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活教材,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

2015-08-28孙娜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立体美术动物

孙娜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包括要了解教材、梳理教材,吃透教材、补充教材,并且鼓励教师要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出有特色的课。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思维发展的规律,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选择最具优势的教学方法,实现立足教材,调整教材,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

一、降低难度,迎合学生程度

一年级《动物园里真热闹》一课,教材中列举的动物种类丰富,且各具特色。如果在课堂内要掌握各种动物的特征,是有相当难度的。我曾听过有位老师执教这一课,她降低了学习难度,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描绘动物的头部特征,学生作业用头饰的形式来展示。这样的调整,达成了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基础上的提高,并且也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作业的效果来看,虽说还没摆脱对教师示范的依赖,但他们在整堂课中的表现积极主动,脸上流露出来的是那种学到知识、展示本领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可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度调整,在必要的时候降低一点学习的难度,学生更易接受,也更爱学习,效果自然也更好。于是我做了更为大胆的改变,我尝试把教学目标再缩小、再集中,设想是否可以在第一课时只画动物园中某一类动物,比如长颈鹿、斑马、牛等四条腿的蹄类动物之间的热闹故事,当学生对这一类动物的造型方法掌握之后,再试着画其他的动物,是不是既强化了特征,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呢?

案例:《动物园里真热闹》

我在上这一课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天真热情、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用情景故事、角色扮演来贯穿整节课。首先以小马麦克第一天上小学作为引入,当屏幕出现可爱的小马和自己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的画面时,学生顿时觉得很亲切很有趣。一路上小马的邻居犀牛伯伯、梅花鹿妹妹、水牛大叔、长颈鹿姐姐和斑马大哥纷纷向麦克表示祝贺和鼓励,此时已不露痕迹地把教学内容选定为有四条腿的蹄类动物。我边讲故事边出示这些动物的剪影,请学生猜一猜它们是谁,学生激动地纷纷举手抢答。我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立刻观察到了这些动物除四条腿之外的独特之处,比如长颈鹿的脖子特别长,犀牛腿短体粗,斑马的身体上有黑白条纹……学生通过欣赏、辨认,加深了对这些动物的认知。接着,我在实物投影仪上直观演示画马的步骤,边示范边提示抓住特征的重要性。然后,我扮演小马麦克,请学生扮演麦克的邻居并尝试画一画,在互动、修改的基础上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学生们以邻居的身份展示并各自对小马说一句鼓励的话,轻松愉快的氛围充满了整个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且作业的效果也很令人满意。

分析感悟:回顾以往自己上这类课时,尽管呈现许多图片给学生欣赏交流,但在学法的指导上缺乏有效性,作业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以为讲解、示范对学生有帮助,可实际情况是一半学生会跟着画,少数学生会模仿书上的范画,个别会画他们时常在画的动物,总之缺乏创新。并非学生不知道还有其他动物,而是他们的思维未得到提升和突破,因为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得太大,难度定得太高,也就不可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大胆取舍,凸显教学重难点

由于教师的思维肯定要比学生成熟缜密,所以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缺乏思考主动性的现象。教师对教材需要有清晰的定位,要大刀阔斧的取舍,只有目标集中,才能一课一得。

例如我在设计三年级《我们爱劳动》一课是这样思考的,教材提供的知识点包括了人物造型、动态、前后遮挡等,如果一堂课上面面俱到,势必导致重点不突出,此时对教材的处理只有一个字“舍”,有舍有得。这节课以劳动为核心,自然是要动起来。从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来看,他们对人物的表现能力参差不齐,空间思维能力也较弱,要他们把特定的人物动态画出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第一课时的重点全部放在了人物动态的表现上。选择直接在沙皮纸上用油画棒画人物动态线,再用色块进行装饰,而头发、服装、五官等只作简单表现。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处理既直观又容易上手,并且还增加了趣味性。

案例:《我们爱劳动》

首先,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对人物劳动时的动态进行交流,再借助模型操作,找到多种动态变化下的“关节”,将抽象的内容清晰化。

其次,请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人物动态线,发现“关节”变化,动作自然随之变化,通过展示交流并互助修改,描绘出生动的劳动姿势。

接着,在理解了关节和解决人物动态的基础上,辅以五官及服饰,讨论交流作业。

最后我们以争做劳动小先锋的形式进行个性展示,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发表评价。

分析感悟:整个学习过程紧紧围绕着重难点展开探索,学生都是自发地找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表现出了强烈的主动意识。学生的作业质量也有明显提升,改变了以往只有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师的作业要求并在课堂内完成作品,而大多数学生作业只是半成品的状况。作业时间的明显缩短、作业质量的显著提高,带来的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是拥有超越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课堂亦人生,愿舍便有得。

三、巧妙整合,学习内容有梯度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资源,并且在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它所遵循的“让美术走进生活”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其教育和人文价值,但教学内容相对零散,比如《立体造型》、《大盒子小舞台》、《小小果壳箱》、《电话亭》、《公共汽车站》等纸材设计单元的课,整体系统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经过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为:

(一)《纸盒变变变》——学习对方形纸盒进行包装,认识六面体。在包装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纸盒有六个面且每一面的形状都是方形,在用彩纸对其包装后,变成了一个个的色块,为下一节立体组合造型做好了铺垫。

(二)《立体的组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方形小纸盒,探究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绘画六面体并进行立体的组合。学生认识立方体却不一定会画立方体,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以厚度为切入点,通过观察比较,从平面到立体展开探究,不难发现表示厚度的三根线条的长度和方向需要保持一致。学生在掌握绘画立体造型的方法之后,再小组合作进行立体组合,探究组合中遮挡的关系,将原本抽象的空间思维直观具体化。

(三)《城市雕塑》——用折、剪、贴等方法制作城市里的立方体纸雕塑。利用彩纸制作出不同大小和厚度的立方体并组合,不仅巩固了前两课学到的知识,而且使作业的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学生也乐在其中。

(四)《身边的景物》——借助各种立方体的造型,通过观察生活,进行创作。城市生活有许多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创作题材,思路打开之后,学生定能从自己和同学的作品中收获惊喜,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分析感悟:通过对教材整合的尝试与研究,有助于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梳理教材,同时也为教师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需要做到心中有教材,但心中更要有学生。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段要教给学生什么,要引导学生学会哪些知识技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各个年级的衔接又是如何,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有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才有对美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断提升和巩固。

四、恰当延伸,拓展学生创造力

教材在编排时,出于前后内容的连贯,在前一年级涉及的知识点往往对下一年级有着铺垫的作用。若是教师“蜻蜓点水”似的把知识点一带而过,会出现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的问题,当学生进入高年级时,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便捉襟见肘了。教师要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需要恰当延伸,联系学生生活,展开思考和学习。

例如《墨点的游戏》一课特别适合学生表现点的疏密感,因为无论是从视觉层次、绘画效率还是学习兴趣,水墨比起其他的工具媒材来,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仅仅只是通过游戏来玩一玩、画一画,很可能导致“点的疏密”这一知识点被错误地局限在水墨范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于是,我特别针对“点”的表现进行了内容上的延伸,如点的疏密可以用来装饰小女孩的衣服,或是表现一群小蝌蚪,还可以是细菌、雨点等。当学生再接触与此相关的内容,如《奇妙的点彩画》一课时,我也同样对这一内容进行延展,所不同的是学生因有之前对“点”的内容的掌握和积累,技法运用灵活了,学习兴趣也浓了,学习起来明显更为轻松。

分析感悟: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起点,老师给学生的其实可以更丰富。我相信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延伸,不仅能夯实知识技能,还能拓展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习和创新。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立体美术动物
念个立体咒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立体登陆
炫酷立体卡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