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美育品质

2015-08-29孙文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胡同新鲜书香

孙文燕

人们进入一所学校,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它的环境。环境营造出一种氛围,形象而直观地表达着一所学校对教育的诠释和对美育的理解。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是一所仅有13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小学校”。但我很期待就在“新鲜”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格局里,能够给学生们建立起一种大气象。在这样一所学校里,让环境与人形成一种默契,让学生们在这里感受美好、培育美德,这就是学校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而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恰恰能够起到观美于目、观美达情、观美抵心,使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新鲜胡同小学尝试开展了环境建设中的美育实践。

环境文化建设贴合历史,美育才有厚度

一所学校的历史,就像是学校成长的密码。环境建设只有掌握了校史这把秘钥,美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有着近300年的历史。在追求现代、新颖、国际化的当下,新鲜胡同小学在几次大规模的校园环境改造中,都不随波逐流,而是尊重历史。坚守住自己独特的环境风格,也就是坚守住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因为尊重历史,才有如今古朴典雅的小院,它每一处斑驳的廊柱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幅雕梁画柱都氤氲着书香。这种特殊的环境文化本身就是一部难得的历史画卷,其中蕴含着多少代人的传奇、多少个生动的故事、多少次辗转的变迁……学校尊重历史,把它们写进教材、融入环境,使其渐入人心,成为学校独有的美育题材。

环境文化建设尊重自然,美育才有灵气

隐没在胡同深处的新鲜胡同小学,坐落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当你迈过那两扇红漆大门,进到中式的三进庭院,似乎就吸纳了巷外的杂芜,涤清了院外的喧嚣,不由让人心静神清。历经岁月的打磨,新鲜胡同小学形成了前院古朴典雅、后楼现代清新的校园文化风格。学校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依式而建,希求以美学的意境去“生长”,绝不能以功利的态度去堆叠。学校前面的三进院落,保留了老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的基本风格,廊厦错落有致、格局整齐对称,树木寓意吉祥。前院里假山飞雾、藤花妖娆、树影婆娑、花香袭人,后楼有彩虹书架、悦读空间、半壁书画……校园里的每一处都是一道风景。

学校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环境色彩清新,景观疏密有致,目的就是要丰富学生们的人生色彩,丰满他们的形象直觉,让他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目之所及,观美润心。

环境文化建设彰显特色,美育才有性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我们在追求品质的同时,更注重“书香校园”这一文化特色的形成。学校以“书香满溢宜读怡性的校园环境、化整为零虚实流动的图书资源、丰富多样立德树人的阅读活动、凸显特色丰知厚识的校本课程”来定义书香校园,让书香伴着孩子成长。院落里的紫藤花廊、操场的花架长凳、石凳台阶,都是学生们读书小憩、赏花阅读的好去处;楼道内每层都设有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和开放式书架,让学生们随手可取书,随处适阅读。美育不只是贴在墙壁的标语,立在庭院里的雕塑,而是能让每一面墙壁、每一株花草诉说的都是学生们自己的书香故事。书香校园让美育富有生命的温度。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应该让学生们通过环境的耳濡目染和对环境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全面发展的新人,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命质量。

编辑 于萍

猜你喜欢

胡同新鲜书香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小编来说“新鲜”事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最是书香能致远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书香何来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新鲜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