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逍遥”之我见

2015-08-15王沁超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36期
关键词:无尘弘一法师眼眸

王沁超

何谓逍遥?

逍遥,是顺应自然的生与死,是看透社会的时与命,是超越自我的情与欲,最后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天地境界。

正如席慕容所说:“每一条道路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件事都有它不得不发生的理由。该来的总是会来,“春来草自青”,人生亦如此。

那么,我们何不怀着一种逍遥的心态,“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北冥有鲲,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日行九万里,何其宏伟也。蜩与学鸠不知,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何其渺小也。则鹏与蜩、学鸠孰为逍遥者?

扶摇者,蜩与学鸠飞行之所恃也。而鹏程万里,亦因“风斯在下矣”。两者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由此看来,鹏与蜩、学鸠皆不是逍遥者。

逍遥者,应拥有一双淡泊明晰的眼眸,朝朝坐看云起时。“浮生皆苦海,如露亦如梦,当作如是观。”世俗与名利交织,引人烦恼。而弘一法师,点一盏青灯,煮一杯淡茶,隐入佛门,从此无所牵挂。纵世事变迁,仍可端坐菩提树下,笑疆土不懂分与合,品花叶蕴含乾与坤。弘一法师是逍遥者,他明白红尘中太多纷纷扰扰,而人生应在淡泊洒脱间。人生如梦,前世已去,来世未卜,不如做一个逍遥者,看淡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追求人生的意义。

逍遥者,还应拥有一颗洞知天命的内心,时时深谙“道法自然”。史铁生,囿于轮椅上,却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高度。人生无常,他在《病隙碎笔》中说道:“既然来了,就得开始了。”于是,在动乱的年代,他从容地讲着清平湾的故事。多少个令人迷茫的日子,这位轮椅上的青年都不曾抱怨,只因他已顿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你只用将它当成一个必然会到来的节日。”史铁生是逍遥者,他明白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摆脱自然规律,那么只要简单地享受人生就足够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如做一个逍遥者,少去哀叹自己生之须臾,而去羡宇宙之无穷,多去享受造物主带来的无尽藏海,以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们都曾奋力追逐,以达到“成功人生”,却忽视了“逍遥人生”其实更为可贵。因为成功带给我们的多是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而逍遥带给我们的却是灵魂与境界的彻底升华。

做一个逍遥者吧。去体味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耔”的闲适,去感受顾城“带着梦想与气球,来到心中的天国”的梦幻,去领悟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明朗。

心无尘杂,静观清雨,即是逍遥。

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导师:陈春媚

点评:逍遥者,自足者也。作者借由《逍遥游》中的鹏与蜩、学鸠的故事感悟到“逍遥者,应拥有一双淡泊明晰的眼眸,朝朝坐看云起时”。这须得放下功名利禄之心,在洒脱淡然间明白人生之理。在此基础上,“还应拥有一颗洞知天命的内心,时时深谙“道法自然”,对逍遥的理解更加鞭辟入里。随后,将“成功人生”与“逍遥人生”做一对比,更加鲜明地指出逍遥之可贵与难得,人们应该追求“灵魂与境界的彻底升华”。小作者能从课文中的“逍遥”衍生出自己的理解实属不易,对这一命题做了精彩注脚,结尾处“心无尘杂,静观清雨”,将“逍遥”二字化为一幅画,营造出一派清幽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黄 宇)

猜你喜欢

无尘弘一法师眼眸
眼眸
尘世的烟岚
对视
写信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因为那是属于你的东西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
无尘干磨工艺详解
绿色汽修,无尘干磨
乌龟快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