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叔的进谏艺术

2015-09-10刘爱平

小品文选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刘邦

刘爱平

田叔的祖先与齐国君主沾亲带故,但到了他这一辈,随着国家的崩塌之声,他也成了一个无业游民。大概是不甘心失去往日的辉煌,他开始醉心于黄、老学。当时,这是一种非常时髦的学问,或自鸣不凡,或志向高远者皆喜欢在此学问里游走一番。如此,田叔还真穿透了人生的黑暗之幕,交上了一份好运:由赵国丞相赵午推荐给赵王张敖,当了赵国的郎中。官职虽不大,但毕竟步入了仕途。问题是,他欲展翅高飞时,赵王张敖却遭遇了厄运。

高祖七年,陈稀代地谋反,刘邦御驾亲征时途经赵国。张敖很讲礼数,亲端食盘献食,可皇帝老儿却傲慢无礼,坐着大骂赵王。赵午等人见状,愤怒到了极致,就力劝张敖造反,杀了刘邦。张敖咬破自己的手指说:我的父亲失去了国家,如果没有皇帝陛下,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他的意思明白无误:决不能造反!可赵午等人是赵王的死臣,他们无法忍受如此羞辱,决意弑君。不料东窗事发,朝廷下令逮捕了张敖和谋反的群臣。在押解京城之前,刘邦又下了一道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但田叔、孟舒等人,还是穿着囚衣、剃掉头发、颈带刑具,冒充赵王家奴伴张敖一同进了长安。好在刘邦粗俗而不昏庸,查明事实真相后释放了张敖,且召见了田叔等人,称他们为仁义之士,并任命他们做了郡守或者诸侯的国相。

原准备为赵王张敖陪葬的田叔,恐怕没有想到命运会做出如此精致的安排。

此后数十年,田叔伺侯了高祖、文、景三代皇帝,但他的人生却再没经历过大起大落。其实,作为一个文臣,他没少在官场凭良知发声。在充斥着尔虞尔诈的朝廷,喜欢“发声”,实属是一个高危动作,一不小心,就会摔得尸骨无存。他既非皇亲国戚,又无战功可陈,凭什么总是喋喋不休,且能让自己得以善终?如此,可能就是田叔这个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

汉景帝初年,梁王凭借太后的宠爱,气焰几近嚣张,什么事都敢干,朝廷上下谁都得理让三分。他谋杀前吴国丞相袁盎,东窗事发之后,官员们却是躲避不及,谁也不愿染指。

景帝无奈,就让田叔前往梁国查案。回朝报告时,景帝问:梁王杀袁盎是不是事实。田叔回答说:是事实。景帝又问:有罪证吗?田叔答:皇帝最好不要过问梁王的事了。景帝问为什么?田叔说:现在梁王如不伏法处死,汉朝的刑法就如同虚设;如果梁王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寝食难安,这也是陛下的忧虑。这就是田叔“发声”的高妙之处!他既毫不含糊地确认了事实的真相,又婉转地陈述了事情的利害关系,把孰轻孰重之“球”踢给了皇帝。当然,田叔作为一个坚守良知的“谏臣”的形象,也一点不打折扣地凸现得淋漓尽致了。此事过后,景帝一高兴,就让其去鲁国当了鲁王的丞相。

在鲁国刚刚上任,田叔就迎头撞上了一件棘手的事:当地100多名老百姓状告鲁王巧取豪夺了他们的财物。田叔是个“刻廉自喜”的人,当然不会放任鲁王的如此之举。问题是犯事者是王,自己不过是辅佐王的臣子,如何办理才能在百姓的利益与国王的面子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呢?于是他就采取了一种“非常”手段:抓了20余名告状的人,每人或打50大板,或打20下手心,且边打边发怒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一个君主怎么会掠夺自己百姓的财物?如此一招,疼了百姓的皮肉,却击活了鲁王的的良知。他听说此事后,惭愧不已,就从内库里取出钱来,要国相代为偿还。田叔却说:那不成了君王做坏事国相做好事?最妥当的方法还是鲁王亲手去偿还吧。鲁王只得厚着脸皮偿还了百姓的钱财。

鲁王喜欢打猎,自己不但经常为之,还总带着臣下们进入狩猎的苑囿,陪他一起玩耍作乐。这自然会误了治国正事。田叔是国相,鲁王狩猎他也得奉陪。但鲁王知道他志不在此,就让他到馆舍里休息。田叔见状,又一次使出了“非常”手段:走出苑囿,在露天里等候鲁王,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炎炎烈日。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回馆休息,他说:鲁王苑囿暴露,我岂能偏安?鲁王终于领悟到了国相的用心意味深长,因此缘故,从此不再大举出外游猎。

几年后,田叔死在鲁国国相任上。鲁王尊敬他的人品,欲用一百斤黄金做祭礼,但被他的儿子拒绝了,理由是不能用一百斤黄金损害了先父的名声。

其实,田叔一生之所以总被后人赞誉,与他刻峭廉洁的品格有关,更与他进谏时的“非常”手段有关。或者换句话说,是他以柔克刚的进谏艺术,让田叔走进了历史人物的美好画廊。有句俗话:武将战死,文臣谏死。这只是人们对文臣武将应怀赤子之心的一种心结,一种愿望。假如能让敌人战败,将军为何就一定要死?假如能让上司从善如流,文臣为何就一定要亡?田叔没有因“谏”而非命,却因“谏”而获誉,其实值得效仿。

(易茗摘自《幸福·悦读》2014第12期

猜你喜欢

刘邦
《大风歌》竟是一首“出丑”的诗
多多益
朽木颂
老板娘为何撕了刘邦打的欠条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楚汉争霸
刘邦妙语避祸
《鸿门宴》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