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个性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枝头的繁花

2015-08-15林继恩

新课程(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于勒文本文章

林继恩

(广东省饶平县新塘中学)

阅读过程实际上是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悟与文本互动,进而重新建构一篇文章的过程。阅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实际是一种有强烈个性特征的学习过程。文科类课程不同于理科,很多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文科的精彩,语文是透过书本看世界的精华,而阅读则是学生本人参与这一世界的窗口。

文学批评理论里有一种理论叫“作者死了”,意思是说一篇文章,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作者本身想表达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阅读文本存在某些“空白”和所谓的“意境深远”,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有着很大的自己想象的空间。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面、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个人兴趣等等不同,会对同一篇文章有着不同的理解,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我们固然重视文本的写作背景与作者介绍,但更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见解,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尤其是阅读理应成为一项轻松的学习项目,学生理应成为阅读枝头的繁花。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精彩点,也就是所谓的看点,对于学生必须面对的考试来说,主观题虽然是自由发挥,但也有固定的得分点,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文本的切入点,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具体培养学生个性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发扬教师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个性感悟

对于拿着教案上课的教师来说,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突发奇想而提出的问题往往会让教师自己也措手不及,这时切不可心急敷衍学生,要以讨论的态度来探讨问题,阅读面前人人平等。

比如,笔者在《木兰诗》这一文本的教学中曾经遇到一个学生提问题,他说:“老师,我对这篇文章有个疑问,古代女子不是生来就被裹小脚了么,花木兰应该走路都很困难,怎么还能去行军打仗,还没被发现?”对于这种问题,教案里没有,参考资料中也没写到,笔者自己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切记不能在跟学生大谈特谈“花木兰性格特点、巾帼英雄”等内容,要实际解答学生的疑问,当堂解答不了的,可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明天回答你。然后课后查找资料笔者得知,裹小脚作为封建社会的陋习,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木兰诗》是北朝时期的作品,那时候北方统治者为“胡人”即少数民族,在他们的统治下女子不裹小脚。告诉这位学生之后,不但解答他的疑问,笔者自己的知识也得到补充。

二、紧抓文本内容,重视读后感受

阅读首先是读一则故事,有的故事平淡,有的故事喜悦,有的则绚丽多彩……如莫怀戚名作《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寓意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种用580 字凝成的生命的感慨。在教案中,我要求学生先散读一遍,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之后要求学生迅速地跳读四遍,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之后让学生思考这580 字散文背后的故事,比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在这之后,学生对《散步》这则故事又有什么新的感想?有的学生感受到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有的感受到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三、紧抓文本文字,从细节感受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式传达自己的意思,用笔画书写自己的美丽。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使汉字不但有了本身的字义,更有历史典故蕴含之中,加上汉语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使得我们尤其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组,这在诗词阅读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文人墨客本身还喜欢用字的隐喻意义。如,在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便要对诗词做逐字逐句的解读,否则不理解很多看似平常却有着更深的典故或寓意的语句,便成为考试中失分的知识点。“北国风光”中“北国”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南北分裂中的北方,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大河上下”中“河”特指黄河,古诗词中的“江”则特指长江,等等。细节的阅读彰显诗词意境的魅力。

四、个性阅读,补充文本的“空白”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文章的“空白”是激活读者想象能力,激活读者思维,建立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从而使读者对文章有一定的个性理解。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本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课后有一个习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本文,要求情节反转生动,同时要有讽刺精神。有一位同学的续写至今令我印象尤为深刻,其大意是:在菲利普夫妇见到卖牡蛎的于勒,知道了大家的福星不复存在,当做不认识于勒想不动声色返回的过程中突然被于勒叫住,菲利普夫妇急忙露出恐惧的表情并且想要撇清关系的时候,于勒叔叔大声说道“我知道你们会来看我的,而不是想要我的钱”。原来于勒叔叔是真的发了财,他装作卖牡蛎的只是想考验菲利普夫妇,菲利普夫妇马上收回要说的话并换上笑脸,从此一大家人过上好生活。

这是一名十五岁学生写的《我的叔叔于勒·续》的大概内容,其情节和莫泊桑的原作同样具有情节的反转,以及对人心的讽刺,不同的是这续作里包含了小作者喜剧、结局圆满的风格。这种对“空白”的填补体现了小作者对《我的叔叔于勒》的不同见解,同时也是个性阅读的魅力所在。

叶发春.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的建构策略[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03).

猜你喜欢

于勒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