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诗眼”鉴赏浅探

2015-08-15

语文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诗眼传神全诗

张 舒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词亦有眼。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抓住这个字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把握住全诗的行文脉络。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进行品鉴,看其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关于诗眼,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论述最为精当:“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合变化,一动万随耶?”这一说法一是明确了诗眼的含义,“眼乃神光所聚”,“一动而万随”,认为眼系全篇的核心,神采之透镜。二是将诗眼分出了类型,“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下面就从“句中之眼字”“篇中之眼句”“篇中之眼字”这三个方面来浅探诗眼。

一、句中之眼字

元代杨载说:“虽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处。”(《诗法·家数》)这说明眼字出现的情况较为复杂。清代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晬语》卷下)这说明眼字既可是新警奇巧之字,亦可以是平凡质朴之字。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就应首先找到这个眼,然后从其平常陈朴之中,味出奇险新异之意。一般说来,这个眼是动词、形容词或虚词。

1.动词作诗眼

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眺,翘望故乡。“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故”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望又毕竟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诗人尽情望去,唯恐望得不够,而要身化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2.形容词作诗眼

如王维《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明”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故而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副词作诗眼

如王安石《江宁夹口》:“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方惟深《舟下建溪》:“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第一首诗中的“应”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第二首诗中的“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二、篇中之眼句

篇中之眼句就是全篇最传神之诗句。

1.眼句在篇首

如唐代杜审言《和晋陵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联提挈全诗,蕴蓄感情成为眼句,诗的中间两联具体描绘物候新,对此大好春光,按说作者应该是喜,而诗人却“偏惊”,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虽时迁岁更,而返归无日,面对此满眼“物候新”,不由想到家园古柳换新叶,故庭黄鹂调旧声,惊醒之后,才会“思归欲沾巾”。可见首联为全诗主轴,情依轴生,意随轴转。

2.眼句在篇中

篇中之眼起枢纽作用,借此揽情融景,承上启下。如白居易《琵琶行》,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结上导下,成了谋篇的关键,传神的灵目,作者藉此将琵琶女的天涯飘零,引渡到诗人的迁谪沉沦,艺人的潦倒和诗人的失意浑然一体。作者的种种痛苦之情都由这句汇集且迸发了出来。

3.眼句在篇末

这就是所谓“画龙点睛”,常为诗人所采用。“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卷一)“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些都是说结句要成为传神达意的龙睛。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诗的主体部分也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诗人在长安不被重用,受到排挤,是因为他身上的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诗歌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得到了明白的体现。因此,最后两句是传达全诗主旨的关键句,也是全诗的“诗眼”。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是如此。总之,一篇之眼,不仅与全诗密切相关,而且本身也应意丰形适,言美情沛,这才是明眸皓目,我们欣赏时,既要透过诗眼明立意,也可从其秋水流盼的美目上,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篇中之眼字

篇之眼一般表现为句,有时系隐藏之眼,则不在句而在字。此眼不同于句中眼,它不是关系到一句的优劣工拙,而是将全篇之丝纳于此扣。

1.篇中眼字形诸标题

如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夜雪楼船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首联述青年时期抱负,反写见意,吐气愤之意;颔联写壮年经历,暗写寓意,露忧愤之意;颈联叙暮年景况,明写达意,袒悲愤之心;尾联表明意愿,总写赅意,发激愤之词。全诗字字含愤,句句联愤,因此标题上“愤”字即为诗眼。

2.篇中眼字镶嵌诗内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闻胜后的“喜”,“喜”字即为全诗之眼。由闻喜迅而流喜泪,由流喜泪而呈喜态,由呈喜态而唱喜歌,由唱喜歌而思喜归。喜始喜终,一喜贯通。这类诗眼或著于题,或嵌于诗,一经找到,则掣住全诗提纲,由此得以透视全篇。

从上述可见,诗眼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寻找诗眼,分析诗眼,欣赏诗眼,不失为鉴赏古诗词的一条有效途径。诗中无眼,我们不必强为臆断。诗中有眼,也不可轻易放过,就其诗眼,视其神光,采全篇精神,深入诗人脏腑,把握诗歌的精魂,是阅读欣赏的一种精到的方法。

猜你喜欢

诗眼传神全诗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织绘双成 传神写真 浅谈元朝御容
劝学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无才勤补拙 造境意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