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宝鸡市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5-08-19刘紫垠徐乃林梁宏卫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变化方法

刘紫垠+徐乃林+梁宏卫

摘 要:2010-2013年,宝鸡乡村人口逐年减少,粮食面积逐年减少,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相对稳定。农林牧渔总产值、增加值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农业产值、增加值的快速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为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提出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源、建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决策系统等措施。

关键词:宝鸡农业;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11-03

2010-2013年,宝鸡农业快速发展。根据在乡村人口、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产量、畜禽奶产量等方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特点,探讨推动全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1 乡村人口变化

2010-2013年,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乡村人口逐年减少(见表1)。部分新型农业生产者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形式,土地使用面积逐渐扩大。全市乡镇数由2010年的127个减少为2013年的96个,行政运行效率间接提高。基层农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逐渐减少,服务面却在逐渐增大,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亟需提升农业工作者队伍素质,尤其是实践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表1 2010-2013年宝鸡乡村人口变化

[年份\&乡村人口

(万人)\&乡村户数

(万户)\&乡镇数

(个)\&行政村数

(个)\&2010年\&276.22\&70.40\&127\&1729\&2011年\&272.90\&70.29\&96\&1729\&2012年\&270.13\&69.88\&96\&1729\&2013年\&270.00\&69.81\&96\&1729\&]

2 农业生产指标变化

2010-2013年,粮食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由于农业科技进步,新优品种增加,栽培方法改进,作物病虫害防治到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表现相对稳定(见图1)。2011-2013年粮食面积比较稳定,但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小面积种植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逐渐减弱,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还很不完善。在小规模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过渡”的阶段,基层农业工作者不仅要向传统小户服好务,更要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服务。从稳定粮食产量和确保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加强政策和技术服务尤为重要。

图1 2010-2013年宝鸡粮食面积和总产变化

夏粮面积比秋粮面积相对稳定,秋粮面积虽然在2011年突然减少,但之后呈现增长趋势。2010-2013年,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呈现出大小年现象。2011-2013年,玉米面积逐年增大,产量也随之提高(见图2)。

图2 2010-2013年宝鸡夏粮等面积和产量变化

2010-2013年,粮食面积呈缓慢减少趋势,水果、蔬菜面积表现出逐年增加趋势(见图3)。耕地从粮食种植逐渐向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方向转变。随着城市发展,规模扩大,地力、地势较好的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向基础设施领域流动。苹果、猕猴桃和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也逐年增加,尤其是蔬菜产量增速逐年加快。千阳、凤翔苹果、眉县猕猴桃、太白山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品牌不断壮大,带动了一方产业,富裕了农民。这固然是件好事,但居安思危,从中长期看,一切产业的发展都要建立在基本粮食安全的基石之上。因此,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势在必行。

图3 2010-2013年宝鸡水果等面积和产量变化

2010-2013年,虽然粮食产量有波动,但农林牧渔总产值、增加值稳步提升(见图4)。农林牧渔总产值、增加值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农业产值、增加值的快速提升。结合图1、2、3可以发现,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快速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显著。2010-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见图5),年增长在1003元至1300元之间。如何既保证基本粮食作物生产安全,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基层农业工作者需要时刻兼顾的问题。

图4 2010-2013年宝鸡农业产值和增加值变化

图5 2010-2013年宝鸡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3 思考与建议

3.1 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全市乡村人口呈减少趋势,现有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但不乏有坚持从事农业生产和返乡二次创业的年轻人。同时,走出大学校门,乐于到农村打拼事业的有志青年也有很多。他们将是今后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因此,一方面,对愿意到农村创业的年轻人群体需要给予生产、生活上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需加强基层权力监督,确保对老人、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能够顺利落实。在职业农民培育方面,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等级认定、资格准入等制度和配套优待办法。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构建复合型农村人才队伍,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之间和谐的互动关系[],推动农业更好发展。

3.2 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源 利用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明确基本农田位置、面积、用途等长期固定信息。建立市、县、镇、村4级耕地红线保护监督机制,严格保护农业土地资源。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探索适合各县、镇、村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比例,既能收获金山银山,又不破坏绿水青山。加强农产品订单生产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过剩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发掘零散光热水资源,适当发展立体农业,探索特色农业新的增长点。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绿色增产等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节省农资投入成本,保护环境资源。探索市场化农业服务企业发展模式,如撂荒土地管理公司,通过有关部门授权和协调,耕种农民不愿意种的土地。科学有效地使用撂荒的土地开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总产量。

3.3 坚持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为了尽快实现农药使用量、化肥施用量零增长目标,亟需结合农民小户生产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适度规模化生产实际,兼顾农业生产成本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等生态学原理,应用高效立体种养、节水农业、化肥高效利用与控制、农业微生物应用、生物防治、生物制剂应用、温室与庭院利用、生物养地、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2-3],建立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或恢复良好生态环境,防治农业污染[4],保障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3.4 建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决策系统 大部分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因此,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利用现有农业气候资源历史变化信息,建立基础农业气候资源变化数据库。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遗漏项,补充必需指标,完善现有农业气象站(试验站)。结合信息技术,运用数学建模等方法,实时预测短、中、长期可能出现的农业灾害,为科学、及时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应全面考量开垦耕地质量、产能及其生态效应,转变一味追求耕地数量的做法,适时制定边际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整治的地域类型区划及其中长期规划[5]。

3.5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我国依靠世界1/10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1/5左右的人口,化肥和农药固然占据很大比重,但归根结底,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先进农业生产方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6]。因此,结合妥善发掘、继承、保护和利用传统农艺等农业文化遗产对农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3.6 加快农艺农机融合技术推广力度 农艺农机融合程度的提升,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农耗(下转75页)(上接12页)时间。如秸秆机械化还田、覆盖技术,能够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7],推广该技术对全市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化调控灌水方式能够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保证节水灌溉,减少大水漫灌和垄沟的输水损失;机械化防治作物病虫害具有快速、高效、防治面积大等特点,能够显著减少农业生产损失。随着计算机技术,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机械上的成功应用,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机械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产品性能的提高[]。因此,根据全市农艺特点,引进、改进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对推动全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勇.依托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问题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9-12.

[2]闵庆文,欧阳志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农村生态环境,1998,14(2):40-44.

[3]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杨修,章力建,李正,等.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的生态学思考[J].生态学报,2005,25(4):904-909.

[5]刘彦随,刘玉,郭丽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905-910.

[6]赵立军,徐旺生,孙业红,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8-692.

[7]陈素英,张喜英,邵立威,等.农业技术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蒸散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5):1039-1047.

[8]徐瑞清,王宝济,杨文丽,等.由《农业机械学报》载文看我国农业机械的现状和研究方向[J].农业科学,2013,3:41-43.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变化方法
从9到3的变化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
鸟的变化系列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