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家岩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2015-08-25王嘉昆

四川地质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危岩标准值块体

王嘉昆

廖家岩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王嘉昆

(四川省地质矿产开发局207地质队,四川 乐山 614000)

汶川”5.12”地震后,廖家岩山体出现多组裂隙形成危岩带,并时常发生崩落,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现场勘查,危岩带主要分为三个危岩体,本文着重分析了危岩体的形成条件及破坏模式,并分别对各种破坏模式进行了稳定性计算,最后评价了危岩体的稳定性。

危岩;破坏模式;稳定性;廖家岩

危岩是在地表风化作用、卸荷作用、重力、地震、水体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或极限平衡状态的岩体[1],一般为高陡边坡或悬崖峭壁的坚硬类岩石,因受到外力作用,岩体失去稳定状态,在重力作用下突然下落,形成崩塌,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2]。

廖家岩危岩带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大深村6社,受2008年“5.12”地震影响后,每年偶有发生不同规模的崩落。该危岩体崖高5~20m,坡度65°~89°,根据裂隙的组合关系、连续性及下部凹腔、岩腔的发育特征的不同,将该危岩带划分为3个危岩单体。危岩体呈北西-南东向线状分布,标高1 243.2~1 263.5m,自左向右分别编号为WY1-1、WY1-2、WY1-3。危岩体为块状体,片状以及不规则形态,四周裂隙均较发育,单个危岩体积80.4~535.9m3,总体积约966.2m3。危岩主要威胁斜坡下方15户5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如形成灾害,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8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

图1 危岩带全貌

1 危岩形成条件分析

1.1地形地貌

陡峭的斜坡地形是危岩形成的必要条件,勘察区属侵构造蚀剥中山地貌,地势总体为北西高南东低,海拔高程740m~1 260m,相对切割深度520m左右,斜坡自然坡度一般45°~70°,坡向143°~180°,由于岩体临空条件较好,岩体应力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区形成拉裂变形,随着变形的加剧,裂隙逐步加深扩展,从而形成贯通性的裂隙面。

1.2地层岩性

区内危岩体发育的陡崖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砖红色砂岩夹薄层泥岩,其中上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厚层状砂岩,风化裂隙发育,完整性差;危岩底部为蓬莱镇组薄层泥岩。由于浅表部岩体的差异风化,在坡面发育多处凹槽或岩腔。加之岩体内外应力的叠加作用,加剧了岩体的破坏。

1.3卸荷作用

危岩体在形成过程中发育多组裂隙,随着侧向岩体的松动解体,卸荷裂隙沿原有的一些构造裂隙、层间裂隙逐渐向深处延伸的同时,在重力作用下,危岩体逐步向外倾斜,最后发生崩塌。

表1 WYI危岩体裂隙统计表

1.4水的作用

主要包括地表水的入渗浸润和地下水的水压力作用。一方面地表水沿裂隙入渗到岩体深处,冲蚀裂隙中的充填物,并产生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使裂隙张开拓宽;另一方面地下水能软化岩体软弱夹层,使其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加剧岩体的破坏。

表2 WY2危岩体裂隙统计表

2 危岩体基本特征

该危岩分为WY1,WY2,WY3三个危岩单体(图1)。

1)WY1,分布在勘察区斜坡中部陡崖上,坡向150°,坡度65°~80°;危岩顶部标高1 138.8m,底部标高1 122.4m。该危岩分布于危岩带东侧,呈不规则块体状,长、高、厚分别为6.5m、11.4m、3.2m,体积234.2m3。岩石在横向上被岩层层面切割成相互重叠的块体,单个岩块高1~3m,部分岩块悬空。危岩体临空方向为160°,岩层产状为295°∠30°,为切向坡。危岩内主要发育6组裂隙。

2)WY2,分布在勘察区斜坡中部陡崖上,其坡向150°,坡度65°~80;危岩体顶部标高:1 157.4m,底部标高1 121.4m。该危岩分布在危岩带的东侧,呈不规则块体状,长、高、厚分别为9.6m、36m、5m,体积为1 728m3,岩石在横向上被岩层层面切割成相互重叠的块体,单个岩块高1~2m,部分岩块悬空。危岩体临空方向为160°,岩层产状为295°∠30°,为切向坡。危岩内主要发育5组裂隙。

3)WY3,分布在勘察区斜坡中部陡崖上,坡向150°,坡度65°~80°;危岩体顶部标高1 143.5m,底部标高1 110.3m,呈不规则块体状,长、高、厚分别为11.2m、33.2m、4.0m,体积为1 487.4m3。该危岩岩石在横向上被岩层层面切割成相互重叠的块体,单个岩块高2~5m,部分岩块悬空。危岩体临空方向为160°,岩层产状为295°∠30°,为切向坡。危岩内主要发育4组裂隙。

表3 WY3危岩体裂隙统计表

图2 WYI危岩体赤平投影图

3 危岩体破坏模式

危岩体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失稳崩塌。破坏模式可分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三类:

1)当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盖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变形,形成滑移式危岩。

2)当软弱夹层形成岩腔后,上覆盖体重心发生外移,在动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上覆盖体失去支撑,拉裂破坏向下倾倒,形成倾倒式危岩。WY2,WY3为此种破坏模式。

3)当软弱夹层形成岩腔后,在自重作用下,上覆盖体失去支撑,沿主控裂隙面向下坠落,形成坠落式危岩。WY1为此种破坏模式。

图3 WY2危岩体赤平投影图

图4 WY3危岩体赤平投影图

4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4.1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

1)WY1:经赤平投影分析,危岩体在L1、L2结构面以及C1层面的切割下形成块体,由图2可知,L2结构面与L1结构面相交,交点位于P坡面线之内,危岩体稳定性主要受L1、L2结构面的影响,该处危岩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2)WY2:经赤平投影分析:危岩体在L1、L2结构面以及C1层面的切割下形成块体,由图3可知,L2结构面与L1结构面相交,交点位于P坡面线之内,危岩体稳定性主要受L1、L2结构面的影响,该处危岩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3)WY3危岩体:经赤平投影分析:危岩体在L1、L2结构面以及C1层面的切割下形成块体,由图4可知,L2结构面与L1结构面斜相交,交点位于P坡面线之内,危岩体稳定性主要受L1、L2结构面的影响,该处危岩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4.2危岩稳定性定量分析

根据本次廖家岩危岩岩石样品试验资料统计,数据见表(表4)。

计算参数的选择考虑裂隙的贯通程度、裂隙的填充程度及裂隙的结合情况,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B 50/330-2002)表4.5.1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来确定裂隙面粘聚力C及内摩擦角φ;岩体抗拉强度根据室内岩石抗拉强度试验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的折减要求进行折减,折减时考虑陡崖体的裂隙贯通程度。

表4 危岩稳定性计算采用的地质参数

图5 倾倒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

图6 坠落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

4.3计算工况

廖家岩危岩采用以下三种工况进行计算:

1)工况一(天然工况):自重(天然状态)+部分裂隙水压力,用表4-1中天然状态地质参数,裂隙的贯通性好,裂隙充水高度取0。

2)工况二(暴雨工况):自重(饱和状态)+裂隙水压力,用表4-1中饱和状态的地质参数,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3。

3)工况三(地下水+地震工况):自重(天然状态)+裂隙水压力+地震力,用表4-1中天然状态的地质参数,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3,地震烈度按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4.4计算方法与结果

式中:h—后缘裂隙深度(m);wh—后缘裂隙充水高度(m);H—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m);a—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水平距离(m);b—后缘裂隙未贯通段下端到倾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m);0h—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m);lkf—危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kPa),根据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0.4折减系数确定:θ—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外倾时取正值,内倾时取负值;β—后缘裂隙倾角(°)。对后缘有陡倾裂隙的悬挑式危岩按下列二式计算,稳定性系数取两种计算结果中的较小值。

式中:ζ-危岩抗弯力矩计算系数,依据潜在破坏面形态取值,一般可取1/12~1/6,当潜在破坏面为矩形时可取1/6;a0-危岩体重心到潜在破坏面的水平距离(m);b0-危岩体重心到过潜在破坏面形心的铅垂距离(m);flk-危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kPa),根据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0.20的折减系数确定;c-危岩体粘聚力标准值(kPa);H-危岩体高度(m);h-后缘裂隙高度(m);φ-危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W-崩塌危岩体自重(KN/m);Q-地震力(kN/m),按公式Q=ζeW确定,ζe-地震水平系数,取0.05。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防治工程等级一级,滑塌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3, 坠落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8, 倾倒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5,可建立下列评价标准表5,危岩体稳定系数计算结果见表6。经过对危岩体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天然情况下:WY1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WY2、WY3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WY1、WY2、WY3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WY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它危岩体都处于欠稳定状态。

表5 岩稳定性评价标准

表6 廖家岩危岩稳定性评价结果表

5 结束语

1)廖家岩危岩体的失稳破坏模式为坠落式和倾倒式2种模式。

2)在暴雨工况下,3块危岩体均处于欠稳定状体,因此相应的地表水防渗措施应实施,如对危岩体上部的地表水进行拦截,修筑截排水沟;并及时填补基岩的卸荷裂隙,减少地表水的入渗补给。

3)对局部欠稳定的失稳块体,应先局部清危,再对危岩体采取支撑、锚固或挂网等措施。

[1] 陈肇元,崔京浩. 土钉支护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骆银辉,胡斌,朱荣华,等. 崩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8, 12(2). 1~3.

Genetic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of the Liaojiayan Unstable Rock Masses

WANG Jia-kun
(No. 207 Geological Team, BGEEMRSP, Leshan, Sichuan 614000)

Many cracks were formed in the Liaojiayan Mountain Massif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results in 3 unstable rock masses, seriously threatening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This paper has a discussion on genetic mechanism and failure model of these unstable rock masses and calculates their stability and gives their stability assessment.

unstable rock mass; failure model; stability; Liajiayan

P642.21

A

1006-0995(2015)04-0583-04

10.3969/j.issn.1006-0995.2015.04.024

2015-12-01

王嘉昆(1983-),男,四川乐山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危岩标准值块体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危岩勘查中的应用
西北某水电站高边坡危岩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一种新型单层人工块体Crablock 的工程应用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浅析风电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立与监控
一种Zr 基块体金属玻璃的纳米压入蠕变行为研究
块体非晶合金及其应用
激振作用下坠落式危岩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
波浪作用下斜坡上护面块体断裂破坏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