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业化: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方向

2015-09-04北京赛迪方略城市经济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业化装配式住宅

文|北京赛迪方略城市经济顾问有限公司

建筑工业化是以技术集成型的规模化工厂生产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手工生产方式,以工业化制品现场装配取代现场湿作业施工模式,实现住宅部品部件生产的工厂化、施工现场的装配化的绿色建造模式。当然建筑工业化并不是简单地搭积木,而是集设计、制造、施工为一体的运行模式,每个部分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托,相互关联。其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建筑工业化正在变革传统建筑业模式

我国传统建筑业发展面临系列问题

我国建筑业企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建筑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仅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4-1/5;二是建造效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住宅,国内以毛坏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日本等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三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四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五是劳动力紧缺。民工荒已成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六是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缺乏专业培训。

建筑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业的五大转变

一是建造方式的根本变化。也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运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和改造传统的手工劳动及湿作业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施工机械装备和施工水平,促进建筑产业的集聚和集约发展。

二是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根据统计,与现浇技术相比,现场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65%以上,住宅性能更优,质量品质更佳,适合建造“百年建筑”。

三是人居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由于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大部分工作是在工厂完成的,施工现场将以机械安装为主,因此现场施工环境将会大大改善,噪音、垃圾、扬尘等污染会大大降低。

四是生产效率将得到提升。随着机械装备率的提高,施工周期将会大大缩短。目前建筑施工的劳动生产率为32万元/人,在装配化率达到50%的时候,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一倍,达到65万元/人左右。

五是建筑产业全产业链实现转型升级。建筑业产业链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的建筑产业每增加100亿元投资,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加147.9亿元的投资,其中建材、冶金等传统行业将增加70亿元投资;工业化建筑产业每产出100亿元产值,将带动传统钢材、水泥、陶瓷以及新型建筑材料近200亿元规模的产业链配套。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建筑业全产业链必将实现转型升级,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建 工业化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建筑业的启示

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专业化产业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工业化住宅产业体系主要由住宅通用部件企业、特色单元生产企业、建筑组装营造企业及住宅后服务企业构成。其中,在住宅通用部件生产领域,美国约有2200家企业。住宅部件生产商按照一定的流水线生产屋顶构架、地板构架、墙板或者门窗等构配件,同时也生产楼梯、汽车库等其他住宅组成部分;在特殊单元生产领域,美国约有170家企业,每年平均建造1400个特殊单元。相对于通用部件,特殊单元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水平均较高,可用于性能要求更高的公共建筑,如学校、办公、银行、医院等;在住宅组装营造领域,主要产品一般为在城市近郊区建造的独户住宅和公寓式住宅楼。美国95%的建筑企业均使用预制构件进行建造安装。而住宅后服务主要包括承揽基地准备、基础设施配套、监理住宅施工等,并包括从土建结构到室内外装饰装修的一体化交钥匙工程。

高科技应用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随着各国在建筑工业化通用部件上标准日益接近,工业化住宅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反映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明显呈现出与其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点。首先,德国建筑工业化信息科技含量高。通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建筑模型为依据,验证材料的物理特性,开发、选择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淘汰落后的工艺和产品,以确保建筑物的坚固性。其次,德国的建筑粘结技术及安装质量先进。如为防止屋面渗漏和墙面翘裂,在实心屋顶、塑钢门窗、门窗接缝处均采用新开发的液体防水材料。其抗老化性能和抗折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沥清油毡防水材料。从正在施工的现场看到,构配件安装,位置非常准确,阴阳角线横平竖直,上下水管线一律集中设置,施工后全部封闭,从卫生间、厨房间表面看不到一根管线。第三,德国建筑工业化广泛应用了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不断提高预制加工件的档次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生态负担,提升了产品用户体验的同时又实现了节能降耗。

政府牵引与企业集团推动是主要动力

大型企业集团的推动与政府应用示范的牵引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日本为例,日本是推行建筑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国际上建筑工业化技术比较发达,应用率较高的地区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就推出了住宅工业化发展计划。为推动住宅工业化发展,日本成了住宅产业的政府咨询机构——审议会,该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和推行标准化住宅的相关政策和质量标准体系。而日本住宅工业化多以大企业集团为载体。这些大企业大多重视科研投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注重对住宅文化、人的要求、家庭结构的演变、科技对住宅的影响等因素的研究。日本大部分住宅产业集团最终都发展成为了集住宅投资、产品研发、设计、配件部品制造、施工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住宅产生企业,是一种智力、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大型企业集团。

我国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导向的建筑工业化体系

降低成本、培育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化链条是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尚未形成“规划—设计—制造—施工—管理”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即每个专业领域都有相当出色的企业和产品,但缺乏统一的整合平台。

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环节中,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制高点,产品及材料的先进水平及标准化设计与选择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水平;下游的整体建筑解决方案是产业链的核心,前端设计、生产、施工及后期服务水平都将在整体解决方案中体现;产业链的基础是通用构件与部品生产,这个环节与传统建材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紧密关联,通用构件与部品环节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产业整体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

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导向构建建筑工业化体系,将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全产业链环节来看,纵向上由核心企业主导集成建筑产品的设计、材料设备采购、部品生产、施工、配套、咨询服务等生产环节,形成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使产业链不断趋于完善;横向上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的集群式扩展,使产业链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建筑的工业化生产。这样,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逐渐演变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建筑工业化体系通过这个全产业链可以得以实现。

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

降低装配式建筑土地出让价格,减免相关配套费用。对于建筑工业化上游企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通过土地价格降低和减免相关费用,可直接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如果装配式建筑的综合开发成本比传统现浇结构略有降低,开发企业就会积极参与,这样工业化市场规模才能逐步扩大。

推进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高科技企业认证,执行相关免税政策。针对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企业,各地方可设立专项产业化科研基金,支持从事产业化构件生产和安装的企业,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逐渐降低其成本。同时,设置相应认证技术门槛,当相关企业采用创新技术达到一定标准时,可享受高科技企业的相关税收减免政策。

政府主导的建筑项目应带头采用装配式技术。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指导文件,规定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一定比例必须采用装配式结构,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企业在投标环节予以一定的技术加分,可通过装配式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优先中标,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市场规模,逐步降低成本。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培育市场龙头及配套企业

首先,制定并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打造具有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准入管理,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等手段,在审批的基础上定期发布建筑工业化企业培育名单。对地区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在招投标上设置权重,增加建筑工业化企业中标机会。

其次,地方政府应引导相关装备制造企业扩展业务范围,从事装配式建筑关键部品、配件的研发和创新,形成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从而进一步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具体来讲,可以通过设立地方专项关键配套产品科研基金,定向扶持和引导当地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向建筑工业化转型和扩展,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配套产品研发和创新;积极引进优秀国内外相关配套产品企业进入当地投资建厂,实现关键配套产品本地化,以逐步降低产品价格;对于关键专利技术产品和部品,可通过政府买断或者战略合作模式,扩大其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对于大型设计院和施工企业,通过政策逐步引导其向建筑工业化转型,形成完整的建筑工业化上下游企业链条。

猜你喜欢

工业化装配式住宅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Jaffa住宅
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