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课程赋予学生持续发展的能量

2015-08-29张滨滨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校本中学课程

张滨滨

我们一直在追问:面向未来,面向飞速变化的外部世界,如何进行基于学生个体需求的教育?一个学生经过3年、6年的学习,从日坛中学走出去,他会得到什么?他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自己的成功积淀了什么?目前,日坛中学站在新的起点上,已发展为6个校区,形成了集团化的办学格局。在新形势下,学校必须转变实施狭窄的课程科目和仅仅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思路,要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学习空间,强调知识的亲历性、实践性,使教育超越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让学生逐步成为内心充满力量的合格公民。因此,在已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日坛中学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和设计,形成了日坛中学“五四三阳光课程体系”。

“五四三阳光课程体系”指的是根据日坛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建立以基础核心课程、特色发展课程、创新研究课程为轴心的立体课程体系。“五”指“基础核心课程中”的五个分类:人文社会课程、科学创新课程、语言文学课程、艺术体育课程和阳光心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奠定学生基础为重心。“四”指“特色发展课程”中的四个分类:校本项目课程、校本研学课程、行者无疆课程和生涯教育课程,面向全体,以发展学生特长为重心。“三”指“创新研究课程”中的三个分类:高端培优课程、国际理解课程和金鹏翱翔课程,主要是面向学生个体,以打造精英为重心。“五四三阳光课程体系”将努力培养有一定艺术素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阳光课程”分为必选、限选、任选多种性质的课程,一方面保证学生参与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普遍性,另一方面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充分的选择权。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内容、上课教师、课程时段。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打开视角,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学校课程,将学校的课程重新整合,进行系统、科学、规范的规划和设计,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课程服务,如在课程设计上层级不同、主题不同,每一层级的课程主题又有进一步的二级主题、三级主题,主题的层层细分在丰富日坛中学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选择更充分、更多元。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课程设计以学生需要和身心发展特征为基础,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生是否有收获作为评价的标准。

以基础核心课程整合为依托,构建智慧课堂

在基础核心课程实施过程中,日坛中学注重学科教学内容上的整合,即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当代社会生活的整合,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的整合,学科的传统内容与学科的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的整合。

如高中语文中以“女性”为关键词的小说占有较大比例,我们通过梳理认为女性小说的主题大致经历了传统爱情主题→社会参与主题→寻找“本我”主题的衍进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把握,我们把“男性视野”“现代性”“母性”“成长”等概念加入其中,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小说从浅层阅读进入到深层阅读。

跨学科整合也是核心课程实施的重点。如数学学科和技术学科的整合。在调整前,技术学科第一学期只学习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内容,第二学期只学习多媒体技术一个模块内容,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适应作为市级示范校学生的需求。调整后,在第一学期结合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几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将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内容融入到相应的单元中。在第二学期,学习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时与数学《必修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好地体验数学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又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了《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的教学,在这个模块中结合IPad应用进行了教学。

各学科知识与目标不再是完全独立、不相往来,而是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学科整合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起世界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世界观。关注学生的权利,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以校本课程项目实施为平台,打造学生成长空间

下午一点半,生物实验室里的同学们忙开了,今天他们的任务是烤出美味的苹果派。从食材选购到制成,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苹果派的制作原理,则来源于学生们在生物课上学到的“酵母菌”“乳酸菌”等知识。化学实验室,学生们正在自制护手霜,在瓶瓶罐罐间来回穿梭,配置相应的化学原料。他们说:“上节课做的唇膏,我自己留了一瓶,其余的都送给了身边的朋友和老师。貌似效果不错!”推开“服装设计与制作”课堂大门,女生们正在为“美食世界”系列裙装做最后的花朵装饰。这就是日坛中学开展的“阳光课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活用知识,更感受到“冷冰冰”的知识可以给生活带来美好,给人生带来阳光。

日坛中学的“项目化”校本课程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也就是一个学习课题,一个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能力(心智能力、操作能力、非智力能力)目标等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重点强调的是在“做”中“学”(从实践到理论),而不是在“学”中“做”(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化”管理则是在实施“项目化”校本课程中,采用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对“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以实现高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最终成功实现课程目标。

校本项目课程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以学生研究院为切入点,培育精英人才

日坛中学学生研究院的“创新研究课程”主要是面向学生个体,以打造精英为重点,按学生的自我设定和规划,与国际教育接轨,进行英才培养。创新研究课程强调以聚集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通过兴趣的聚焦与潜能的开发,构建学生个性化知识,达到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目的。

日坛中学2012年参与首都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是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翱翔课程基地校,建立了北京市普通高中重点开放式实验室,在研究推进、模式探索、课程开发、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点的翱翔课程基地校建设模式,在“化学与生活”“化学实验探究”等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主开发课程。学校探索以“学生研究院”为主线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日坛中学学生研究院的学生,参加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取得了二等奖及以上成绩10余项。

日坛中学作为雏鹰建言协作体牵头单位,将雏鹰建言行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观察思考、激发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对建言过程中表现出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持续、深入的追踪培养,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为翱翔学员培养提供后备生源。学校以课程的形式推进雏鹰建言行动,涵盖公共课程、校本课程、专家指导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学生社团,建设跨学科的辅导教师队伍,协同指导。

日坛中学在“阳光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跨越学科边界,做到各学科的融合;跨越文本边界,以多媒体视听等方式实现教学;跨越时空边界,利用网络课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教学;跨越年级边界,在教学中开展主题式教学;甚至跨越教师边界、学校边界,将社会人士请进来,让师生走出去,做到课堂无处不在,教育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成长无处不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的力量。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校本中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多解中学创新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