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道漫画题看教师不作为

2015-08-19官炳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参考答案影子漫画

前不久,听了一堂高三图文转换复习课,课中用了2013重庆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漫画题材料:猫、猫影、伞。画面呈显静态的三个漫画元素。要求: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

一堂课听下来、评下来带给我们太多的感触,却原来,老师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上课前的课程准备都去哪儿了?

一.教学流程回放

靓丽女教师的教学流程:(学生)独做——(师生)展示——(教师)给答案。

独做时,教师巡视,提醒道:要确立一个角度,猫、影子、伞,你从哪个角度拟写答案?展示时,教师随手抽一学生答题本念道: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盲目从众。接着点评“很有哲理的嘛”;教师走到教室的另外一端,指定一男生念答案:不管做什么事,不要一味地去模仿人家。接着点评“是模仿吗?”,话音刚落便打住话题,看来教师本无意追问。其后,教师说“其实,答案应该是……”,PPT出示答案:告诫人们眼见不一定是实,要有理性思考,认真辨别。

该题的师生双边活动就这样结束了。听课教师座谈会上,老师们纷纷表示该题有难度,学生很难答到点子上。笔者没有表态,只问了两个问题:1.你们有没有不看参考答案,自己做答案的?回答:没有。2.你们敢不敢不要参考答案,用自己做的答案去上课?回答:不敢。

公开课活动草草结束。不同层面的人士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褒扬,笔者却从高三语文教师群体累死累活的状态中,觉察出了“不作为”的事实。

二.课堂行为诊断

靓丽女教师讲这道题是不作为的。巡视时的“角度”提示会把学生引向何方?只能说明教师没有读懂“画中画”,没有弄清楚漫画的表意。要读懂漫画的表意,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1.漫画主体是谁?(猫。三个构成元素并不是并列的。)2.猫的影子像什么?(立体地观察,就是迎面走过来的一只猫;平面地看,却像是一把伞。)3.漫画中那把伞有何作用?(给读者观察漫画导向:猫眼中的自我形象,就是一把收系直立的伞。)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学生答题就应该有了方向,而不是“猫”“影子”“伞”三个角度都可以随意作答。

展示时,教师显然是不作为的。一是展示的面不够,不能充分地发现问题;二是展示的点评是无效的。“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盲目从众”这个答案用“有哲理”来点评,不异于隔靴搔痒;“辩证眼光”不准确,“盲目从众”不搭调。“不管做什么事,不要一味地去模仿人家”,这样作答显然没读懂画意。如果搞清楚了上面三个问题,则理该规避此类答案。

“其实,答案应该是……”,这简直就是一把夺命锁。否定了其他答案,锁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忽视了学生答案的生长性……让学生的错误成为高效的教学资源,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的。奉“参考答案”为圭臬,这是语文人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悲摧。北京特级教师孙维刚“解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许多老师只选一种方法证明它是正确的即可。但在孙维刚的课上,他‘逼迫学生们想出24种证法。”学生的生长性是惊人的,太多的生长性被为师者扼杀在摇篮中却成了一个不争的现实。

三.探究引向有为

座谈会上老师们的反应,真让笔者觉解出太多教师课堂教学的不作为。这个题真就那么难?“告诫人们眼见不一定是实”真就是唯一答案?在讨论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猫的认知为什么会出错?(确信猫影总是如猫。当然,猫影与猫有时是一致的。)PPT给出的答案从“眼见为实”的对立面作答,固然算最佳答案之一,但也并不乏正确答案。我们不妨试着从正反面来探究答案:(括号内的文字为该答案在漫画中的命意取向)

从正面作答:认识事物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某一时刻影子的表象掩盖了真实的自己);真理往往隐藏在谬误之中(猫如果立体地观察影子,不就是真实的自己了吗?);学会换个角度验证认知的真伪(猫如果挪个位置,那就不会貌如立伞了);正确的认识来自合适的认知平台(影子靠不住,镜子却不会说谎)。

从反面作答:认识事物不要轻易下结论(猫的错误在于,它凭着某一侧面的影子就认定自己貌如立伞);认识事物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立伞的确是猫某一侧面的影子,但它却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表象);不要轻信没有得到验证的结论(猫轻信了自己的眼睛,结果“真理”也成了谬误);错误的评价标准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猫自我认识的错误,在于它选错了评价载体)。

这八个答案显然是“正确答案”,答案又何止这些?只要你有所作为,思维有多远,答案就有多宽!

四.巧用错误资源

我们再来看看学生们的答案,笔者随机抽取了班上22个学生的答案,下面分类予以诊断,目的:让学生的错误,成为高效的教学资源。

谈“模仿”的,诸如“模仿不能成现实,模仿不是成功的途径”。不妨向学生提问:漫画来源于生活,谁见过猫去模仿某事物的?没有。故,谈“模仿”肯定走偏了。伞,不是猫行为(模仿伞)的起点,而是猫思维(认定像伞)的终点。如果猫原本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会有此认知吗?不会。故,可以这样作答:要有自知之明,规避主观臆断。

谈“盲从”的,诸如“不能一味盲从而迷失了自己”。谈“盲从”类,其思维走偏路径,相似于“模仿”类。其实,前例的“现实”“成功”,此例的“迷失”等信息都告诉为师者: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答案边缘徘徊,正处于孔子所说的“愤”“悱”状态。学生渴盼启发,本该教师相机点拨,教师却忙于赶进度,早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谈“比较”的,诸如“不同的事物有相同的性质”。拿“猫影”与“伞”比较,问题出在哪儿?一是没有明白漫画的主体是猫,二是没有搞懂“伞”是猫认知的结论指向。作答这类答案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读解漫画,让学生明白:阅读漫画要有整体意识,须辨清主从关系。

谈“主观能动性”的,诸如“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客观规律相结合”。这类答案是错的。但,学生的认知却在正确的范畴。表达不准的原因何在?除开文字表达能力欠缺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不会阅读“画中画”,导致不会说“画外话”。endprint

谈“现象与本质”的,诸如“看事物我们应该看本质,而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类答案在“正确答案”范畴。而教师的“其实,答案应该是……”一语判词,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否定?惶惑?无所适从?教学必须确立生本观,否则,必致无效教学。

五.追求有为境界

终其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的教学从不将现成的答案硬性地灌输或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暴露出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像苏格拉底那样,直面学生的错误答案,“再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何愁不能矫枉扶正?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有四重境界:(一)照搬答案,照本宣科;(二)照搬答案,圆其说法;(三)自主解读,参照修正;(四)自主解读,师生共生。(注:这里的“答案”,指试题、问题的“参考答案”,也指“教参”“教辅”对文本的定性解读文字。)

语文教师怎样才算有作为呢?答曰:从“照本宣科”“圆其说法”的低效不作为的状态中彻底走出来,置身于“自主”“修正”“共生”的境界。语文教师“作为”的效度取决于教师自主探究文本的深度以及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程度。“照本宣科”“圆其说法”,教师没有自主探究,学生也不会留下有效的思维印记,因而是不作为的。语文教师必须将“亲在”精神发挥到极致,将“亲在”追求践行于每一个教学时刻,当你从文本对象的“深水区”归来,再作为于教学,则不但能够信心满满,而且还必将左右逢源。

值得强调的是,在第四重境界还应该有一个“对照答案(参考答案),对比反思”的环节,如此,才会生成正能量,从而催生学生学习的生长性。细察当下,如果让第一线语文教师去“对号入境”,恐怕汗颜的多。

不做题不上讲台,不自主解读不开口,这理应成为所有语文人的共识。“老师亲自动手演练每一题,不要去看参考答案,因为那是别人的构思。当然,老师不要隐瞒自己误走‘麦城,反而要讲清楚自己当时的心绪和想法,让学生认为自己不笨,老师也有‘笨的时候,也会出现‘解题愚蠢。这样,学生就能在笨拙中学会反思,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空间。”

所谓“高明的教师累自己”,或许就在于此吧。其实,笔者冥思,这种“累”,本不是高明,而是本分;正是因了本分之殇,良善的教育人才以温暖的“高明”冠名,呼唤语文人进入笔者所愚念的三、四重教学境界,从而笃守语文教师赖以骄傲的本分,此乃拙文成篇的初衷。

官炳才,语文特级教师,现居重庆开县。endprint

猜你喜欢

参考答案影子漫画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What a Nice Friend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和影子玩耍
漫画与幽默
不可思议的影子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