实践[J] 中国食用菌,2008,27(4):12-13,44

[8]贺晓龙,刘 琳,任桂梅,等 白玉菇组织分离母种最佳部位探索[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251-252

[9]方白玉,方晓霞 杏鲍菇母种培养基优化及组织分离母种比较试验[J] 食用菌,2011(4):29-30

[10] 陈丽新,黄卓忠 毛木耳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试验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08,39(6):808-810

[11]刘进杰,王淑芳,卜庆梅,等 四种食用菌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菌丝长势对比[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2):62-65

猜你喜欢

工厂化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鲑鳟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孵化和开口技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现状分析
工厂化养虾到底难不难?做好肠胃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钢结构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
工厂化养虾疾病防控原则
管道预制工厂化在阿联酋ASAB3 项目中的应用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