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势思维与新闻发言人制度

2015-08-28杨亢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定势事物出版社

杨亢

摘 要:究竟公众为什么需要新闻,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十分难以回答,也正是这种处于朦胧状态的心理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是不是真的如同西方新闻业发展的过程一样处于所谓的黄色新闻阶段。而新闻发言人在这样一个整体的大环境中,在日益被定势下究竟应该怎样打破束缚,这是它发展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定势思维

定势思维与新闻发言人制度

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1943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要追溯新闻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似乎人们从很久以前开始便密切的关注着周围发生的事。那么人究竟为什么需要新闻呢?有人指出除了自身的好奇心之外,人们获取新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也就是对平等的获取和分享消息的权利的争取。当我们不因各种外围复杂的因素而审视一条消息时,我们获得的往往是心理上的满足感。

近年来,为了满足广大公众的需要,使消息能够快速、准确的传递到人群中,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左右。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现是在1982年,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同志。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从2003年4月初到6月24日,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也是全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标志。新闻发言人制度更是成为一种大众普遍开始了解的制度深入人心。

每一个事物的出现都是历史的选择,这一制度也不例外,从它自身来看它有很多优点。第一,它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时刻刻倡导民主的时代,它更体现了一种民众的追求。民众在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真相的探索以及公正的追求都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出现的一个基础。第二,它可以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利用媒体的各种功能推动政治或政府工作。矛盾发生时是需要一个中间人进行沟通和调解的,新闻发言人便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有利于政府更好的处理问题,也更有利于民众的监督机制的实现。第三,他可以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政府的政治影响力。公共关系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塑造良好形象。政府领导是政府形象的代表,新闻发言人实际上是政府的代言人,也是政府形象的代表。第四,有利于对外宣传工作,以便扩大政府的国际影响力。在这个全球化不断凸显的国际社会中,国际记者们偏爱云集于各国的首都之中。可见作为一种历史短暂的新制度,新闻发言人有着众多的优点,但是随着这一制度的发展,它越来越固化了,越来越趋于一种思维上的定势。

在心理学上,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人以一种已有的固定看法为根据区认知一个新的事物。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经验的增多,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如同一匹被禁锢住的马驹一般,我们思考的方向总是沿着一条既定的道路前行,似乎经验成了逻辑的主导。这种思维已经成为我们普遍思考的模式。在我看来,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过程中便出现了这样一种定势思维的问题。当今社会,我们关注一个新闻发展走势的途径已经越来越不依靠于信息自身了而更多的是在聽取新闻发言人对于整个事件的声明与报道。当然在一定角度上来看,这的确对于信息的高速传播很有利,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发言人代表性象征性的发言究竟和整体事件的真实接近度有多少是一个很值得人怀疑的事情。在某一些时候,新闻发言人在阐述事实的过程中便是在掩盖事实,它利用公众的心理来达到自身的目的,从而引导舆论走向,可见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被利用的态势中。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曾将人的意识分为个人意识、个人潜意识、客体心灵、集体意识,其中集体意识指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即有着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那么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什么会逐渐发展成为集体意识中的一部分呢,除了社会自身的需要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利用公众心理来发展新闻事业了。

事实上,所发生的事件真相、受众、公众最后了解的情况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把一些外围因素的影响暂时的忽略,那么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太阳、物体和影子来比喻。一个国家所发生的事情本身就像是物体本身,它有着自己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不可逆性有着同步性,并且其本身充满了复杂性。好奇心十分旺盛的公众就像是炽热的太阳,总是想要照耀到事物的全像,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要想十分透彻的了解一个事物的全部真相是漫长而困难的,所以我们想到要借助一些手段。而新闻发言人便是这种手段之一。但是事实上,最终我们却只是了解到了事物的影子而不是事物的真相,当然传播学大家李普曼解释这便是拟态环境,即这种表面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更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总是事物的影子而不是事物的真相,它在一定程度上被像发言人这一些媒介给拟态了,但是问题的症结也出现在这,这种在看不见的地方经过加工、选择和重新结构化的环境究竟和真实环境的相似度是几分。有趣的是经过漫长的演变之后,人们心理上或许关注更多的不是真相是什么,而是更注重对于得到平等感的满足。所以也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新闻发言人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了幕布的作用,它们会问:公众,残酷的现实你们真的想看到么?在我看来便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朝着一种定势发展,撇开这种制度本身不谈,但从它的运行机制来看,似乎整个制度都在朝着一种固定的模式发展。因此在这一制度下我们有意识的客服定势思维,使思维更开阔、使模式更加创新完善。

想要避免影子替代真实的事物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通常情况下阳光越强,影子也会越重。所以我们必须打破思维上定式,打破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已经固化的模式,以找寻事物的真相。

首先,不要过多的依赖新闻发言人,要逐渐打破这一惯性。

其次,是经过加工的。从而我们便必须仔细的辨别信息的加工途径与过程,一些信息在经过传播媒介的传播后变会有一定的变异现象,它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真实的信息。因此我们便更应该考察这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是否是准确的。

总之,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纷繁复杂的,不是某一种制度就能简单的处理的了的,作为一种良性制度,新闻发言人是有待完善的,其内部的各种机制更是需要突破与创新的。

注释

[1]引用:http://baike.baidu.com/

[2]参见:杨正泉主编 《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p22

[3]参见:朱彤编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金城出版社2007版 p20

[4]参见:(美)沃尔特·李普曼著 阎克文 / 江红译 《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吴康 丁传林 赵善华译 《心理类型学》华岳文艺出版社

[2][美]格伦布鲁姆等著 《有效的公共关系》 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刘建明主编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4]杨正泉主编 《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罗伯特福特纳 《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 华夏出版社2000版

[6]朱彤编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金城出版社2007版

[7]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 阎克文 / 江红译 《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猜你喜欢

定势事物出版社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奇妙事物用心看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石油工业出版社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