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世道之语

2015-08-18李红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孔夫子孔子

李红蓉

一九八八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就曾预言:“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人类要想生存,必须向2500年前的中国孔子寻找生存之道!”

追溯历史长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儒家学派正是当时引领社会进步的先锋。《论语》——集孔子思想之大成的典籍,是儒家学派的精髓。它举世闻名,经久不衰,足见其真理性所在。

在《论语》中,古圣先贤为我们指明了人生该有的态度、品行、理想等等。针对不同的生命阶段,先贤也提出了不同的修身要点与人生状态。这便是有名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随后便有宋朝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中华文化之推进中,《论语》已成为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明灯塔。有了光明,便驱逐黑暗;有了儒家经典的光芒,整个历史长河、昼夜轮回的日子便再也不怕冰冻。智慧的先人,将其中的大道、奥秘隐入字里行间,让后人去领悟,去实践。

令人叹惜的是,在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下,物欲横流、功利盛行、众人乱议、伦理道德浅薄,文明的火焰摇曳不定。我们这一代从祖辈手中接过文明之火炬,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便有责任让那星星之火壮大成燎原之势,也正如古人“宣德化柔远人”的理想一般,誓以中华文明之光照抚世界大地。

人修身方可心安。修身随着目标的进步而更上高楼。修,并非一日之功,就像水滴石穿,由前一个目标的铺垫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孔夫子十五岁志于学问,到了七十岁便从心所欲,言行中符合礼仪规范。反观现在,在迷茫中挣扎的世界,又有几人能因不断地学习与感悟而重排人生这部大算盘。

修身在《论语》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夫子教育古今的青少年,十五便要立下远大的目标,以德为本,以礼润身,勤于钻研学问,成为有为的君子。

“三十而立。”孔子教育青年人,“立”要建起于心,通达事理,具有是非慎思明辨的能力;言行上要有秉持诚信处事,不轻易许诺;行事上要不偏不倚,清廉正直,止于清静的定力。

“四十而不惑。”这个时期的中年人,对于世界的一切学问都认为不可违背人情事理。不生疑、不执著、更不颠倒是非,是不愧于国家社会培养的成功人。

“五十而知天命。”已过中年的人们便知道天地间的一切事理,人力可为之事随自然规律而变化,需守规而行。这宇宙的大智慧,行事上的哲学思想,使饱经风霜的人不再违抗天理、怨天尤人,而是尽己所能为国家社会办事。

“六十而耳顺。”洞察觉照的老者们,他们都会明白“顺”是一切世相情理,所有的事情,必然都会有最好的安排,所有的事情都已顺理成章,自然不会觉得不妥,都能融会贯通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老学者们,有尽善尽美的心境,心中自有对事理的理解尺度,可随心照办,不会有越过道法之外的意思。

岁月如斯,领会到孔夫子“心德”的人自会反观自省,生命中似乎透露出所觉所悟来,这便是修身之始。修身后方可齐家,自身的德行如能感化家人,一家和乐融融、圆圆美美,何乐为不为?

社会中的中心在家,家和万事兴。一家之中如不敬爱父母,父母生前不依孝供养,死后不恭敬祭祀,这都是为人子女的耻辱。鲁大夫孟懿子问孔子如何尽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夫子所说的“礼”是从心,从行动上去关爱、恭敬父母,不管父母身在何方,也要时时铭记父母的恩情。工作的人发了工资,给父母买了各种营养品,以尽其孝,父母心中自然安慰,但对待父母的言语举止不诚敬,不以礼相待,也没有将心比心地关爱父母的内心,那些丰厚的礼物又怎能抚慰父母受伤的心呢?这正跟孔子所阐述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为人子女的孝,岂不跟畜养牛马的方式一样?孝,不止是单纯的物质供养,更是孝子之心与父母之心的融合,愿我们细细体会。儿女孝顺,父母慈爱,才可有一家和乐的景象,这样一来,做到“齐家”未必是件难事。

家庭的圆满不能困住一个人远大的心志,他终究要走向社会,学会如何做官,为民服务,学会如何谦让,礼敬上司、关爱下属,学会做一个为国为民的责任人!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男男女女都将被染上鲜艳的色彩,很少能看到一身白纱、两袖清风的高洁之士。春秋大夫公孙侨为人秉持君子之道,被孔夫子赞为:“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大夫公孙侨为人自身行为庄重,洁身自爱;对上面的君长恭敬谨慎;对人民恩惠宽容;合情合理征调民力制定税收。为官之人,若能有他这份清廉正直,对国家也无愧了。这种君子之风正是人们所追求的本质啊!

每个人无论自己在公司的职位是高是低,他都处于中位,面对上级他是下属,面对下属他是上级,而如何上下皆喜,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了。殷商时期,伯夷和叔齐他们的道德修养被孔子称为“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如果有人对不起他们或对他们恶言恶行,他们也从不记在心上,由于他们宽广的胸怀,记怨他们的人也就很少了。谦让、礼让、不记怨是为人大智慧的处事原则,更是高尚德行的体现。为人处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如果万事都作退一步想,凡事留有余地、不傲慢、不居功,才会上不责、下不怨、四方和顺,这才是福的道理。

现在虽是提倡个性、民主的时代,但人与人之间的谦让礼敬,更应有自制自处之道。心存谦虚,谨慎做事,大公无私,自然圆满无碍。做官清廉正直有为;做上司的不随意责骂下属,给他们成长空间与关爱;做下属的尽心尽力为公司企业服务,配合领导;同事之间礼敬相待,团结一心,社会必然更加祥和。一个国家能做成这样,“治国”之愿已成,国之振兴,指日可待。

至于“平天下”,就要传播我国先进的儒学大道,点燃世界文化火花。

文化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命脉,也是思想归一的中心,一旦失去了它,就难辨识民族特色,国家的思想。

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从保守中遇到外界的干扰与革新。新涌入的思想学派使意志薄的知识分子开始对自己的文化生起了否定之心。二十世纪以来,前有“五四”后有“文革”的历史,再加上近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西方思想的引进,中国人民对自己老祖宗传下的文化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愈来愈生疏及漠视,这无形中是摧毁了文化的根。智慧的中华之国民啊,洗净眼前迷茫的时候到了。漠视祖先的文化,会斩断我们生命源头的根,我们这代青少年,要用心聆听千年的呼唤,接过那星星之火,使它重新振奋辉煌。

希望人人都能仰慕圣人之道,学习圣人的高尚品德与通达济世的为人之方,积极效法、力行实践孔孟之道。如此,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国家才更有光明坦荡的前途,世界才有和谐圆满的未来。

执你我之手,共创中华盛世!

(指导教师:解妍)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夫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夫子的《防疫三字经》
圈里事儿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将愚人教成君子的孔夫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