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隧道临近既有线高架桥桩施工影响分析

2015-09-04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桥桩墩柱桩基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齐豪

1、工程概况

北京地铁某区间线路右起讫里程为YK10+574.35~YK11+249.75,轨顶埋深为23.55m~24.65m,区间采用矿山法施工,区间断面主要为单线单洞马蹄形隧道、岔线区为双线或三线单洞马蹄形大断面隧道,左右线线间距约15~17m,区间在一交叉路口下方(里程左K11+217.54处)沿东西向侧穿既有高架线的桥桩,既有高架区间南北方向敷设。

新建区间隧道左线结构外皮距离既有桥桩净距为3.5m,右线隧道结构外皮距离既有桥桩净距为3.889m。穿越段线间距为17m,该处区间隧道埋深为12.85m,区间隧道线路轨顶标高24.377,底板底标高23.107,结构底距离桥桩桩底距离为13.4m,基本位于桥桩中间的位置。穿越桥桩段区间隧道采用标准单线单洞马蹄形断面。如图1、2所示。

新建区间左线临近北侧的12-2号桥桩;区间右线临近南侧的12-1号桥桩。两处桥桩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桥台,承台长度5m、宽度5m、高度2m。每个承台下均设四根桥桩,桥桩为C25钻孔灌注桩,直径为1000mm,长度为30米,桥桩间距3m。承台以上为C30钢筋混凝土墩柱,墩柱顶宽3.6m,底宽2.2m,整个墩柱高7m。墩柱以上为C45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箱梁顶宽度8.6m。

该处桥桩桩底标高为9.705,桥桩主要穿越土层为:①1杂填土层;②粉土填土层;③粉土层;④1粉质粘土层;⑤2粉土层;⑥3粉细砂;⑦2中粉土层;⑧粉质粘土层;⑨2粉质粘土层。

2、工程地质

本工程场地勘探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Q41al+pl)、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Q3al+pl )三大层。本场区按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进一步分为9个大层。各层土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3、风险保护措施

图1 区间隧道与邻近桥基位置关系

图2 新建区间隧道与既有线桥桩平剖面关系图

表1 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表

为保证区间隧道侧穿既有桥桩施工安全,对侧穿段区间进行全断面注浆,左线全断面注浆里程范围为:左K11+174.208~左K11+249.75,长75.542m,区间隧道右线全断面注浆里程范围为:右K11+ 147.5~右K11+249.75,长102.25m,此范围对拱顶和边墙外圈2.5m区域,进行后退式(WSS)袖阀管深孔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浆;纵向搭接均为2m。注浆工艺如下:

1)成孔

采用后退式(WSS) 袖阀管深孔注浆施工,钻杆采用φ32中空钻杆,分节钻孔,每节长度为2.0m,两节之间采用双孔专用接头和专用钻头钻孔,单根注浆管长度12m,加固注浆管间距1m×1m。

2)注浆

采用后退式劈裂注浆工艺,钻一孔,注一孔。长度根据钻孔情况确定,如无涌水涌泥(砂)和卡钻的情况发生,则可采用全孔一次性注浆方式进行。以保证注浆质量和减少扫孔作业,增加作业时间和效率,保证注浆饱满。

3)注浆参数

注浆终压:注浆过程中将注浆压力控制在0.8~1.2Mp;浆液根据地层采用水泥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4、计算模型、结果及分析

4.1 计算模型

采用三维数值计算程序MIDAS/GTS对新建暗挖区间侧穿既有线桥桩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计算。计算模型周围土体和既有结构采用实体单元,导洞开挖断面采用壳单元。不同的土层和结构采用不同的材料属性常数,模拟边界条件的选取时除了顶面取为自由边界,其他面均采取法向约束。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如图3所示。

图3 区间隧道施工对既有桥桩影响计算的数值模型

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2.1 既有线砼连续箱梁结构的变形结果如图4、5、6、7所示。

图4 梁体结构竖向变形云图

图5 梁体结构横向变形云图

由上述典型截面变形曲线可知,新建暗挖区间隧道侧穿既有桥桩工程施工后,既有线轨道结构产生的最大竖向变形值为1.15mm;最大横向变形值为0.69mm,偏向首先开挖侧。如图8、9、10所示。

4.2.2 既有线梁体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承台和桥桩)的变形结果

4.3 计算结果及结论分析

(1)区间隧道埋深较大,在17m左右,开挖引起的最大地表沉降接近16mm,在隧道顶部对应的地表点,沉降槽宽度约为60m。实测隧道开挖通过时地表最大沉降测点位移16.98mm,与计算预测数值较为接近。

(2)承台中心点的沉降值为4mm。离区间隧道较远的1#和2#桩,其沉降为4.45mm;而离区间隧道较近的3#和4#桩,其沉降为3.26mm;实测隧道开挖通过时1号承台最大沉降3.5mm,与计算预测数值较为接近。

(3)桩基中最大的轴力为361.1kN,发生

在桩基中部,即中性点(正负摩阻力交界处)的位置;4根桩几乎都是下部承受正弯矩,上部承受负弯矩,弯矩的最大值为158.5kNm。

图6 典型截面一竖向位移曲线

图7 典型截面一横向位移曲线

发生在1#和2#桩与隧道等高的位置处。同时距离区间隧道较近的1#、2#桩基承受负摩阻力的范围较距离稍远的3#、4#桩基承受负摩阻力的范围小。最大正摩阻力值为34.96kPa,发生在1#、2#桩基的桩端处。

图8 梁下结构竖向变形云图

图9 梁下结构横向变形云图

图10 梁下结构纵向变形云图

(4)桩基底面与隧道的相对空间位置直接

决定桩基的沉降和侧向变位大小,对于桩基底面标高处于隧道下面的情况,桩基的下沉和侧移都比较小。

4.4 施工控制分析

(1)施工中应加强侧墙和拱顶处的注浆效果,防止桩端处产生过大侧移,从而引起桩基过大的沉降。本文中粗砂、卵石圆砾地层注浆扩散半径取 R=0.8m时,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控制桩基沉降。对于短桩,应当在短桩底部也同时注浆。注浆参数需在施工前进行实验,采用有效方法检测浆液扩散半径。

(2)施工前,应根据桥梁结构型式、使用年限,对桥梁结构进行检测,主要包括桥梁墩柱和梁体混凝土外观质量、道床桥梁墩柱和梁体混凝土外观质量、道床及桥面板裂缝、桥梁墩柱混凝土强度、各构件混凝土锈蚀率及线路状态、线路轨道轨距、水平尺寸偏差等。并根据检测结构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变形指标,根据墩台的允许下沉量,选择合理可行的桥基加强措施和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猜你喜欢

桥桩墩柱桩基
桩筏基础在处理桩基质量问题中的应用
桥梁桩基处理泥浆固化技术应用
采用桩基托换进行既有铁路桥加固分析
基于市政道桥桩基工程设计要点探索
一条更大的鱼
装配式墩柱施工技术
基于FLAC 3D的盾构施工穿越高架桥梁桩基稳定性影响数值试验研究
桥梁40m以上墩柱混凝土施工新工艺探讨
紧贴桥梁桩底某暗挖区间施工对桥桩的影响分析
超高墩柱翻模施工工艺及其安全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