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2015-09-02刘敏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观点课外新课改

刘敏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去探讨。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究竟如何打造好自己的政治教学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同诸位共勉。

一、构建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

在传统政治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是雷打不动的,而新课改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所以,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呈现出多样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多样化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嘴加粉笔”的模式,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如在讲到“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瓷器”,找到陶瓷业的发展情况、各阶段代表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政治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现行版的政治教材中其实有很多很好的案例,如“辛亥革命”这一节,新版教材并不写“辛亥革命是否成功”,而通过课后“史学争鸣”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教师不能仅仅把答案报给学生记下来了事,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教学过程和对政治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政治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其次,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达到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以示榜样作用,这样无形之中就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对政治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畏权威;能设计一些创新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等。其次,要打破传统政治教学模式,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最后,要鼓励学生向传统观点或权威观点挑战。学生在学习中只要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上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情况下提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就应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件事给我触动很大:当我在给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讲到世界民主化进程时,有一位同学和我探讨了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划分的问题。他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长期以来我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认为其实人类社会是向民主方向发展的,按照人与人的关系,可以把人类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社会、专制社会、民主社会,然后列出了他的一系列论据。对这种创新观点,我们应多表扬、多鼓励,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并给予适时引导,千万不能按“常理”一棍子打死。所谓教学相长,我觉得这类观点很值得老师思考。

第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上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外的空间资源及灵活性特点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专题辩论。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能引起学生广泛兴趣又能引发争鸣的辩论题目,然后帮助同学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选出不同观点的代表并指导他们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双方辩论结果的输赢并不重要,关键是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专题讲座。中学政治由于教材篇幅和教学任务的限制,对很多问题讲得不够透彻,并且多以结论式文字出现,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而开设专题讲座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一家之言”的束缚。三是撰写小论文。在实际教学中,会有很多同学们感兴趣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老师可以从中确定一个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收集相关史料,写一篇篇幅不长的小论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当然,我们在强调课外教学作用时,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不重要,相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习的主战场,但它不是唯一的战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课外教学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补充。

三、以人为本,变“教书”为“铸魂”

传统的政治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以“教书”为主要目的,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政治课程标准》已把思想教育目标修订为较为具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它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了起来,目标明确,并且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因此,我认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的成长、人格的提升,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变“教书”为“铸魂”。譬如,在讲到唐诗宋词及历代著名书法、绘画艺术时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讲到古代河道的治理、近代的工业革命时可帮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在讲到欧洲启蒙运动、《人权宣言》时可培养学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讲到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加入WTO时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世界意识等。总之,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政治,让学生政治地认识生活,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为本”。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改,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育人的功效。

“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高中政治老师应尽快确立新的课程观,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实现一系列教学行为的转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为更好地适应课堂、适应学生而奋斗。

(作者单位: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观点课外新课改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观点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