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湿地之都”的绿色崛起

2015-08-25本刊调研组

群众 2015年2期
关键词:盐城绿色生态

本刊调研组

30多年前,不起眼的小渔村深圳以开创经济特区实现崛起;

20多年前,大片农田的浦东以开发开放迅速兴起;

10多年前,苏锡常以扩大开放的新苏南模式再领风骚。

在新常态下的今天,经济后发地区崛起靠什么?盐城的回答掷地有声:绿色发展!

盐城,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盐城,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一个同时拥有海洋、森林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及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城市,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这里是宜居的栖息地、创业的桃花源,更是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绿色家园;这里把绿色发展鲜明地写在“建设新盐城”的旗帜上,通过绿色发展撬动增长、引领转型、惠及民生、优化环境;这里正孕育着发展与生态互动、生态与经济双赢,探索着从“环境换取增长”转向“生态优化增长”,再到“发展提升环境”的绿色崛起、生态赶超之路,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效: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2%和11.6%,经济发展快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增长30%;环境空气质量全省最好,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列第4位;顺利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所辖9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绿色发展似一首诗

——由环境束缚到生态立市,从环境换取增长中跳出来

古人以诗言志,通过极富韵律与美感的诗篇表达思想、明确志向。今天的盐城人,以豪迈的气概吟咏绿色崛起的恢弘诗篇。江苏沿海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盐城区位优势逐步显现,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盐城也面临产业调整之痛、污染治理之难、环境保护之重。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对江苏发展提出“三项重点任务”,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上台阶。这给盐城人以巨大鼓舞,提供了根本遵循。盐城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推动发展与生态由“两难”向“双赢”转变。

理念之变,打开发展与生态互动的闸门。理念变,天地宽。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发展理念的跨越更让盐城人自豪。“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最高境界”。面对纷至沓来的中外客商,盐城人没有头脑发热,铭记中外环境公害的教训,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方式,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优势是最大的后发优势”。盐城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弱化的形势依然严峻,人们绿色发展的意识还不牢固,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尚未根除。这些已成为制约盐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大障碍、实现绿色发展的一大隐患,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穷途末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盐城最大的资源禀赋、最可持续的资源,也是新常态下最核心的竞争力、最大的发展潜力,唯有把生态优势挖掘好、保护好,才能真正实现弯道发力、后发赶超。“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美丽家园,已成为820万盐城人的共同追求。统筹推进民生工作与生态建设,让绿色发展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7月,盐城首次将绿色发展提升为全市重大战略,突出了从物质的富足功利向社会的健康文明转化、从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解决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的“两难”开始破题。

思路之变,植入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引擎。如何解决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对立、生态与经济不可兼得的时代难题,从传统发展路径中走出来,是新常态下盐城发展面临的战略抉择。以环境约束逼产业升级。盐城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达75%,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在环境约束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运用环境硬约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在招商引资中拒绝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项目,而且铁腕关闭搬迁一批化工企业,让大市区成为“无化区”。变环境包袱为宝贵资源。过去,全市因生态区域限制束缚了招商引资的手脚,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空间被视为发展的包袱。在绿色发展战略引领下,举生态旗、打环保牌、走绿色路,挖掘生态资源中蕴藏的巨大潜力,打破“资源诅咒”,向生态要质量效益、要潜力和竞争力。用生态环境强发展后劲。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的最大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盐城吸引投资和高端人才的重要法宝。生态环境换得了人才的集聚、产业的集聚、资金的集聚,打开了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优化调整的闸门,蕴含了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规划之变,绘就发展与生态融合的蓝图。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和龙头。传统规划往往把重心放在土地利用、产业园区发展上,忽视了生态因素在区域规划中的关键地位。盐城加强对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以科学规划引领绿色发展。突出规划的导向性。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园区布局、生态布局,实现资源严格保护、科学开发、有效利用,形成安全的生态空间、良好的生态经济、健康的生态生活、先进的生态文化、完善的生态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在盐城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采用“点轴式”开发方式,明确“一核三轴多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即以大市区为核心,以沿路(204国道)、沿海(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西部边界一线)为三轴,以一批重点镇、一般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多节点的市域城乡空间结构。突出规划的约束力。编制市生态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类130个子项,把发展规划变成硬性约束,保证一张蓝图管到底,强化规划的刚性执行力。

绿色发展像一支歌

——由产业转型到低碳发展,从生态优化增长中干出来

一座城市走过的岁月宛如一支流淌的歌,乐曲中饱含着新兴产业的音符、转型升级的节拍、低碳发展的旋律……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壮大,绿色生态体系正在形成,循环低碳生产方式不断推进,一个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初具雏形,奏响了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转型、智慧城市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的铿锵乐章。

节能减排与传统产业改造互动并进。坚持一手抓节能减排治标,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治本,做到两手抓、两手都硬,在节能减排中推进技术改造,在技术改造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四个决不”让治污决心充分彰显。在盐城人看来,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面貌,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质态。要让产业绿起来,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拿出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真正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控制排放。“三个引进”让传统产业生机盎然。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专业人才三管齐下,提升传统产业改造的质量和效益。实施节能技改和工艺革新,纺织业整体装备水平进入了一个较高层次,汽车业实现了大客车、小汽车、新能源车、特种车整车和汽配、维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老产业焕发了新活力。“四大举措”让节能减排落地生根。关停并转迁一大批落后企业;推动化工企业进入专业园区发展,降低污染范围;建立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把新增项目“排放关”;探索能耗负面清单管理,实行“提高门槛、强化监管”的节能管理新模式。2014年完成减排项目100个,组织实施47项重点节能项目,每万元GDP能耗在0.52吨标准煤左右,已接近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

自主创新与低碳经济发展互动并进。依托自主创新,重点培育“4+3”新兴产业,即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四个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航空装备三个先导产业。发展绿色能源及其装备产业。有效利用先天优势,重点发展风电和光电产业。风电发展探索走出了由陆上风电场起步,到建设海上风电场,形成立体综合开发之路,风电并网容量均占全省一半。光电发展通过招引光伏重大项目聚“链”,培育光伏产业龙头企业聚“园”,形成一个完整的光电产业链条。2014年,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0%,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19万吨,相应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309万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运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和条件,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转变,促进载体建设初具规模、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整车产品门类齐全、配套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推广新能源汽车1237辆,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228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初步形成以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水污染治理设备等为主的产业格局。现有企业4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286家,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810亿元。科技进步位列苏北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新增4.5个百分点。

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建设互动并进。盐城把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生互荣,实现绿色城乡一体化。农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全市8个县(市、区)通过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80%,“三品”基地面积达91%。村容村貌清洁化。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7.6亿元,整治完成村庄5215个,全市有4个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城市建设智慧化。坚持“城市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规划实施“一个系统、一个中心、六个平台”的城市智慧化新架构,构建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智慧产业化新格局。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收入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开票销售108亿元,同比增长31%。

绿色发展如一张图

——由政策激励到市场倒逼,从全面深化改革中闯出来

向环境污染宣战,打赢绿色发展攻坚战,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盐城抓住这关键一招,绘制出一张绿色的改革路线图:明产权、划红线、有偿化、统一管,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激活绿色发展的“一江春水”。

划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盐城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形态,落实用途管制,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把“生态家底”守住。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2014年,在省划定的生态红线基础上,严格按照确保各县(市、区)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低于20%的要求,进一步开展市级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全市生态红线保护比例从21.77%提升到23.16%。完善落实红线区域管理办法。制定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办法,明确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制度建设、管控措施落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补偿资金使用及政策措施重大创新等量化考核标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环境)功能区分类管理等制度,完善市、县、重点取用水户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有偿化——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使用资源有偿、做出贡献补偿、损害生态赔偿”,制定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市场机制,把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经济环节。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并将其纳入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体系中。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初始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生态红线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差别化资源价格和惩罚性资源价格实施力度,探索碳排放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制定实施污染物初始排污权核定和分配技术规范试行办法,让市场“无形之手”发挥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创新水资源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推进流域补偿由通榆河流域扩展到全市,逐步实现上下游“双向补偿”。建立红线区域市级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初步形成优质自然资源的管理框架体系。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终身追究其责任。探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违法者掏出足够的真金白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统一管——完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管理体制统一。进一步理顺关系、分清职责、匹配事权,着力解决环保监管领域政出多家、数出多门的弊端,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社会协同、执法有力的监管体系。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和碳排放,实行统一监督和跟踪管理,实现全方位污染排放治理的全防全控。执法监督统一。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有效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强化环境监督执法,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严厉打击企业违法行为。考核评价统一。在全市绩效考核指标中,取消了利用外资等一些经济考核指标,提高了生态、民生类指标考核权重,并实行环保、案例考核一票否决。绿色考核的“指挥棒”引导各县区由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的竞争变为发展质量、方式、后劲的大比拼。

绿色发展若一段舞

——由环境冲突到融入自然,从绿色健康生活中动起来

翻阅历史画卷,这是一座由大海孕育于2100多年前的因盐而生、因盐而名的城市,水泊梁山的很多场景来自于此地的灵动与冲击,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在此为官,新四军在此留下红色印迹;

纵观世界版图,这里有太平洋西岸最大、最完好的滩涂湿地,蓝色海洋与绿色陆地在这里奏起了华美乐章,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远眺盐阜大地,这里是“鸟的天堂”、“麋鹿的故乡”,400多种300多万只鸟类栖息繁衍,2400多头麋鹿自由奔腾,坚贞的爱情鸟与奔放的麋鹿相得益彰,自然法则得到了最好的尊重与显现。

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越的自然禀赋,孕育出盐城绿色发展的大气魄、大智慧、大情怀。盐城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地域文化血脉中、融入科学发展实践中、融入百姓自觉行动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百年基业、生态优先,养成亲近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良好生活习性。如今,盐城绿色发展已不是党政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市民共同参与的“集体舞”。

大力培育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盐城特色的生态文化,使其成为盐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每个盐城人的行为遵循。弘扬传统生态文化。挖掘盐城海盐文化、红色文化、水绿文化中的生态内涵,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一批具有生态内涵的历史文化遗存,把历史悠久的海盐文化、神圣不朽的红色文化和风光独特的湿地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中,让传统生态文化在绿色发展时代重放光彩。打造生态文化品牌。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海洋日、国际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保护臭氧层日等重要节日,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主题宣传教育。设立“盐城生态文明日”,强化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共促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突出抓好“环保杰出人物”评选等具有一定基础和影响的公益活动,扩大参与度,提升影响力,形成宣传品牌优势。扩大生态文化阵地。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信息媒体,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曝光重大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事件。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和党政干部培训体系中,公务员任职培训安排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红色的铁军文化、蓝色的海洋文化、白色的海盐文化、绿色的湿地文化与生态盐城建设完美融合,现代文明与古老传承在绿色发展中交相辉映。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推广绿色产品,引导市民优先采购绿色标识产品,把企业绿色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强节能环保产品采购落实情况督查。2013年盐城城镇居民吃穿居住类消费支出下降1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支出上升4.4个百分点。鼓励绿色出行。在市区建立多条“市民特权路”——快速公交线,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首选。新建一批自行车道、健身步道,一期推出6000辆城市公共自行车。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车型,宣传引导驾车人培养良好的驾车习惯,在全市范围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等活动,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总量。提倡绿色居住。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提倡建筑节能节水,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和绿色施工方式,减少城市建设的资源能源消耗。如盐城环保科技城的“绿巢”,综合运用地源热泵、光伏太阳能、雨水收集等16种环保新技术,使原本的混凝土建筑由“水泥森林”变成“阳光森林”,这样的建筑在盐城越来越多。

提供绿色公共产品。加强绿色公共服务,为广大市民提供面广、量大、质优的绿色公共产品。盐阜大地穿“绿装”。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抓手,累计投入26.35亿元,实施绿化重点工程76项,新增成片造林14.1万亩,5个沿海万亩新林场新增造林面积1.08万亩。城市旧貌换新颜。以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为抓手,投入超10亿元,全面推进农贸市场整治、老旧小区治理、城中村改造等“10+4”工程,市区169条河沟全面整治到位。农村环境上台阶。以村庄环境整治和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创建垃圾处理现代化调度系统,在江苏率先实现村镇垃圾治理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让农民和城市市民一样享受高质量的环卫服务。饮用水源更安全。推进“双源供水”和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绝大部分地区全面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建立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城乡居民吃上了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安全水、放心水。

绿色发展是一个梦

——由生态改善到幸福家园,从发展提升环境中美起来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坚持绿色发展,既是“建设新盐城、发展上台阶”的题中之义,也是盐阜儿女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美梦成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绿色发展人本化,不断在优化环境中建设幸福家园,在优化发展中提升环境质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让发展真正绿起来,让盐城真正美起来,探索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路。盐城的实践昭示我们:

必须始终不渝地走绿色发展道路。湿地是“地球之肾”,森林是“地球之肺”,如果把“肾”、“肺”污染了,多搞几十亿的生产总值又有什么意义?盐城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品牌,宁可牺牲发展的几个百分点,也要把空间留给调整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盐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盐城的新探索,丰富了谱写中国梦盐城篇章的内涵,探索出新常态下实现永续发展的新路径。实践证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根本是人们的价值取向要从物质的富足功利向社会的健康文明转化,永远把绿色发展作为最可持续的发展、最有后劲的发展、最具福祉的发展。

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盐城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方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做好自然湿地保护与建设,努力成为江苏‘绿色发展的样板。”市委书记朱克江坚定地说。盐城的绿色崛起,是尊重自然规律办事的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到新诠释,实现了经济、文化、科教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实践证明,人类永远不可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行动自觉。

必须用良好生态环境普惠民生。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盐城顺应人民群众期盼,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了农村饮用水、快速出行、控排截污、基层卫生医疗等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让老百姓吃上安全食品、望见一汪碧水、呼吸清新空气、享受优美环境,尝到绿色健康生活的滋味,真正使绿色发展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是造福人民、泽被后代的发展,才是最具根本性、最具长远性的发展。

栉风沐雨历春夏,始得硕果碧如玉。绿色发展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走绿色发展之路,盐城尝到了甜头,走绿色发展之路,盐城在不停发力。盐阜儿女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坚定而执着、蹄疾而步稳,正以昂扬的姿态,“同呼吸、共奋斗”,迎着生态文明的曙光,向着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奋进!□

(调研组成员:朱维宁、苗成斌、杭邦华、金雯、苏胜利、赵扬波)

责任编辑:赵扬波

详细“精彩盐城”内容请登陆群众网“精彩江苏行”。

猜你喜欢

盐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