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斯科,守着自己的灵魂

2015-08-18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公墓斯大林

进入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天一下子阴沉下来。刚刚还是晴空日丽,突然间阴风怒号,天地间灰暗起来。冷雨似箭,生生地砸在脸上,心情立马变得肃穆起来。我们一行都没备伞,冒着雨在这方圆近百亩的墓地穿行。留学生导游小毕边走边给我们讲解。

新圣女修道院建于十六世纪,修道院内辟有一块墓地,用来安葬上层贵族。1923年起,这里成了名人公墓。目前,安葬在这儿的人有两万六千多个,大部分是俄罗斯各个时期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甚至一些平民百姓。这个墓地不属于政府,而是民间管理。由于资金来源缺乏,墓地扩建难以为继,一些富豪们主动要捐款,但条件是死后能将自己的尸骨安放于此。但是,民间管理机构没有同意,国民也决不允许让金钱玷污这片圣洁的墓地。进入这个公墓的门槛很高,必须全民表决。老百姓不同意,你有再多钱也休想进公墓。俗话说,金钱能使鬼推磨,在这里金钱却失去了魔力。即使你是全球第一首富,也买不到百姓认同的尊严和荣誉。

这个墓地与其他墓地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坟茔都有独特的雕塑,它是死者的灵魂与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与其说这里是墓地,不如说它是一座雕塑艺术的博物馆。每个墓穴里埋葬着一个不朽的灵魂,每一个灵魂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动人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部读不完的书。平民也好,显贵也罢,到了这儿,都会低下他们的头颅,静静地沉思,在沉思中解读生命,获得对人生、对世界的真切感悟。

永不谢幕的《天鹅湖》

第一个被我们瞻仰的是著名的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她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天鹅湖》中的主人公“白天鹅”。这是一尊汉白玉雕像,天才的雕塑家从一块高约三米的巨石中雕出了乌兰诺娃跳《天鹅湖》的一个造型。她身着纯白的芭蕾舞衣,双脚尖踮地,两手向上伸展,整个身体在高速旋转,轻盈灵巧,使舞蹈技艺、戏剧表演、造型姿态三者水乳交融,给人以极优美的艺术享受。这位曾被授予“苏联人民演员”的舞蹈家,生前两次出访中国,与中国艺术大师梅兰芳结下深厚友谊。

“她并不寂寞,每天都有人来看她,每天都有人给她献花。她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永远是‘非凡的女神”,导游小毕如是说。俄罗斯人爱花是出了名的。平日里探亲访友,最好的礼物就是带上一束鲜花。送花与中国民俗不同,只能送单数,忌讳双数,只有死了人才送双数。乌兰诺娃的墓前有一只花篮,盛满刚刚采撷的野花,还有三只高脚花瓶,里面是紫荆花、菊花和百合。花儿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仿佛乌兰诺娃在同来客倾心交谈。对于热爱她的人来说,她是艺术的灵魂,是一首诗,是一曲动听的音乐,是永不谢幕的《天鹅湖》。

在乌兰诺娃的左侧,埋葬着俄国大马戏创始人尼库林。这位以丑角著名的马戏演员,也深受俄罗斯人的喜爱。他寿终,那只伴随他走南闯北的斗牛犬也在同一天死去。尼库林雕像用青铜浇铸,他头戴一顶灰色礼帽,嘴上蓄着胡须,悠闲地坐着,打量着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他手里捧着的是前来吊唁的人们插进指缝一朵粉红的玫瑰。在他脚下,那只头上长着一撮绒毛的斗牛犬,安静地躺着,它的勇猛、忠义和聪慧与主人一样,永远被人们所称道。

斯大林的妻子

莫斯科的春雨滴滴答答地下着,淋湿了我们的头发和衣裳。

在凭吊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那杰日达·阿里卢耶娃时,来了一位笑容可掬的老人。他头戴鸭舌帽,鼻梁上挂着墨镜,穿着羽绒服,非常热心地要给我当向导和解说。这个有点诙谐的老头,不仅知道正史,也会调侃一些野史。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情妇是谁,他都知道。阿里卢耶娃是一位非常漂亮的格鲁吉亚女子,她十九岁嫁给了斯大林。阿里卢耶娃两岁时溺水被斯大林救起,想不到以后他们会成为夫妻。婚后的阿里卢耶娃因与丈夫政见不合,加上斯大林成天忙于工作,对妻子很少体贴,家里冷战不断。在庆祝苏联十月革命十五周年那个晚上,阿里卢耶娃因在公众场合不堪丈夫的凌辱,愤然离场,随后留下一封给斯大林的遗书饮弹自尽,时年不到三十二岁。斯大林惊愕不已,在参加葬礼的途中悄悄离开。至此,这位深感不安的男人再也没有前来凭吊过自己的妻子。

阿里卢耶娃为何自杀,竟然一直是个谜。戴着鸭舌帽的老人补充说,斯大林不是没来凭吊过,他一人偷偷地来过,被高墙上的哨兵发现,差点被误认为是坏人击毙。老人说得一本正经,不由你不信。阿里卢耶娃的雕像是著名雕塑家美尔库洛夫用一块长方形的汉白玉雕琢的,人们只看到她端庄的脸和一只秀美手。由于凭吊的人喜爱这位英年早逝的绝代女人,常常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抚摸她俊俏的脸。公墓管理处为了保护阿里卢耶娃不受污损,就在雕塑外罩了有机玻璃。许多人说,历史总是会让事实的东西昭然若揭,可能也是对一般事物而言,有些隐秘的东西永远是个秘密,它的密码掌握在上帝手里,人们无法打开,除了猜想还是猜想。

世界级的作家

戴鸭舌帽的老人可能是个老布尔什维克。我几次通过导游问其真实身份,他都笑不作答。后来,只告诉我他叫涅维奇。

涅维奇与许多俄罗斯人一样崇拜英雄。他总是快步走在头里,把我们领到他喜欢的墓碑前。

“奥斯特洛夫斯基,伟大的作家,知道吗?”涅维奇盯着我问。我连忙回答:“知道,太知道了,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老人听我一说,哈哈地大笑。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雕像用灰色花岗石雕琢而成。这位有着炼狱般经历的传奇人物,躺在病榻上,右手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左手放在厚厚的书稿上,两眼目视前方。他身体的下方是伴随他大半生的苏联红军军帽和马刀。看到他,我就想起了保尔,想起了保尔的初恋冬妮娅,想起了指引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朱赫来……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在我上初中时就进入我的精神世界。

那时,还在“文革”后期,我从村上一位堂叔那儿得到一本没有封面的繁体字小说。读着读着,我就被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吸引住了,以至于上课被老师点名批评“开小差”,放学后被母亲呵斥“没出息的书呆子”。若干年后,当我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逛书市时,我才知道我读过那书是苏联的名著,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道了保尔。站在墓前沉思,我会听到保尔那耳熟能详的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新圣女公墓安息着许多世界级的作家,契诃夫就是我喜欢的一位。虽然我没有像模像样地读过他的作品,但从一些皮毛中知道他《变色龙》的诙谐和幽默,他对人生的豁达和宽容。他的墓碑上只有他的名字,别说雕塑就连照片都没有,但有四个很刺眼的洞,据说是作家的四个缺点。这样雕琢缘于作家生前的交代。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他的至理名言至今都会让你觉得很搞笑,而笑的背后又隐含着深深的哲思。“如果有颗钉子扎进你的肉里,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它没有扎进你的眼里;如果有人用棒子打你,你应该高兴得跳起来,因为他没有用带刺的棒子打你;如果你的女人背叛了你,你也不要伤心,因为他没有背叛你的祖国……”听着契诃夫的话,我会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阿Q被人打了,他会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契诃夫的精神安慰是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阿Q是要人们逆来顺受,而契诃夫是要人们知足常乐,宽容地对待遇到的不平事。

俄罗斯人心目中的英雄

在“空战艺术之父”波克雷什金的雕像前,我们停下了脚步,聆听老人充满敬意的讲解。在长达四年的卫国战争中,他参加大小空战一百五十多次,击落德军飞机六十多架,成为德军闻风丧胆的空中格斗英雄。只要波克雷什金的战机一起飞,德军就会通过无线电发出警告:各位注意,现在波克雷什金在空中!这位在空中打红了眼的雄鹰,有一次竟把苏联自己的飞机误击了下来,受到了处分。在俄罗斯人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空中英雄,是唯一与朱可夫元帅并肩享誉的战神。

公墓里埋葬的最年轻的女英雄是卓娅,她牺牲时只有十七岁。墓的主人公像用青铜铸成,她昂首天外,双腿微屈,衣衫破损,上体裸露。这是卓娅被德国法西斯绞死的真实写照。一个让人热血喷涌的故事,曾经让多少苏联人和中国人感奋不已。卓娅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她坚贞不屈,最后高呼口号英勇就义。在牺牲前,惨无人道的德军强奸了她,并割下了她的一只乳房,尔后示众。敌人令人发指的暴行激怒了苏联军民。在全线反攻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向西方面军下达命令,遇到德军第一九七步兵师第三三二团官兵时,无论他们投降与否,一律就地枪决,格杀勿论!法西斯用铁拳摧残了一个年轻、鲜活而美丽的生命,然而他们却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卓娅英勇就义后,她的同胞弟弟舒拉,也参加了对德国法西斯的战斗。遗憾的是这位坦克兵在接近卫国战争胜利的时刻也壮烈牺牲。两位英雄的母亲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写下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现在,舒拉和母亲与卓娅葬在一起,一家人在九泉之下团圆。

历史的脚步沉重地跨过了七十多年的风云岁月。在这期间,世态巨变,卓娅和舒拉为之奋斗的苏联一夜之间崩溃。然而,作为苏联的英雄,俄罗斯人甚至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依然用鲜花来向他们表达敬意。或许,他们曾经的信仰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也或许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改变了颜色,但他们对人类正义所表现出来英勇、坚贞、智慧和视死如归的凛然,始终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受人们的景仰。他们高擎着人类光明的火炬,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在卓娅墓前,我想到了刘胡兰,想到了江姐、赵一曼和成千上万为新中国牺牲的英雄。

我问涅维奇老人:你可知道中国的刘胡兰?老人摇了摇头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崇拜的英雄,这种崇拜是不分国界的。记得一位伟大先哲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英雄而不知道去崇拜的民族更可悲。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斗争中,我们民族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物欲横流的世事纷扰中,把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那些值得尊崇的英雄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了“傻瓜”的代名词而遭到嘲弄和别有用心的贬损丑化。殊不知,这些被嘲弄的英雄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抽取了脊梁,我们这个民族在世界上还能挺得起腰杆吗?

历史自有评说

在新圣女公墓,也埋葬着一些有争议的人物。比如“修正主义”的头目赫鲁晓夫。他的雕像用大理石雕琢而成,一半为白,一半为黑,构成了黑白分明的图案,寓意赫鲁晓夫一生功过对半。赫鲁晓夫的头嵌在两组几何状的石槽里,一颗黑色的脑袋光亮光亮。这尊艺术雕塑是赫鲁晓夫去世后家人特请一流的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创作的。而就是这个涅伊兹维斯内,赫鲁晓夫生前多次指名道姓批判过他,把他批得一钱不值,说他吃的喝的都是人民的血汗,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却像臭狗屎。涅伊兹维斯内没有记他的仇,闭门三个月,不让任何人打搅,创作出了个性鲜明的作品。功是功,过是过,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赫鲁晓夫死后没有安葬在红场,这里有两说,一说是赫鲁晓夫与斯大林格格不入,不愿与他安葬在一起。另一说是斯大林的学生勃列日涅夫不让赫鲁晓夫进红墓,因为赫鲁晓夫背叛了他尊敬的导师斯大林。

公墓里还埋葬着一个唯一的中国人,他叫王明。凡是上了一点年纪的中国人恐怕对他都不陌生。在中共党史里,他是“左”倾机会主义的代名词。抗战初期,这位苏联的宠儿带着共产国际的“新政策”回国,提出了一系列“左”倾错误主张,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解放后,这位共产国际的代表以看病为由,去了苏联再也没有回国。虽然离去,宽容的中共在八大还是将他继续选为中央委员,并每月给他寄钱寄物。这个出身大地主家庭、当年曾经变卖家产投身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共早期活动家,在苏联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他写的《中共五十年》,通篇对他的错误进行了辩解。这本作为“内部发行仅供研究”、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书,在我的书柜里躺了好多年。这次从俄罗斯出访归来后,我把它从头到尾浏览了一下,感觉到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和不满。由此推想,王明的晚年在异国他乡过得并不愉快。我感到奇怪的是,他的妻子孟庆树和女儿王芳妮合葬在王明对面,据说妻子不愿与他同葬。王明有一个儿子在莫斯科,现已进入花甲之年,终身未娶,每年春上,他带上一束鲜花来公墓悼念他的父亲、母亲和姐姐。王明能够在新圣女公墓占有一席之地,大概与中苏两国交恶的背景有关。

最后一位被凭吊者是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这位以激进果敢著称的领导人,在1991年苏联政坛波涛汹涌、风云变幻之际,冒险爬上一辆处置紧急状态的部队坦克,大声宣读他致俄罗斯公民的呼吁书。他这登高一呼,竟然中止了苏联的进程,造成全苏联解体,也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他也成了俄罗斯第一任民选总统。人们常说,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然而关键时刻往往又由叱咤风云的领导人决定。叶利钦的墓用白蓝橙三种颜色的石料雕琢而成,中间有许多褶皱,像波浪一样起伏,又像俄罗斯的三色国旗迎风飘舞,展现了这位政治家命运多舛、坎坷多难的一生。在他的右边是一块空地,涅维奇老人告诉我,这是留给叶利钦钦定的接班人普京的。

那天晚上,我与一位旅居俄罗斯多年的成功人士吃俄餐时闲谈,说到新圣女公墓,他把手机里存放的公墓中喜爱的名人图片一张一张翻给我看。那里面有我看到的散文艺术之父果戈里、创作《列宁格勒交响曲》的肖斯塔科维奇、《青年近卫军》的作者法捷耶夫,还有设计米格飞机的米高扬、“穿甲弹之父”的拉夫里洛维奇、让德军切齿痛恨的著名播音员鲍里索维奇。他告诉我:“每年清明节,远离故土的他都要带上全家去公墓祭拜那些值得他尊敬的人。我们这个民族历史悠久,不是没有可敬的英雄,而是对英雄缺少应有的敬畏和敬仰,存在着一种集体的丧失和集体堕落。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同胞能像俄罗斯人学习,抛弃政治和信仰分野,对我们这个民族作出贡献和牺牲的英模人物崇拜起来,以凝聚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

我相信,他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声。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公墓斯大林
神秘的恐龙公墓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大宋摄夏州观察支使何公墓志研究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