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孟頫与中峰明本禅师交游考*
——以《赵文敏与中峰十一帖》为重心

2015-08-23叶宪允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赵孟頫禅师弟子

叶宪允

(1.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433;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 200241)

赵孟頫与中峰明本禅师交游考*
——以《赵文敏与中峰十一帖》为重心

叶宪允1,2

(1.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433;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 200241)

“普应国师”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年)是元代最为著名的高僧之一,他佛法高深影响巨大,还工诗善书。赵孟頫(1254-1322年)与妻管道昇、子赵雍、兄赵孟僩与中峰明本禅师有密切关系。《赵文敏与中峰十一帖》就是赵孟頫写给中峰明本禅师的十一封信,附有管道昇的一封,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尺牍书札是赵孟頫存世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其生平、交游、心态等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在赵孟頫十一帖书信往来过程中,佛法是内容,思想交流是中心,书法艺术是重要方式。

赵孟頫;中峰明本;管道昇;赵孟僩;书札;柳叶书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元史》称其“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頫与夫人管道昇笃信佛教,以江南著名高僧中峰明本禅师为师。中峰明本是元代一位有影响的诗僧,也是一位书法家,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号称柳叶书。二人之间佛法渊源深厚,多次见面,通信也颇频繁,流传至今的《赵文敏与中峰一十帖附管夫人一帖》就是他们佛学思想交流的见证,也是书法精品。

一、赵孟頫与中峰明本的深厚情谊与交游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进入元代以后,他又深受元朝统治者的喜爱。《元史》卷一七二记载,“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集贤大学士,封魏国公。”“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元年,改翰林侍讲学士,迁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1](P1852)

赵孟頫声名煊赫,中峰明本禅师也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佛门高僧,江南禅宗一代宗匠,生前被尊称为“江南古佛”,逝后又被元朝廷尊为国师。元代重视佛教,汉地佛教以禅宗为胜,禅宗中又以临济宗为主。中峰明本禅师为临济宗第十九世祖师,是江南地区临济宗最有影响力的高僧。《中峰和尚行录》:“上顾谓近臣曰:脱闻天目山中峰和尚道行久矣,累欲招之来,卿每谓其有疾不可戒道,宜褒宠旌旗异之,其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并踢金襕袈裟,仍较杭州路优礼外护,俾安心禅寂。改师子禅院为师子正宗禅寺,诏翰林学士赵公孟頫撰碑以赐。”[2](P282)《有元普应国师道行碑》:“师身栖岩谷,名闻庙朝,仁宗皇帝尝制衣降诏,一再遣使入山致礼。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2](P286)明本去世以后,继续得到朝廷尊祟。天历二年(1329),元文宗皇帝谥“智觉禅师”。元统二年(1334),元顺宗追谥“普应国师”,敕赐《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收入大藏经。中峰明本为普应国师,这是非常难得的荣誉性称号,元朝重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一些高僧被封为国师,但人数甚少,在汉地仅仅有万松行秀(1166-1246年)、海云印简(1202-1257年)、仲华文才(1241-1302年)等几位高僧,而江南地区高僧云集但仅中峰明本一人有国师之称。明本声名远扬,各地官员和文人学士皆以交接为荣。元朝驸马、朝鲜国王沈王王璋仰慕明本之道,曾入天目山问法,执弟子礼。一批有名的文人学士纷纷与明本结交。兵部尚书郑云翼、转运使瞿霆发与明本关系也很密切。中峰明本是元朝著名高僧,也是有名的诗僧,“中峰本学问渊博,文采高出道流”,“博渉经史,洞彻法源,为文操笔立就。”[3](P95)中峰明本与元代著名文人冯子振唱和,有流传于世的百首梅花诗和九字梅花歌。中峰明本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书体颇清逸雄劲,自成一家”、“结体清森,运机奇拔。既嵯峩而有骨,复散朗以多姿”。2006年,德国人劳悟达根据中峰明本留在日本的书法作品,撰成《禅师中峰明本的书法》一书出版。他们多佛法上的交流,诗词应和和书信往来涉及到书法,遗留下的文献资料成为难得的书法精品。

赵孟頫官居一品,在元朝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加之前朝皇族血统,博学多才,其结交之广、影响之大自然是不言而喻。但赵孟頫与夫人管道昇以中峰明本禅师为佛门师,虔诚信奉,殷勤恳切。《有元敕赐智觉禅师法云塔铭》:“翰林学士承旨赵公孟頫,每受师书必焚香望拜,与师书必自称弟子。”“孟頫重天目中峰之道,每受师书必焚香望拜。与师书必自称弟子。”[2](P284)赵孟頫是浙江湖州人,中峰明本是浙江杭州人,地域上接近,中峰明本一生主要道场在杭州西天目山,也处于杭州和湖州之间。中峰明本在其师临济宗第十八世祖师高峰原妙(1238-1295年)禅师圆寂天目山后,开始广泛游历大江南北。而此时赵孟頫也在江南,“公(赵孟頫)提举江浙儒学,叩师(中峰明本)心要”,因此交往较多。

赵孟頫与明本禅师相识于1296年前后的杭州云居寺。1296年一月十日,赵孟頫在杭州绘《人马图》。十八日,自题《千字文卷》,称二十年来所书《千字文》以百数。二十五日,在杭州与盛元仁、郑洪等友人聚鲜于枢“困学斋”同观南宋赵孟坚《双钩水仙长卷》。冯子振(1257-1348年)与赵孟頫本是好友,1291年赵孟頫在大都为集贤直学士,冯子振也为集贤殿学士。1296年,在赵孟頫的引荐下,冯子振结识了明本。冯子振与明本应和梅花诗百首,明本还作九字梅花诗,使冯子振深为敬佩。《尧山堂外纪》卷七十一:“释明本钱塘人,号中峰,又号幻住。……赵子昂与明本为方外交,冯海粟独甚轻之。一日,子昂强拉中峰同访海粟。海粟出梅花百韵诗示之中峰,一览走笔,亦成百首。海粟犹未以为然,明本亦出所作九字梅花歌示海粟。海粟竦然,遂与定交。”[4](P511)吴山圣水寺即云居寺。云居寺保存有明本禅师的僧鞋、书法等遗迹,也有赵孟頫的文字。《古今图书集成》第九百三十六卷之《杭州府部汇考二·杭州府山川考一》:“云居山在杭州城西南,上有云居寺,又名圣水寺,面圣湖,倚枫林,颇称佳境。而中峰和尚之履,赵子昂之碑,尤为胜迹。寺额题‘云居’,二字亦子昂书。”清魏源《(康熙)钱塘县志》卷二:“云居山,有云居圣水寺。本二寺,洪武间并为一。此山城垠亘其上,寺门对雉堞。为中峰和尚道场,有中峰发塔。赵子昂书中峰碑。”

1297年,中峰明本到江西庐山,住东林寺,与赵孟頫、冯子振有交往。《江西通志》卷一百五:“中峰本住东林寺,赵子昂、冯海粟皆与往来。本常著《金刚经略义》以贻子昂,见超义邃,解《金刚》者,皆不能及。其所居庵,凡十数,皆名‘幻住’。其作庵也,冯、赵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云。”[5](P3117)清陈鼒《(同治)德化县志》卷五十一:“中峰本住东林,赵子昂、冯海粟皆与往来。其作庵也,二公为之躬运土木。募建东林疏碑,系子昂书,今残缺殆甚,犹存出木池壁间。”[6](P3066)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三十四谷园集二:“《赵文敏书中峰禅师修东林寺疏残石字三首》:“东栏石角雨潇潇,尚与禅宫破寂寥。惆怅前秋苔湿处,墨云倐起应江潮。”“昔覩中峰幻住词,自拈草隶似枯枝。疏留转语凭谁契,海粟鸥波执役时。”“逸笔藏锋认晚年,玉池重悟远公莲。一波一折千峰影,合着机锋叩集贤。”[7](P381)三首诗刻在石碑之上。

1299年,明本在湖州弁山,于资福寺后之黄沙坑结庵居住。《中峰和尚广录》卷二十二之《弁山幻住庵记》:“己亥冬,憩吴兴弁山,彬、澄二师之云半间,顷焉结茅于资福寺后之黄沙坑,幻住庵之名乃于斯著。明年庚子徙吴门。”湖州是赵孟頫老家,在苏州时,中峰明本与赵孟頫也多有交往。《幻住庵清规》结尾明本自称“大元国浙西道湖州路城北卞山幻住禅庵沙门(某甲)右某。”“湖州路卞山幻住禅庵沙门某疏谨封。”明赵汸《跋赵文敏公临东方先生书赞》:“汸往岁游吴兴,登松雪斋,闻文敏公门下言。……。郊外有幻住庵,唐君子华偕余游焉。”[8](P120)

1300年,明本禅师在苏州再次建幻住庵,赵孟頫、冯子振同样参与其事。“幻住庵在阊门外雁荡村。元大德四年,郡人陆德润舍地中峰院,僧明本建。初本至吴,喜其地名与雁荡山合,遂结草庵于此。赵孟頫亲为运甓,题额‘栖云’。”[9](P398)《元明事类钞》卷十九、宋濂《文宪集》卷三《栖云室记》都记载,赵孟頫为苏州幻住庵书其扁曰“栖云”。赵孟頫曾游幻住庵,作《游幻住庵》:“雨后溪水溢,横流行地中。轻舟何迅迈,浩波兼顺风。碧芦乾始长,柔桑叶己空。瞬息抵山曲,窈窕微径通。青林夹道周,流泉响幽丛。多惭众衲子,前路相迎逢。禅居新结构,斧斤未辍工。双阁出尘嚣,六牕自玲珑。久矣厌城市,飘如脱樊笼。妙香清鼻观,新莺惊耳聋。汲水挿山花,开牖纳松风。经声出廊庑,寂然闻鼓钟。蔬食忻一饱,亦与膏粱同。缅怀老尊宿,燕坐毘卢峰。尘缘苦未断,无由往相从。一宿返归棹,回望但青葱。”[10](P22)

1306年,万象崇福寺得以命名,明本禅师作记,赵孟頫书。《古今图书集成》第一千二十九卷之《处州府部汇考三·处州府祠庙考》:“万象崇福寺在府西南一里,本宋何参政万象楼。元元贞年改为万象庵,大德十年改今名,俯视城邑如在几席下,近挹溪山若图画,然磴道中横建一楼,额书‘括苍洞天’。沙门明本为之记,吴兴赵孟頫书。”此记载也见《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四、清潘绍诒《(光绪)处州府志》卷九。清彭润章《(同治)丽水县志》卷七:“崇福寺,在万象山。元元贞元年,僧行英建。始为万象庵。大德十年,改今名。有延祐七年碑,僧明本撰,赵孟頫书。明本实时称中峰禅师者也。碑阴刻明万历间重建记,撰人为屠隆,书则林芝也。”此年,赵孟頫访明本,未见,还作《书东坡次韵潜师后记》:“大德十年十月初,余谒中峰老师,适他出。与我月林上人话及东坡《次韵潜师》之语,出纸墨索书一通,以为禅房清供,呵呵。三教弟子赵孟頫记。”(文渊阁四库本《石渠宝笈》卷三十《元赵孟頫书苏古诗一卷》)。清张照《石渠宝笈》卷三十记载有《元赵孟頫书苏轼古诗》一卷,所记内容相同。《宋元诗会》卷一百:“明本讲席之盛,为东南第一。住天目山中峰。赵孟頫归依甚虔,以师礼事之。”此年,明本作万佛石塔赞,赵孟頫书。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一:“万佛石塔额,赵孟頫书、中峰国师赞。大德十年在吾家山澄觉精舍,据采风类记增。”“《证觉精舍记》,僧明本正书,大德十年八月在吾家山,据吴郡金石目增补,乘作澄觉。”

1299年至1309年,赵孟頫任江浙儒学提举,此时在浙江、苏州等地,与明本多有往来。赵孟頫于大德四年(1300)四月四日致书明本,为“佛法帖”:“孟頫和南拜附复中峰和上吾师侍者:孟頫平生承祖父之荫,无饥寒之窘。读书不敢谓博,然亦粗解大意。其于佛法,十二时间时时向前,时时退后。见人说东道西,亦复随喜。然自今者一瞻顶相,蒙训诲之后,方知前者真是口头眼前无益之语,深自悔恨,干过五十年,无有是处。‘三要’之说谨当铭心,以为精进之阶。闻杖锡人瞻,恋无喻彰,侍者索回书,草草具答,书不尽言。唯吾师慈悲,时时寄声提警,乃所致愿,不宣。四月四日,弟子孟頫和南中峰和上吾师,赵孟頫和南复谨封。”帖见《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六,书信留存下来已经是后世的书法作品和文献资料。

后赵孟頫离开江南到燕京,其间多有通信,“公(赵孟頫)后入翰林,复遣问金刚般若大意,师答以《略义》一卷。公每见师所为文辄手书,又画师像以遗同参”。他们之间的通信成为了书法精品,保存至今的有《赵文敏与中峰一十帖附管夫人一帖》。赵孟頫于延祐五年(1318)冬致信明本,为《叨位帖》,其曰:“手书和南上中峰和上吾师侍者,弟子赵孟頫谨封。……。‘以中’后得报,知吾师颇苦渴疾,欲挽‘以中’过腊,坚不可留。谨发其回,今想已平复。圣旨已得,碑文都已圆备,就有人参一斤、五味一斤拜纳。”《还山帖》:“中峰大和上老师,弟子赵孟頫和南拜上谨封。弟子赵孟頫和南再拜中峰大和上老师侍者:昨‘以中’还山,草草具字,陈叙下情。兹承嘉上人下访,特蒙惠书,审即日道体胜常,深用为慰。又知‘以中’十七日方登天目,所谓普度功德,此乃先妻愿心,必须为之,但日期未敢定,临时又当上禀耳。”《两书帖》:“和南复书中峰和上老师侍者,弟子赵孟頫谨封。弟子赵孟頫和南再拜中峰和上老师侍者:‘以中’来,得两书,披读如对顶相,感激慈念,不觉泪流。……。闻老师有疝气之疾,已写方与‘以中’,恐可服也。谨此拜复。《圆觉》俟再写纳,并乞清照。弟子赵孟頫和南再拜中峰和上老师侍者。”《尘事帖》:“中峰和上老师侍者,弟子赵孟頫和南谨封。……。大拙、‘以中‘来,侍并冀道及下意。”《疮痰帖》:“和南再拜中峰和上老师侍者,弟子赵孟顽谨封。弟子赵孟頫和南再拜中峰和上老师侍者:孟頫政以久不上状,侧闻苦疮痍之疾,深助耿耿。而贱体亦为老病所缠,眠食日减,略无佳况。大拙来,收两书,第二书报‘以中’示寂,不觉失声。”[11](P623-627)《赵文敏与中峰十一帖》收录于文渊阁四库本《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六。清安歧《墨缘汇观录》卷二也收录了《与中峰十一帖》全文。

赵孟頫与中峰明本之间的书法作品还有不少记载。赵孟頫曾书写了中峰明本的《勉学赋》。赵孟頫《书中峰大和上勉学赋跋》:“中峰大和上所作《勉学赋》,言言皆实,乃学人吃紧用力下工夫之法门也,岂止于老婆心切而已。……。因‘以中上人’见示,于是疾书一过。”[11](P592)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九有《赵松雪书中峰怀净土诗后系赞》:“净土偈赞:净土偈者,中峰和上之所作也。偈凡一百八首。按数珠之一周也。悯群生之迷涂,道佛境之极乐,或驱而纳之,或诱而进之,及其至焉一也。弟子赵孟頫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由记载看,赵孟頫书写了中峰明本《净土诗》,以广其传。《愚庵智及禅师语录》卷第十收录有《中峰和尚莲花吟卷》,其曰:“普应国师中峰和尚,说法如云如雨。《莲花吟》一篇,岂亦怀净国之游而作耶。赵魏公因而画之为图,冯待制又从而大书特书,合成一卷。可谓三绝矣。京口张天民获之于烽尘澒洞之际,不翅夜光明月。谓是卞山幻住旧所藏者,即归诸吴门幻住照用庵,为传家之劵。张亦有德者欤。噫,中峰为东南大善知识,据师子岩,作师子吼,垂三十年。气吞佛祖,道重王臣。如赵魏公、冯待制,皆儒林巨擘,往来参扣,咸称弟子。盖欲咨决大事因缘,碎尘劳窟宅,拔生死根株,岂吟咏云乎哉。然达人大观,游戏翰墨,无非佛事。”元代画家朱德润(1294—1365年)《存复斋续集》有《题松雪斋写中峰和尚莲花吟》:“五彩画中峰,中峰面目同。有形俱是妄,无相即为空。蕉叶侵阶绿,莲花映水红。好诗吟不尽,又入小图中。”[12](P36)这里就是赵孟頫作画,冯子振书写,冯子振同是元代著名文人,也善书,有不少作品传世。《秘殿珠林》卷十一收录有《元人画揭钵图》一卷:“素绢本,着色画拖尾。僧明本磁青笺金书宝积经。又赵孟頫、姚公绶、吴宽、沈周诸跋。”

赵孟頫不但本人敬重中峰明本,其夫人管道昇、儿子以及哥哥都崇信中峰明本,在书法、绘画上也有交流。“松雪卷是与中峰和尚手简,书法二王,纸墨精好。最妙有管夫人书一纸,亦与中峰和尚者称弟子。管道昇亦具书家轨范。”[13](P2428)《奁史》卷四十五:“管夫人与中峰和尚书称弟子。”[14](P377)《赵文敏与中峰一十帖附管夫人一帖》:“极感谢我师大发慈悲,点化亡者,皆得离苦海。我师但起一念,何独道昇公姑、父母、儿女得生净土,一切法界含灵,皆成佛道,尽证菩提矣。”[14](P627)可看出中峰明本与赵孟頫一家的佛缘与书缘都很深厚。管道昇也有多次致信中峰明本。《与中峰大禅师书》:“道昇和南拜覆本师中峰和尚大禅师法座前:道昇拜别顶相,动是数载,瞻仰之心,日积不忘。年时得‘以中’首座来都,如见师父尊严,备审道体清安,甚为慰喜!”明本禅师回答以《管夫人竹石图卷》,其中曰:“竹兮修,石兮贞,木之茂,草之清。魏国作此赠‘以中’,了无一点尘世情。风露冷禅入骨何如忉利□□□似老摩耶,也教直下双瞳明。魏国夫人管氏深入禅定于富贵中,书经之暇,尤精于竹石,夫人长往又三白,而‘以中’亦为之入寂。”[15](P1663)

赵孟頫之兄赵孟僩出家于松江(今上海松江区)本一院,也是以中峰明本为师,赵孟頫与明本也因此在松江有墨宝遗迹留存。清杨开第《(光绪)重修华亭县志》卷二十:“本一禅院碑,至正十一年六月杨维祯撰,林镛书并篆额,文载方外,参前志、郭宋二府志。……中峰禅师书禅版,僧清珙跋,在云峰寺,今存。”“中峰禅师、月麓昌公(赵孟僩)、赵文敏公合刻像。中峰禅师自题,董其昌、陈继儒、孙克宏等跋,在云峰寺,今存。”“本一禅院,宋乾道中赐建,真净院旧址也。向有北道等堂,供奉真武。元初,宗室赵孟僩托迹黄冠,栖迟于堂。寻皈中峰,薙染为僧。由儒而道,由道而释,自号三教遗逸。就堂改创祇林精舍,焕然一新。从弟松雪公手书‘本一禅院’额。”“元明本,号中峰,钱塘人。居天目山,大畅宗风,四方从游者曰盛。仁宗朝赐号广慧禅师。赵孟僩出家北道堂,礼中峰座下,延请说法,因改道堂为本一院。中峰尝书幻住山房额,留院中。若《皮袋子歌》、《九字梅花诗》、《水居十咏》,皆宝藏之。”[16](P5591)《皮袋子歌》、《九字梅花诗》、《水居十咏》都是中峰明本所作的诗。清应宝时《(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十三:“赵孟頫,字子昂。孟頫兄孟僴,尝参宋丞相文天祥幕府军事。宋亡,为黄冠,后入释,皈依中峰和尚于郡城本一禅院。以故,孟頫往来南禅普照及泖上崇福寺最数,其所留手迹,世争贵重之。而宝云碑为尤著。邑未分南汇以前,新场报恩忏院掘地得铁佛,瞿霆发、震发兄弟乞中峰为铭,而孟頫书,方回文,以纪其事。相传为铁佛寺碑院,即永宁教寺也。又尝留止鹤沙镇,凡近镇寺院碑记皆其真迹。”[17](P1745)以上诸多记载可以看出,在松江赵孟頫和中峰明本都留有手迹。

二、赵孟頫与中峰明本的书画情缘

赵孟頫多才艺,著述丰富,以书法成就闻名于世,他能诗善文,懂经济,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在文化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成就与影响大致只有宋代苏轼堪比。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画家,绘画成就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而书法成就卓越,与绘画并称于世,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在楷书上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共称四大家。作为“著有《尚书注》,有《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子雍、奕,并以书画知名。”[1](P1852)鲜于枢跋赵孟頫《过秦论》称:“子昂篆、真、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18](P339)“宋宗室赵子昂学士,以游戏书画名世,胡汲仲谓上下五百年,纵横三万里,举无此笔。且中年留心此道,参中峰国师,为门弟子。”[19](P686)

中峰明本吸引赵孟頫一家亲近的主要是佛法思想,这种深厚的思想,上文已经有所论述。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峰明本国师还是一位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高僧,在诗文书画上造诣颇深。他与赵孟頫之间的书信,加之题跋、石碑等,所留文字真迹不少。中峰明本书法有“柳叶书”之誉称。明代陈继儒在《书画史》中称明本“书类柳叶,虽未入格,亦自是一家”。《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五十九:“释明本书类柳叶,虽未入格,亦自是一家。释明本,号中峰,钱塘人。居天目山。仁宗赐号‘广慧禅师’。憇止处曰‘幻住’、‘山房’。手书遗迹留院中者甚多,赐谥‘普应国师’”,[20](P4704)明顾起元称明本书法的特点是“观其结体清森,运机奇拔。既嵯峩而有骨,复散朗以多姿”。对于明本的书法特点,稍晚于明本的元代著名高僧笑隐大禅师在《题中峰和尚墨迹》中有诗一首,其曰:“瓶泻云兴诸佛机,不堪把玩涕交挥。仍愁玉匣诛龙剑,穿屋终随霹雳飞。”(《笑隐禅师语录》卷之三)。呆庵普庄(1346-1403年)《跋中峰和尚墨迹》:“幻住老人,法性宽波澜阔,肆口而说,信笔而书,莫非揭示生佛已前一段奇特大事。”(《呆庵庄禅师语录》卷八)。两位与中峰明本相识的僧人对明本的书体所作评价皆把书法与佛法联系起来,指出了柳叶书的特点。

一些寺院的石刻上有中峰明本书体(图1),可供我们今天参详。中峰明本在杭州云居寺约一年左右,云居寺保留了明本的书法,如《元云居寺中峰和尚札》,“观此书,足证其巍然龙象具体也。”[21](P410)江苏句容有《重修天王寺碑》,“后有中峰和尚题记并说偈”“行书,三行,行字不等”。明本一生在西天目山最久,其一些著作资料为清嘉庆《西天目祖山志》所收录,《西天目祖山志》凡例曰:“大觉国师之恩遇宠渥,稠叠古今,罕匹所有。敕书墨宝留镇本寺者,理宜增入。”[22]此外,关于明本传世的书法作品记载还有不少。又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本禅师至正四年(1344)手书《乔松疎秀七言诗轴》。明本此类事迹还收录于《松江志》、《石渠宝笈续编》。清代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卷三有《五大僧字卷》,收录了当时五大名僧的书法真迹。《五大僧字卷》中五位高僧中以中峰明本居首,其他四位虚谷希陵、元叟行端、东屿德海及正印也都是当时著名高僧。

明本不少真迹当时由日本留学僧带回,现珍藏在日本,这些日本籍弟子数十人保存了不少明本的袈裟、拂尘、画像、手书等。中峰明本一些门人弟子通书法,可能是受到中峰明本、赵孟頫的影响。特别是中峰明本日本籍弟子把他的文字带回日本保存起来。德国人劳悟达根据中峰明本留在日本的书法作品,撰成《禅师中峰明本的书法》一书面世。清王澍《虚舟题跋》卷八收录有《元僧元浩金书法华经》。明本大弟子如天如维则等也善书,“书法圆湛超妙”。中峰明本被尊为云南禅宗始祖,因其云南籍弟子在云南传法禅宗之故。明本云南籍弟子圆护禅师精通书法,号为“玉腕禅师”。僧人元浩受知于明本,也善于书法,曾学于赵孟頫。

图1 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藏本一禅陀贤首碑上端的中峰明本禅师题赞手迹:“你不是我,我不是你。唤你幻住,白日见鬼。”

赵孟頫和夫人管道昇与中峰明本之间的交往既是佛法思想的交流,也有文字书信往来多涉及书与画。顾起元在《题中峰和尚赵文敏书刻金刚经跋后》中指出,“读《跋赵文敏所书金刚经》,出师手笔,虬龙片甲,凤凰一毛,真稀有之物也。观其结体清森,运机奇拔。既嵯峩而有骨,复散朗以多姿,盖大有得于临池三昧者。文敏一瓣心香,皈依幻住,微独佛法,岂其书法亦有两相印可者邪。”[23](P82)其中对中峰明本的影响和其书法成就的评价亦非泛泛而论,这段评价中还提及赵孟頫与中峰明本的佛门渊源和书法因缘。《跋赵文敏所书金刚经》正是中峰明本为赵孟頫所书《金刚经》而作。

总之,赵孟頫与中峰明本之间佛门渊源深厚,同时也有书法艺术的交流与互动,具有探讨的价值,在文化艺术史上颇能引人瞩目,也是佛门一段佳话。

[1]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2]元·释明本.天目中峰和尚广录·附录[M]//禅宗全书(第48册).

[3]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二)[M].明嘉靖本.

[4]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七十一)[M].明刻本.

[5]清·谢旻.(康熙)江西通志(卷一百五)[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清·陈鼒.(同治)德化县志(卷五十一)[M].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7]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三十四谷园集二)[M].清刻本.

[8]元·赵汸.东山存稿(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M].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9]明·王鏊.(正德)姑苏志(卷二十九)[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元·赵孟頫.松雪斋集(卷三)[M].四部丛刊景元本.

[11]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六书十六)[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元·朱德润.存复斋续集[M].涵芬楼秘籍本.

[13]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三)[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清·王初桐.奁史(卷四十五文墨门三)[M].清嘉庆刻本.

[15]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六画十六)[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清·宋如林.(嘉庆)松江府志(卷六十三)[M].清嘉庆松江府学刻本.

[17]清·应宝时.(同治)上海县志(卷二十三)[M].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18]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十下)[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清·明洞.即非禅师全录(卷十四)[M].嘉兴藏第38册.

[20]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五十九)[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四)[M].清道光四年李橒刻本.

[22]清·际界.西天目祖山志(卷首)[M]//中国佛寺志丛刊(第33册).光绪二年印本.

[23]明·顾起元.雪堂随笔(卷三)[M].明天启七年刻本.

[责任编辑陈义报]

Zhao Mengfu and Monk Zhenfeng Mingben——Focused on Zhao Wen min an d Eleven Letters to Zhongfeng

YE Xian-yun1,2
(1.Department of Histor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2.Library,East China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Monk Zhongfeng Mingben(1263~1323)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onks in the Yuan Dynasty,who was conferred by the Yuan court a title of a"Puying State Teacher".Deeply versed in Buddhism,he was also an accomplished poet and calligrapher,with his style of calligraphy called"willow leaf style".Zhao Mengfu(1254~1322)and his wife Guan Daosheng,son Zhao Yong,and brother Zhao Mengxian were close friends of Master Zhongfeng Mingben.Zhao Wen min an d Eleven Letters to Zhon gfen g consists of eleven letters written by Zhao Mengfu to Zhongfeng,in addition to one letter by Guan Daosheng.The letters are currently collected in the Palace Musuem of Taipei.Letter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extant calligraphically works of Zhao Mengfu,which are also important literature works for studying his life,friend circles and psychology.The eleven letters of Zhao Mengfu feature Buddhism as their contents for the central purpose of exchanging ideas with calligraphically art as an important vehicle.

Zhao Mengfu;Zhongfeng Mingben;Guan Daosheng;Zhao Mengxian;letters;willow leaf style

K247

A

1009-1734(2015)09-0018-06

2015-06-21

叶宪允,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从事文献学、史学、佛学研究。

猜你喜欢

赵孟頫禅师弟子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赵孟頫《汉汲黯传》
弟子规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弟子规
服从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