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开照相馆: 百年新锐

2015-08-25孙孟英

当代工人 2015年11期
关键词:照相馆

孙孟英

照相师傅最擅长的是感受人的气质,捕捉人的情绪,而经营一家照相馆,则在光影之外,更跟得上时代变迁,经得起岁月流转。

拍照技术男

拿起手机,人人可以自拍,可以美图,曾经奢侈的照相变得如此简单,可是仍有人愿意,进入“王开摄影”客户端,在那里为自己选择心仪的套系。独特的光影、炫目的造型、新奇的创意,百年老店“王开摄影”俨然是照相馆中的贵族。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王开品牌从未动摇。

创立这个品牌的人叫王炽开,姓王名秩忠,字炽开,号王开。他出生在广东一个南山小村,很小就被当海员的父亲送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由于灾荒与战乱不断,王炽开的父亲失业,家里陷入困境,王炽开只得辍学,13岁的他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南京路上最有名的耀华照相馆当学徒。王炽开勤奋肯吃苦,很快学会了冲晒照片、整修、着色、拍摄等技术,成了馆里的大师傅。

后来,王炽开跳槽到四川北路一家名叫同生的照相馆,当上了头牌摄影师,这是王炽开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

1912年4月中旬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王炽开如往常一样在店堂内忙碌,忽然有9条大汉走进店内,一个戴墨镜的中年男子径直向王炽开问道:“老板在吗?”王炽开以为是流氓来敲竹杠,有些紧张,“老板不在,有什么事同我说也可以。”中年男子打量了一下他,“过会儿有位大人物要来拍照,你们这有个王师傅很有名,就让他来拍。”中年男子又看了看王炽开,“你就是王师傅吗?”王炽开点点头。

中午时分,从一辆黑色轿车上下来4个人,走在前面的是一位身着黑色西装,内穿白衬衣、系着领带、留八字须的中年男子。“啊,这不是孙中山先生吗?”王炽开不由激动起来。

王炽开为孙中山拍摄了10张照片。他俩都是广东人,异地遇乡音,便聊起国事和家事。孙中山的随从胡汉民此后更成了王炽开的好朋友。

帮人帮己

1918年,30岁的王炽开与人合伙在南京路上开了 “英明王开”照相馆,各占50%股份。王炽开技术高超,思路开阔,经营有方,生意很快红火起来,收益大幅上升。谁知好景不长,合作伙伴向王炽开发难,要求他一个月内做出抉择,要么把股份卖给他,要么买走他的股份。王炽开咬咬牙,决定买下对方的股份,1000块大洋3个月后付清。王炽开手头只有400大洋,愁眉不展。

某日,大雨突然倾盆而下,在南京路上逛街的行人,慌乱地奔跑起来。王炽开看到一个姑娘滑倒在照相馆门口,便把她扶进店内,让她洗脸换衣服。当这位金发碧眼、高鼻子的洋少女穿着拍照用的旗袍出现在王炽开眼前时,他觉察到一种独特的美。洋少女用上海话道谢:“老板,谢谢侬帮了我这一次忙。”王炽开忍不住赞叹:“姑娘,你很漂亮,穿旗袍很有特色,我帮你拍些照片好吗?”

翌日下午,洋少女与父母来向王炽开致谢,准备付钱买下昨天拍的照片。王炽开没收钱,他希望能将洋少女的照片放在橱窗里展览。对方答应了。

洋少女穿旗袍的样照在橱窗陈列后,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拍“中国服装照”,照相馆的生意愈发好起来。让王炽开更惊喜的是,洋少女的父亲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总领事,他把领事馆及洋人的各种照相业务都“派单”给了王炽开。很快,王炽开就筹足1000块大洋,付清了股份转让费,王开照相馆就此诞生。

广结名人缘

王炽开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他明白,要想在商贾巨富比比皆是的上海滩立足,人脉关系相当重要。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要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吊唁、追悼活动。受当时政府的委托,王炽开带人前往北京,拍完追悼会后立马回上海,连夜放印照片,并把照片做成精美的小册子,送给参加追悼会的政府要员,博得了一致好评。这为王开照相馆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宣传,更与当时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世纪婚礼上,“王开”也颇抢风头。宋美龄与汪精卫夫妇合影时,不少外国记者来抢拍,汪精卫夫妇见记者镁光灯闪后就要转身,宋美龄忙道:“别急,让王开摄影师拍了才算完事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电影事业迅速发展。那时报刊大多没有专职摄影记者,因此,王开照相馆就成了电影明星展示风采的宝地。“王开”在底片上用铅笔或毛笔将眼睛修大一些,或将翘了的衣领整平。它的手工着色甚至代表当时照相馆的最高工艺,好似油画,却又自然怡人,成为那个年代的时尚样本。

王炽开有他的生意经,凡明星到“王开”拍照一律不收费,并送放大照片一帧,同时将照片陈列在橱窗内。如此一来,许多名媛佳丽都被吸引,不少一心想要出风头的小姐还争着将自己的玉照在“王开”橱窗里展出。电影导演也把“王开”当作寻找演员的窗口。

若干年后,王开摄影地下二层档案室内消防龙头爆裂,室内众多藏品“蒙难”,只有一部分置于最高处的藏品幸存下来。其中一叠印有“公安局”字样的档案袋上标有“内容:黄色、反动;时间:1968年”。里面有市民在游艇上晒太阳的泳装照,有华丽的派对照,还有阮玲玉、周璇、胡蝶、陈云裳等明星的私人生活照和艺术照,影像清晰、保存完好,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了材料。

包飞机运照片

1926年,南京举办全国运动会。王炽开通过关系获得了拍摄权。不少上海报纸得知“王开”到南京拍全运会赛场的消息后,纷纷出高价购买照片。可王炽开没有向报馆收钱,而是无偿提供,只要求报馆在登出照片的下方注上“王开摄”三个字就行。为了抓紧把从南京拍的照片运到上海,王炽开花巨资包了一架邮政飞机运送照片,使沪上报纸及时登出大量新闻图片,让读者一饱眼福。虽然整体运作花了一大笔钱,但所起到的广告效果是无法估量的。

远东运动会时,王炽开不惜代价地投标,获得了这次运动会上所有比赛的摄影权。摄影师特意使用了当时比较高级的“罗勒发来克斯”快镜,抢拍了许多精彩的比赛场景。除了要求署名权外,“王开”还把拍摄的运动场景与运动员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对外出售,大受欢迎。

1929年,国民政府举行奉安大典,即把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运到南京中山陵安葬,“王开”应邀拍摄全过程,照相馆在全国打开了知名度。

人才质量两手抓

王炽开是技术男出身,深知高超拍摄能力的重要。因此,他广罗人才,求贤若渴。一家照相馆里有位不错的摄影师叫方炳,王炽开得知后托人与其面谈,最终以每月100块大洋的高薪把他挖来。

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摄影师姚国荣,在“王开”对面开了一家沪江照相馆。他擅长拍摄静物照和艺术照,不少电影演员成了他的主顾。了解了这家照相馆的经营状况与收入后,王炽开出资收购了它,老板姚国荣则被高薪聘到“王开”任摄影部经理,月薪300大洋,高出原馆收入一倍多。沪江照相馆则成为“王开”拍摄艺术照的一个分部。

在老上海人心中,王开照相馆是有档次的地方,所谓档次,不指价格,而是褒奖它的服务质量和照片质量。王炽开坚持三不出门:顾客不满意不出门;质量达不到标准不出门;照片缺少美感不出门。他每天一早就起来检查底片,任何细小的毛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打烊后,他将洗印出来的成品照逐张检查,发现有断眉毛、大小眼、眼镜片反光等疵点的,便挑出来要求重拍、重印或重修。“王开”选用的照相材料,很多是价格昂贵的进口品牌,这样的高价原料一旦过期,“王开”一定将之全部报废,坚决不用。

当下数码摄影,提高颜值可以很简单地在电脑上完成,而那时重视照片质量则必然付出巨大的成本。“王开”缘何坚持?也许是老上海的繁华优雅,让人耽于尘世之美吧。

猜你喜欢

照相馆
一片幽情冷处浓
春运照相馆
肖像的仪式感 中国新老照相馆的现状
A LONG LENS
都市照相馆:早期西非摄影家的摇篮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复古照相馆的精神复兴
照相
本期导读
“拍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