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归属感角度谈大学生责任感重要性

2015-09-10赵越

经济师 2015年7期
关键词:归属感责任感大学生

赵越

摘 要:责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探索的新课题,责任心、责任感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责任感的缺乏归根到底是缺乏归属感,从归属感的角度看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性。文章从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性,中国高校当下责任教育的现状,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根源,以及中美责任教育的比较,号召大学生强化归属感提升责任感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就责任感缺失的根源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对今后的责任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归属感 大学生 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83-03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是一种心理,而归属感则是在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中找到的存在感,有归属感的一般就是有责任感的,责任感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可能会转化为对某样东西的归属感。归属感分对人、对事、对家庭、对自然的归属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建立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尤其对于当下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在高校受教育过程中,努力强化自身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已刻不容缓。做为大学生人人都应该树立“天下兴亡,我有责”的意识。

一、强化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基本已经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是非黑白的判断能力,但是懂得却不一定能做到。即存在严重的“行动障碍”,眼到、心到、手不到,例如在大学校园看到别人乱丢垃圾,大多数人看到,下意识会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是,一方面不会去制止,另一方面也不会认为自己和这件事有关系。原因就是,心里始终没把维护校园环境当成自己的事,没有把自己当成校园一份子,这样就导致既没有归属感,也毫无维护意识,自然而然就丧失责任心这就是对学校缺乏责任感。如果说这个垃圾丢在他的所有权范围,他的家或者或他的私人领地,那可想而知,肯定毫不犹豫地去制止。以小见大,大学生责任感往往是体现在细枝末节的小事。

(二)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迫切性

林肯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别人能承担的责任我也肯定能承担,别人承担不了的责任我也能承担,只有这样你才能激励自己、磨练自己,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能提升境界。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人的核心素质之一,在人的素质诸要素中承担着载体与依托的作用。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人生价值,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学校教育更应该关注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刻不容缓。责任感是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一剂强心针,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当今时代先锋,大学生想要高尚,想要伟大,想要功成名就之前,最基本的要做的就是强化自己的归属感树立责任感,对学校、对社会。以学校之任为己任,以天下之任为己任。

(三)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前瞻性

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不能以眼前利益为准,责任教育工作要想做的成功必须要有前瞻性。高校教育過程中要主动地号召大学生对社会和学校以及个人发展负责,引导他们拥有理性自觉。不是要做去做,是我想去做。大学生能够把自己当成社会一份子,当成学校的一员,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心甘情愿的去负责任,这样责任教育就做到位了。用责任心去面对生命,能够负责是人的最关键的本质,而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将这种本质升华到思维再到实际行动。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责任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纵观近百年来的发展概况,逐渐的从单一向多种结构演化,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受到高校自身责任感教育发展水平、社会变革状况及家庭、学校相关教育等多重复杂要素的影响限制,大学生目前总体呈现出重视理想、轻视行动,重视功利、轻视伦理,重视个人、轻视集体,重视物质、轻视精神等责任弱化倾向。就这些问题,总体上来说,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一)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父母辛苦工作为子女创造更好地生活,但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成为“富一代,官一代”,某些大学生不仅不感恩父母的辛劳,而且带着怨愤的心态,和同学攀比物质享受,甚至存在有的大学生要求父母一次性给自己配齐某品牌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否则不去读书来威胁父母,衍生了所谓的“拼爹”、“拼妈”等现象,这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个人感受,忽略家庭实际承受能力,缺乏家庭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爱情、婚姻责任观念比较混乱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恋爱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问题,如观点不合引发的争吵,感情出现第三者等问题,当矛盾激化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就可能因为冲动发生一些伤害事件,如某大学的一名女生,因为感情问题上吊身亡,某男生因为表白失败基于报复心理就用浓硫酸将对方毁容等,大学生因为爱情引发的恶性事件造成了极其坏的社会影响,校园爱情本该是美好而单纯的,责任心的缺乏才会导致这种行为,对伴侣,对父母,对家庭都应该具有一份责任心,遇事换个角度,也许悲剧就不会上演。

(三)职业责任认识比较模糊

实施高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是作为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做的衔接,从而能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符合个人理想的工作。目前多数高校都正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择业,很多大学生毕业都觉得很迷茫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即使找到工作,一旦工作中出现问题,想到的是推卸责任,而不是解决问题,存在职业责任认识模糊现象。

(四)他人责任和集体责任观念淡化

高校作为社会服务型组织,也可看做是微型社会,也存在各种竞争,学生彼此之间是同学,是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当受到社会多样化和利益多元化影响的时候,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开始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倾斜,注重个人私利追求,忽略群体利益,对学校和社会缺乏归属感,过分撇清个人与他人关系,最典型的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就是去一线大城市,西部和偏远地区少有人问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靠大家,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共同努力,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把这种对国家,对集体的责任感放在心中,强化自身归属感。

三、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根源

(一)内部原因

当前,在读大学生的年龄基本都在“95”左右,且独生子女比重当绝大多数。从家庭教育来看,一方面是独生子女们本身原因,很多大学生自小便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个性,缺少分担和分享的意识,遇到问题逃避退缩,抱着“父母会替我搞定一切”的想法,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敢于“站出来”的人极少,惧怕承担责任。因此教育的过程格外注重对孩子的保护,诸如“不要多管闲事”,“遇事,能避则避,不要逞能”,“事不关你,高高挂起”等观念常常被提及,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遇事立刻撇清自己”的习惯。中华民族,古往经来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倘若每个人都存有这种自私的想法,何来祖国今日的国泰民安,倘若每个大学生都存在这样毫无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想法,何来祖国日后的繁荣富强,这样的“自私自利”的教育必然是不可取。

(二)外部原因

社会大环境来说,新经济形态下,互联网对教育有巨大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高科技并未带来高的道德风尚。反而诱发一系列的德性缺失,情感淡漠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行,责任感早被其抛之脑后。现实中,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等问题,这些并不能归咎于某些群体的过错,只能说社会大环境需要我们去净化,去过滤,这个环节我们人人有责。

学校教育来说,当前中国的高校教育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灌输教育,侧重于知识教育,在责任感教育上并未过多提及,学校间接对学生产生误导,教师在教育中渗透责任教育还不够,学校抓关于责任教育的力度也不够。每学期安排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实行学分制,根据分数进行排名。学习成果评估方式单一,优秀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名次”。四年大学生涯,更多的学生为了名次,为了分数而学习,注重个人利益得失,只顾索取,不愿奉献。大学的日常管理相对来说,是较为开放和宽松的,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自我要求开始降低,尤其是思想道德境界。

(三)现实原因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越来越多通过受教育走上人生坦途,但是随着对高等院校的分类,即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公办与民办之分,以及一二三等之分,学校不论主动被动都已经具有等级之分,这样的模式下产生对高等教育极为两极化观点,有的学生是在享受教育,他们通过教育的应试,一步步走进高端学府,他们可以拥有更多成功的条件,他们以自己所在高校为荣,因为他们是从中受益的;另一部分学生当然是觉得自己忍受教育,由于学习能力处弱势,他们被动的选择了较低层次的院校,他们带着不满,带着不甘,带着极其不情愿的情绪走进非理想校园,想的就是如何尽快和学校脱离关系,如何未来能与母校少些牵扯与联系。这些带着负面情绪忍受教育的同学,如何带着归属感去爱自己的学校,从忍受到享受,就成了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西方高校对于责任教育的态度——以美国为例

大学生责任教育已经相对成熟的国外,例如,美国上个世纪后,提出了“责任公民”的概念,其大致意思是是认可他人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遵守各种规则和信守诺言的责任等。美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就曾明确表示:把大学生都培养成“责任公民”就是其本科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作为公民要对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而培养这样的公民,,并不是设置一两门专业课程就能起作用的,還要经过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打造全面育人的氛围,使其做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全面渗透。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国会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里面明确提到要把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设定为培养负有责任感的公民。据此,美国进行大学教育过程中,不但包括极少数正式、通用的显性课程,还存在很多非正式、形式多样的隐性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意指在学校情景教学中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所呈现的课程。对“隐性课程”来说,它最大优势在于特有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看不见的“教育”,是美国学校社会责任教育中最大的亮点。在美国各大高校中,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学生们每天的课程都是解决问题,就一个社会或者学校问题让每一个同学设计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既与他们自身毫无关系,却又与他们密切相关。学校里凡举行全校性的活动,要求学生全体亲自参与,使他们具有一种意识——把这些活动内容当成自己的事,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归属地,他们对学校有着浓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美国在课堂教学中,便是如此通过隐性课程渗透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的。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将自己对个人、对学校、对国家的责任心渗透到每个学习环节中去。如今,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教育,被认为是现代发展的强大推进,很多国家也一直在模仿这种“成功的”教育范式。

五、强化大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的手段

(一)对学校而言,将责任感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

德、智全面发展始终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重点,而一直以来对于高校的德育,一直处在弱化局面,相对来说,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知识文化和社会实践,目的是为未来就业铺路,带着明显的投机动机。但是中国经济和教育对外开放程度都越来越高,中国的大学生的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各类高校之间,还存在于与国外优秀大学生之间的较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如何建立其核心竞争力,保持优势地位,除了全面的知识,灵活的实践能力,也还需要一份责任感。责任感的建立需要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学校要将学生从第一课堂即学习知识文化的场所,带入第二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培养“主人翁”意识,学校要教学生怎么成长为合格的“责任公民”。高等学校要发挥教育教学基地的主体作用,除了采用正常的教学方式,还应注重柔性的校园文化感染作用,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从内心激发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

(二)对社会而言,将责任感作为任用人才的关键指标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有意识地号召学生,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园去守护,而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时刻铭记校规校训,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有意识地去做对学校有利,并且惠及自身的事。多奉献,少索取。学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责任感档案,每个人大学四年任何负责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不论大事小事,一视同仁,将责任感档案与学籍档案捆绑在一起,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捆绑在一起。这份档案将随同每个人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而社会用人单位也应该将这样的责任档案作为筛选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社会上任何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对本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企业的责任心。以小见大,一个具有归属感、责任感的人,从校园走入社会,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必然是走上坡路的。智育高者,责任感高者,用之;智育低者,责任感高者,育之。

(三)对大学生本身而言,要警惕道德污染

社会环境强调环保,生态环境需要优化,同样思想道德范畴也要进行“环境保护”,防犯道德污染问题。责任感作为思想道德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想道德领域的污染问题必然会引发责任感的问题。中国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面的道德环境影响必然会带来正面的东西,反之,亦然。当一个对学校、对社会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学生,走进任何群体,必然会带动这个群体共同进步,这即是正面的道德影响力。而当一个毫无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学生,走进人群,可能会带“坏”身边一批人,这就是“道德污染”。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树立正确的责任观之外,还要具有抵御“道德污染”的能力,辨是非,明黑白。《荀子》:“居必择地,游必就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亲近好人能受到好的影响,亲近坏人受到坏的影响,因此,大学生们不仅要被动抵御这种道德污染,还要积极去制止,去改善。对学校以及对未来即将走入的社会怀着一份真挚的归属感,将归属感上升为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心,必然能够自觉地做好本分工作。能够与颓废、堕落和犯罪行为作斗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你处在校园,代表的是你个人,走入社会,代表的就是你身后校园,校园是老师传授你知识的地方,是充实你生命的地方,是培养你成才的地方,从爱家到爱校再到爱国,这就是归属感的传递,以及责任感的升华。

六、努力强化大学生归属感,提高大学生负责任的能力

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训练期,在这里学习知识文化,生存技能,同时也磨练心志。把校园当做成长乐园,当做自己的家园,提升自己对校园的认可度和归属感。我国台湾著名的教育学家高震东曾在《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演讲中提过,倘若学生都秉持“如果学校发展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是我的责任……”这样的信念,人人都愿意主动负责的意识,国家哪能不繁荣富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可以概括性地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所示:责任观的树立,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气质的修炼,责任理想的确立。首先,大学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要树立正确地责任观,责任观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指人对责任的总看法和观点,当代大学生拥有正确的责任观,可以正确地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反之错误的责任观,必然导致理想破灭。负责任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为,所以不但要有这种责任意识,还要敢于、乐于去付诸行动。长期以往你必然会形成一种魅力,一种气质——责任气质。这样的大学生不论今后身处何处都会不同凡响,都会是社会是国家的栋梁。大学生要想人生过得不平凡,还需要有自己的责任理想,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目标,明确地告诉自己,自己的志向,自己想要为之付诸方面,做一个有责任理想的人。这四个层次分别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去努力实施。家长要以身作则,切勿错误引导;学校要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利用第一课堂,构建一、二课堂教学示范体系,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社会要利用现在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号召责任理想的树立。

七、結论

湖南大学副教授阳荣威在一次研讨会上说过,当前我国大学的分类是在大学极度趋同化的背景下通过行政力量强制执行的,这种基础性缺失的分类无异于空中楼阁,正确的路径是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大学系统让大学有类可分。高校想要着手做好归属感和责任感教育,首先应当在大学的分类上进行重新洗牌,这是做好责任感教育的首要工作。其次教育改革应把关注点放在素质教育上,而不是应试教育,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不应只追求毛入学率,要更加住在注重教育质量。归属感和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教育环节,也是经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新方向。加强责任教育已经成为全球高校的共识,除了本文提到的美国的责任教育,法国、日本、德国等国高校都将责任感教育作为教育重点。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责任感是任何人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做好“责任公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自己。每个大学生都会有“学校兴,我兴:学校强,我强:学校卑,我卑”的想法从而“责任意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武现福.我对零作业批改的认识和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2] 郁继军,刘继祥.论中国高校责任教育势在必行[J].教育与职业,2006(26)

[3] 莫雪艳.浅谈青少年缺失责任意识的原因[J].中学时代,2012(24)

[4] 冯增俊.中国未来视野下的教育使命:危机与创新——“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成立感言[J].教育现代化,2014(2)

[5] 王琪.中美青少年公民责任教育之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 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n Act]EB/OL].http://www2.ed.gov/legislation/GOALS2000/TheAct/sec102.html

[7] 杨志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中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最新动态[J].现代大学教育,2015(1)

[8] 吴帆,陈岸涛.场域分层: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与培养论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9] 李萍.责任教育:高校德育的一个全新课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 丁广举,孙兰芝.千万里路云和月——高震东先生与忠信教育[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2

[11] 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手段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12] 李雪飞,孔垂谦,樊泽恒.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大学教育思想——第十五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归属感责任感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大学生之歌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