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场秋点兵:祀戎、秋射与狩猎

2015-09-09陆阳

齐鲁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使团朱棣永乐

陆阳

阅兵作为传统军事仪式,以田猎为最初方式发展演变至今。传说时代的战神蚩尤就是华夏先民的狩猎首领,后代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时,都要祭祀蚩尤,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宋代。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以阅兵和演习为核心的军事行动,是华夏文明绵延至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每个时期的文明程度。

从涂山会盟到北宋大阅

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会盟。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了向江南发展,曾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这不仅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同时还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南方各部落首领的热烈欢迎。

武王伐纣之前,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做准备,史上称其为“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这次的阅兵为牧野之战做了很好的铺垫,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一举打败了商朝大军。

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叫作“搜”(意为春天里打猎)。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检阅步兵每年一次称作“搜”,检阅战车三年一次称作“大阅”,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作“大搜”。

阅兵在秦汉时期已经制度化。秦王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更加重视军事训练与校阅,虽未留下大量文献资料,但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逼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秦朝阅兵的场景。

阅兵这一名称,准确地说是从汉代才被正式叫起来的。在汉代,定期的阅兵活动常与立秋之日的“祭兽”活动一起进行,其中还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以后,各个建朝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汉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活动。

西汉时,汉军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军队进行校阅、考核。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大体上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被称为“秋射”、“校阅”或者“都试”。中央设有都试郎,总阅试习武备。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了当时军事训练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渐进,分等教练,大将军检阅后,然后是皇帝大阅。这样常规的阅兵几乎每年都举行。此外,在大军出征或凯旋时,皇帝也要亲自阅兵,一方面是检阅部队,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振军旅扬国威。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大讲武事,注重禁军的教育训练。如,首议教阅击刺骑射、选天下骁骑集阙廷、亲御近郊阅武等。之后的历朝统治者,加强对军队训练,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训练制度。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将“大阅”(亦称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进行。之后,禁军的教阅逐步形成了“毋过两时”(春秋两季)的制度。

永乐皇帝:阅兵与外交并举

对一个国家来说,阅兵既是宣示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明朝历史上,永乐皇帝朱棣就曾经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大阅兵”。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永乐十八年,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一窝蜂(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场空前的盛况是阅兵式上的一次高潮。

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

清代的校阅,是八旗、大臣或督抚定期检验部队教练的制度,也是促进军事训练的的手段和形式。大阅是皇帝检验部队训练成果,考察部队战斗力的隆重的阅兵仪式。早在天聪年间,皇太极就曾举行过大阅。此后,乾隆、嘉庆等皇帝阅兵的记载不断出现在各类文献中。雍正以后,大阅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年)规定,以后大阅,皆按照顺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办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规定举行。

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绘的《八旗阅阵图》里,对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的盛况作了形象逼真的记载。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场面极为壮观,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威武雄壮的乾隆阅兵图。

除皇帝亲自阅兵外,清代还形成了多种阅兵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钦派检阅,由练兵处、兵部、陆军部奏请皇帝,钦派知兵大臣数员前往阅兵。阅兵内容有“军容、军技、军学、军器、军阵、军律、军垒各项”。

古往今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有何差异,大家对阅兵意义的认识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阅兵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军威和综合国力,最能积聚军心、民心。

猜你喜欢

使团朱棣永乐
朱棣“魂牵”建文帝
无锡“樱花使团”的浪漫外交路
彩色笔动起来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影帝』朱棣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
1922-1953年间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圣言会”传教使团:书目研究
永乐时期明朝与女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