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情知识:襄汉漕渠是我国古代南水北调工程的最早尝试

2015-08-15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5年13期
关键词:方城赵光义垭口

“襄”是古襄州(今襄阳)的简称,“汉”指汉水,《宋史》中对襄汉漕渠的开凿有明确记载。北宋赵匡胤定都汴京(今开封)后,为“广军储,实京邑”,解决军队吃粮问题,首先疏浚了汴河、蔡河等河流,把漕运视为经济命脉。当时的汴河,是连接黄河、淮河和长江的主要内河航道,但只能解决长江下游的粮食和物资运输,而长江中上游和汉江、湘江一带的粮食物资,必须绕道江淮由运河转运京都,十分不便。10余年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两浙既献地,岁运米四万石”,漕运更加重要。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上书,提出自南阳下向口(今南阳夏饷铺一带)筑坝置堰,拦截白河引水北上,越过方城垭口,经石塘、沙河、蔡河、睢水,抵达京师汴京,与南方的湘潭漕渠连贯起来,解决南方粮物北运京师之急需。赵光义采纳程能建议,下诏征发民工及官兵10万人,施工月余,浚渠百余里,经博望、罗渠、少柘山(今二龙山),抵达方城县城东西八里沟一带。然而在方城垭口,由于地势渐高而水不能至。适逢白河上游连降暴雨,石堰冲毁,漕渠开挖就此停止。公元988年,赵光义决定再次开凿襄汉漕渠,引白河水北上,但终因地势悬绝而最终搁浅。从此以后,这段由白河至八里沟的百余里襄汉漕渠便沉寂在历史的风尘中。襄汉漕渠可谓我国古代南水北调工程的最早尝试,也为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借鉴。经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相关专家多次来这里考察,最终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段的走向与宋代襄汉漕渠的走向基本一致,两者相距约100米。

猜你喜欢

方城赵光义垭口
秋风
从楚方城到万里长城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等一棵树落叶子
聚力碧水攻坚 护航美丽方城
双龙巷人物之二赵光义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ROARINGWILD壹方城店
人大专题询问之“方城样本”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