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的支撑技术和人才需求研究

2015-09-01严伟民刘贵云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33期
关键词:技术人才中国制造2025人才需求

严伟民++刘贵云

摘要:随着产业技术创新融合技术集成创新进程的加快,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向高端化发展,新增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化综合能力和水平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对《中国制造2025》的支撑技术和人才需求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支撑技术;人才需求;产业技术;技术人才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3-019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33.101

随着德国工业4.0的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实现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倍增发展,促进工业大国升级转型为工业强国已成为业内的共识。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是实现人才提质增效的根本所在。

1 《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1.1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实施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同时叠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变革,是为了解决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重要举措。

1.2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

运用传统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智能化制造技术,构建技术、管理、制造、质量、销售与服务等不同内容同步进行、资源集中、高效运行的工作平台,努力从一般技术向核心技术转型,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是破解企业自身发展必须解决的课题,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

2 制造转型升级的目标、路径与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关系

第一,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对专业化人才需求愈加迫切。我国制造业生产性环节所创造的价值比重在降低,而产品设计和服务性环节创造的价值比重在提高。

第二,制造业主导的区域经济的升级转型需要源源不断地输送新增专业化人才。

第三,作为支撑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创新型和高附加值服务型产业升级转型,人才配置向产品制造前端延伸的趋势明显。

3 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与升级,促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3.1 创新驱动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以能力普达、技术专精,综合应用培养为人才培养主线,在技术支持、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快与企业的紧密联合,在技术融合驱动下,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新变化,职业岗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基于工艺技术实施工作过程的、融合技术的研发、应用及产品创新的实践主导型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顶级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大力培养优秀专业技术工人,培养出适应发展要求的人才。

3.2 创新支撑制造业的深层次和规模发展

技术创新需要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支撑作用,解决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更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能提供支撑,融合发展需要与新技术体系相适应的人才为支撑。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和技术集成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培养人才首先需要解决自身所需的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要求专业化人才具备本行业核心技术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对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的感知;对所从事的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有深刻的理解,有与产品制造相匹配的知识与技能;有运用专门知识的能力,有系统的综合创新能力。

第一,必须建立在精通专业技术的人才基础之上。技术融合对企业而言,专业技术作为支撑专业化分工的手段与条件,是产品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生产体系的创新要求。对培养人才与岗位需求而言,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广度与应用体系的深度的发展要求。

第二,产品周期的缩短意味着创意、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环节不断改进。这就要求培养人才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要掌握同类产品技术应用的特点,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根据市场的变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野要更加开阔。不仅必须具备快速制定与选择新产品开发的策略和解决技术方案的能力,要有分析问题和快速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更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综合整合、交叉渗透,形成新的技术体系和标准的专业过程以及共性技术形成的跨专业领域的预判性、前瞻性。

第三,以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创新基础,突出知识集成和知识管理的作用。技术融合是系统理论在高技术产业中的应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体系要与技术融合,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化技能的高度统一。既要转化为产品融合,还要有转化成被市场所接受、解决产品生产环节中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

4 构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培养人才的根本是要服务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的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

第一,完善学科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课程建设以企业为主体,考核目标以岗位技术要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围绕学科产业以及研学研用,针对产业和企业急需各类人才以及未来5年急需的人才队伍结构,有针对性地提出现实需求,创新需求和战略需求;围绕知识能力的体系建设与创新技术应用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配置资源。

第二,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培养人才应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加强对行业前沿技术的应用跟踪与研究,选择适合于企业的创新策略,培育制造人才在流程创新、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利用反向工程,解剖技术密集型产品,掌握技术诀窍;构建服务培养人才体系的国内外技术人才的平台,促进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集聚、企业与国内外技术人才的结合。

第三,建立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培团队。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培养人才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密切与相关企业的技术项目合作,调整完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实现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和提升“双师素质”,形成与学科专业建设相匹配的师资体系,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质量。

5 结语

“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五项基本指导方针之一。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制造业想要由大到强,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每年高职以上毕业生有七八百万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大量成本较低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是未来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对未来制造业缩短差距有促进作用。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用创业带动就业,从创新推动创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方面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潜力。创业的核心是创新,培养人才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着力人才培养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由大到强,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程愚,孙建国,宋文文,岑希.商业模式、营运效应与企业绩效——对生产技术创新和经营方法创新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7).

[2] 杨万豪.中国制造需要重拾“匠人精神”[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

作者简介:严伟民(1961-),男,江苏无锡人,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实训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科研生产、教学管理。

(责任编辑:王 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术人才中国制造2025人才需求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关于3D打印技术与技能人才需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