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校人文教育培育学员战斗精神刍议

2015-08-28周云芳

卷宗 2015年7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军校

周云芳

摘 要:培育战斗精神是军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学员今后的职业发展、帮助学员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推动学校积淀较为深厚的战斗精神底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战斗精神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军校学员战斗精神所应当蕴涵的主要内容,并从增加人文課程培养战斗精神的力度、转变传统人文教育理念、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军”味色彩、增强人文教员的战斗精神培育意识等方面,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培与学员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军校;人文教育;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就是军人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在战争或执行重大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融意志品质、必胜的信心、战斗作风、心理素质和纪律观念等于一体的战斗作风和战斗力量,它是一种直接支配军人行为、夺取战争胜利的精神状态,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

1 战斗精神的内涵

战斗精神作为战略要素之首,伴随着烽火硝烟而产生,并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总体说来我军战斗精神的内涵大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1 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理想和信念是最核心的部分,它为人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战斗精神首先表现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我军官兵永葆政治本色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军人的最根本使命就是报效祖国、捍卫国家利益,所以爱国主义就是军人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誓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是军人最坚定的理想信念,它激励着全体官兵不畏牺牲、勇往直前。身为军人只有时刻将使命铭记于心,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1.2 严明的纪律意识

“令严方可肃兵威,命重始于整纲纪”,纪律是军队的命脉,严明的纪律是形成和巩固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和完成一切任务的保证,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任何时候都要保证军令政令畅通无阻,军队高度规范化、组织化的特点是形成强大战斗力的保证。没有严守纪律的精神,军队就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丧失战斗力。

1.3 坚强的战斗意志

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是战斗精神最显示、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战斗精神的本质要求,正如古人云:“夫战,勇气也”。军人一直以来都是坚强的代名词,军人的责任和军事职业的性质所决定了军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军人的战斗意志主要表现为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韧性战斗精神。

1.4 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

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是指军人在战斗中,面对强大的敌人,敢于战斗,毫不气馁,充满有我无敌的霸气,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必胜信念的崇高思想境界。战争就是要用自己的勇气压倒敌方的勇气,用自己的信心瓦解敌方的信心,用自己的意志征服敌方的意志。

1.5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军人就意味着牺牲与奉献,军队和军人从来就是为维护国家利益而存在的,为战争而存在的,军人的牺牲精神是指军人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境界,是革命军人职业的特殊要求,是革命军人精神支柱的本质。

1.6 强烈的战备观念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军队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忧患意识是推动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强烈的忧患意识,更是军人确立牢固战备观念,进而积极投身战争准备的思想基础,也是军人时刻保持旺盛斗志的精神保证。

2 学员战斗精神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呈现出飞速发展、战争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战斗精神培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军校学员目前所表现出的整体战斗精神状态是积极的,但也有不容乐观的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2.1 学员战斗精神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挑战

军事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及在战场的运用都会助长“技术决定论”的抬头,并对人的作用特别是战斗精神的地位提出质疑。在现代军事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技术决定论,如“坦克制胜论”、“机械化制胜论”、“空军制胜论”、“核武器制胜论”、“导弹制胜论”等等。这些理论无疑都过高地估计了技术对战争的影响,把战争的制胜因素归结为这种或那种技术对战争的影响,认为战争是技术与技术的对抗,忽视甚至否定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2 学员战斗精神受到战争模式带来的挑战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特征,使有的学员认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信息化战争,打的是装备、是科技,是“按电钮、敲键盘”的“非接触作战”,再也不需要面对面地拼刺刀了,人的因素在信息化战争中作用会越来越小,所以认为传统的战斗精神过时了。

2.3 学员战斗精神受到长期的和平与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国建国后长期的和平环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产生了空前影响,也使学员在牺牲精神、纪律观念、团队意识、心理素质、战备观念等战斗精神范畴的诸多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当前绝大多数在校学员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学员的构成主要是直接从地方入学入伍的,他们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当和平兵、做和平官”的想法,追求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生活。相对和平的环境使一些学员产生了松懈麻痹思想,战争意识淡化,战斗精神弱化。

2.4 学员战斗精神受到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带来的挑战

不同的战争形态对军人的战斗精神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战争强度的提高,范围的扩展,残酷性的加大,对军人战斗精神的要求不断增强。而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存能力、承受残酷打击的能力却在不断的退化,这直接冲击着学员的战斗精神的提升。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灯红酒绿”的诱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开始影响到学员。

2.5 学员战斗精神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挑战

当前,有些军事院校在培育学员战斗精神时,缺乏创新性,搞经验主义,使战斗精神培育滞后时代要求,不能有效满足未来战争需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院校教知识、部队练素质,院校的职能仅仅是传授知识,将学员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部队的责任,没有切实担负起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的任务。二是认为素质不是硬指标,在教育思想上,没有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虚于内容。三教学模式与战斗精神培育不相适应。长期以来,院校教学大多倾向于单一的说教灌输,习惯于教员讲、学员听的单向教学模式,不注重发动学员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对发动学员参加实践活动更是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地方院校人力资源和资源优势,军事人才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单一,使得学员的战斗精神培育效果不佳。

3 军校人文教育培育学员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

建构战斗精神的培育模式,对于抓好战斗精神的培养,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科学把握人文教育对学员战斗精神培育的深层建构作用,紧扣战斗精神培养,深化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寻求人文素质教育对学员战斗精神培养的有效支撑、科学支撑、深层支撑。立足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培养军校学员战斗精神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构建人文教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战斗精神培育模式

只有建构合理的、可行的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养模式,才能够在提升战斗精神培养效果。

1.人文课程课堂教学是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渠道

应立足军校实际,科学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计划,加大军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以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深入挖掘人文课程课堂教学培育战斗精神潜力。战斗精神的培育就是一种感情的陶冶,灵魂的洗礼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人文课堂可以深入挖掘授课内容的文化意蕴,引导学员自觉把国家、民族伟大复兴和自身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汲取中外历史上优秀战争文化的养料。通过这些直观具体的形式,使学员更好的把握战斗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引导他们树立坚不可摧投身国防建设的使命意识,强化他们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

2.要积极拓展战斗精神培育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军校人文教育培育学员战斗精神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拓展军校文化的内涵,围绕战斗精神培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系列人文教育主题活动,将战斗精神培育引向深入。

3.用“军味”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学员的战斗精神

环境熏陶是战斗精神培育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军校的硬件环境对于培养学员的战斗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军校办学的物质基础,是构建战斗精神培养的物质条件,所以军校要突出军事特征,积极打造具有浓厚“军味”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这一无形的力量,在其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用下,提高学员对院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2 优化培育方法和手段

和平环境战斗精神的培育,必须创新方法。尽管各院校一直以来对学员的战斗精神教育高度重视,但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仍把“填鸭式”灌输作为唯一的施教方式;有的不分教育对象层次,搞“一刀切”、“一锅煮”;有的教育过程流于形式,以极大的精力盯人头、催时间、抓汇报、要经验,却不太关注教育的实际效果。这种滞后的教育形式必然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会引起学员的反感抵触,起到负面消极的效果。从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学员建议通过结合一些较为直观感性的形式,如观看优秀影视作品、教育警示片、参观红色基地、组织专题大讨论等则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所以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聚集战斗精神培育,要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

1.变“单向式”为“多向式”

抓好人文课程培育战斗精神在教学主渠道方面首先表现为“双向式”向“多向式”转化。传统的人文教育方法手段重灌输,轻互动。由于教学双方缺乏一定的交流和互动,教育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使得一些学员抱有只拿学分的不良心态,有时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教员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知识是否内化为学员思想素质,继而外化为良好行为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以丰富的新鲜的事例来折服学员;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要广泛应用专题式、研究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使教员与学员的沟通模式由“双向式”向“多向式”转化,应多采用一些实地调查、课堂参与、课堂讨论、问题辩论等形式,让学员走上讲台,各抒己见,相互启迪,然后教员解难释疑,共同提局,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员积极思维。

2.变“灌输型”为“渗透型”

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文课程教育采用比较多的是灌输式方法,也就是教员向学员传播知识和道理,使受学员接受教育。如果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育战斗精神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灌输,忽视爱国主义和英雄精神的感召,忽视“军”味环境的影响,将无法起到人文素质教育培育战斗精神这一教育重要渠道的作用。

渗透式是一种把思想意识、道德准则等抽象理论通过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展现给学员。这就要求教员要善于驾驭课程内容,将认识对象巧妙呈现在学员眼前或使学员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人文课程培育战斗精神时抽象、枯燥的难题。通过渗透式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学员战斗精神可以由全方位多渠道的渗透使学员产生一种文化的自觉,通过课堂的学习,校园环境的熏陶,历史名人人格力量的感染等等,点点滴滴,渐渗渐透,潜移默化,浑然而成。

3.变“重说教”为“重感染”

“情在理先,情通方能理达,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情不通则理不达。”人文课程课堂教学的很多内容都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军事文化内容,无不富有战斗精神。教员通过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感受理解、加工提炼,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尽可能地展现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使学员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只有自身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动,才能指导学员进行相应的情感体验。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员直抒自己读书的心得,发肺腑之言,首先教员就不能“官话”“套话”联篇,不能照搬一些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更不要说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只有站在学员的位置体会学员的感受,才能实现教员和学员间心灵的沟通。

4.变“显性”为“隐性”

目前我国军校战斗精神教育较为注重显性教育,多注重采取战斗精神培育讲座或主题教育类型,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可以更加突出隐性教育,实现学员自我教育。在新形勢下,战斗精神教育方式应当更具有自然性和隐蔽性,使思想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显性教育不能使学员对教育内容得到真正的接受和理解,而通过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员进行熏陶和引导,则会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要把战斗精神教育融合在人文教员恰当的言谈感召、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中,融合在“军”味浓郁的校园文化当中,使学员能自由自在地接受教育,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强化战斗精神理论。将战斗精神教育内容隐含于各门人文课程中,渗透于各种人文活动和场景、气氛、管理、环境之中,使学员受到经常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潘林祥等 对学员战斗精神准备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5 (12)

[2] 彭怀东 战斗精神论 [M] 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军校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论军校公共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转型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中国古代第一所“军校”鬼谷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