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癌体检不迷信“神器”

2015-08-24张若凡

大众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防癌患癌标志物

张若凡

在2014年8月召开的广西区域肿瘤防治高峰论坛上,就有专家表示,防癌体检并非越贵越好,想要通过一次体检预防所有癌症,不太现实。患癌风险因人而异,需要根据个人的年龄、工作、居住地、家族史等“量体裁衣”。

肿瘤防治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区各地从事肿瘤防治、诊疗的500多名医学工作者对肿瘤防控、诊疗等新理念进行了探讨。多位专家呼吁重视肿瘤的早期筛查,早发现早诊治对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减轻治疗费用都大有帮助。

实际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防癌。53岁的唐女士近期一直琢磨着要做个专门的防癌体检。此前,她的一个朋友被查出患有胃癌,已到晚期,“他所在的单位每年组织体检,还是没查出来,看来还是要做专门的防癌体检。”

到多家医院咨询了一圈,唐女士反而犹豫了:各种防癌体检套餐价格、项目都不一样,有的几百元,有的近万元。检查的项目有数十个,哪些项目是“硬货”,哪些是“大路货”,都弄不明白。

笔者发现,目前南宁多家医院及专业体检机构都推出了针对防癌的体检套餐,价格和项目上确实有很大区别。

某专业体检机构的“抗肿瘤体检套餐”价格为990元,网上团购价480元,检查26个项目,包括8项肿瘤标记物筛查。某医院推出的防癌体检套餐,价格为1678元,网上团购价为866元,检查8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4项肿瘤标记物筛查。

另一家医院推出的高端体检套餐,价格则达到11000元,检查项目约50个。笔者发现,该套餐的检查项目与其他医院的套餐大致相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其中包含PET-CT检查,仅此一项的费用就要约8000元。

据了解,PET-CT是一种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能达到早期发现身体的一些功能改变以及诊断疾病的目的,因此,近年来已成为防癌体检的“新宠”,尤其受到高收入阶层的青睐,尽管价格昂贵,但仍有不少人将其视为查癌“神器”,一定要“扫一扫”。目前,在高端体检套餐中,PET-CT是炙手可热的推荐选项。

做防癌体检就一定不能少了PET-CT?参与论坛的肿瘤专家认为,将PET-CT当成是癌症筛查的“神器”,其实是误导。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刘德森介绍,PET-CT真正的作用不是筛查,而是用于肿瘤程度的诊断,比如对一个患者,检查肿瘤是否复发,或有其他部位的转移。

近年来,已有业内人士提出质疑,用昂贵的PET-CT给正常人筛查肿瘤,不仅是资源浪费,而且检查可能存在辐射等风险,也并非对所有肿瘤都能“一网打尽”。刘德森也认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没必要在防癌体检中选择这个项目。

刘德森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提升,目前有很多筛查手段可以选择,如B超、无痛内镜、低剂量CT筛查等,价格便宜,辐射小,效果不错,再结合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一样能起到防癌的作用。

说到“肿瘤标志物”,这又是防癌体检中的一个主打项目,许多体检套餐的宣传中提到“几滴血就能查近10种癌症”,说的就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这类物质的存在或变化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

然而,这些项目同时也是体检报告上的一大“雷区”。但凡这些跟肿瘤沾边的指标出现一点异常,都能把人“吓个半死”。

2014年年初,市民徐女士的单位组织体检,体检报告上将结果有异常的项目都标示出来了,其中一项赫然写着“癌胚抗原”,“一点不夸张,看到报告的时候我腿都软了”。她觉得,这个指标有问题,那肯定是得癌了,结果她做了一圈检查都没发现问题。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韦长元介绍,肿瘤标志物的检验对防癌确实有指导意义,但并非那么神奇。很多肿瘤标志物并不具有特异性,也就是说,某个肿瘤标志物指标异常,与患癌不能画等号。

据介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只是提示一个方向,存在相关癌症的患病风险,比如肿瘤标志物CA-125与卵巢癌可能相关,但是,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原因也会造成这个指标异常。因此,光靠检测还不够,还需要影像学的检查等手段来进行综合判断。如果都没发现问题,也应该提高警惕,定期检查,并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方式降低患癌风险。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在39岁以前处于较低的水平,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80岁达到高峰。因此,专家建议,从40岁开始,就应该重视针对肿瘤的健康体检。

想做防癌体检,应该如何挑选合理的体检项目?肿瘤专家们表示,目前发病率位居前列的10大肿瘤,每种肿瘤的部位、病因、检查手段、患病人群等都不同,想通过一个体检把病种一网打尽,这不现实,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体检项目。

刘德森介绍,比如说有些癌症的发病有地域性,以广西为例,苍梧一带高发鼻咽癌,扶绥等地高发肝癌,玉林地区的食道癌发病相对较高……工作或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居民,体检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关注相关病种。此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家族史、工作性质等与癌症发病相关的因素。

因此,合理的防癌体检,应该是医生结合体检者的身体状况、家族病史、居住地、工作等信息,找出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地搭配体检项目,并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来源:《南国早报》 责任编辑/喻晓)

猜你喜欢

防癌患癌标志物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肿瘤标志物,你该知道这些事儿
几时
“硬汉子”和“弱妹子”更易得癌
少吃脂肪食物可防癌吗?
为什么每年体检还是漏诊癌症?
双胞胎患癌几率会比常人更高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二)擦背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