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研究——以赤峰市锡伯河综合开发规划为例

2015-08-15

科技视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滨河水区赤峰

杨 涛 李 昂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4)

0 前言

河流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点,许多城市依河发展,滨水区域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城市形态、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滨水环境。但我国多数城市在经历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中,滨水区域一直是工业的主要聚集地,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河流开发活动,导致滨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滨水文化面临消失,滨水区域仍然被大量依水而生的工业、交通或者杂乱的居民区所包围,使得城市环境变得十分恶劣,环境亟需进行更新改造。20世纪中期,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区普遍将工业、交通枢纽等工程从城市中心地区迁至外部,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许多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开放空间越来越少,从而城市滨水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建设空间。以商务和游憩活动来复兴城市滨水空间的计划成为水多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 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空间面临主要问题

1.1 滨水环境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一方面,由于城市中工业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人类过渡采伐树木、围堰造田,使水域周边的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失衡;另一方面,为解决防洪需求,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一般采用渠化的工程方式,方便汛期将雨水迅速排走,但在枯水期又严重缺水,实际上严重破坏了自然生境结构,并加剧了水质污染、淤积与水面减少等问题。

1.2 与周边城市功能缺乏联系,缺乏水岸吸引力

一方面,由于高高筑起的防洪大堤严重的阻碍了河流与城市的联系,缺少城市与河流连贯而便捷步行交通相联,公众的步行路线往往被机动车行道路截断,造成滨水空间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缺乏衔接和过渡,造成不同城市功能之间没有互动,缺乏整合。另一方面,滨水地块的开发总是将水岸包围起来,变成私有领域,许多成排的板式高层建筑和围墙严重阻碍了公众到达滨水区域,造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割裂,

1.3 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

滨水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迹,代表这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但当前许多滨水区开发中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保护利用,多数遗迹在经济利益平衡下一律拆除而非修复,损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昔日情景再难重现,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区域的空间形态,使得城市滨水区形态缺乏特色。

1.4 滨水区域缺乏吸引力

由于防洪的需求,高砌的大堤、刚性护岸对人的亲水性产生了极大的障碍,另外大部分的水岸受限于相关法规,很难考虑将休闲、步道、观赏、餐饮、咖啡、游乐和演艺场所等空间或设施予以适当结合,水岸地区的景观河设施多半缺乏吸引力。

2 滨水空间开发解决对策

2.1 体现滨河绿带的生态功能

从修复城市滨水区生态环境入手,改变以往城市的排水理念,以生态化的工程处理为主,以减轻河流的防洪压力,同时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采用仿自然化的设计,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自然物能的循环,保护城市滨水空间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2 多样化城市功能的融合

把滩地利用与城市的整体发展、保护、更新等的形态设计进行统一,要能够有效的整合周边地区的城市资源,加强与城市背景相融合,通过整体的功能调整,形成以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居住、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综合体,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复兴和发展。

2.3 滨水空间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

滨水区是历史文化遗存积淀较为集中的所长,维护城市历史文脉、风土人情,能使城市在现代化的节奏应当保护好城市历史遗迹、特色建筑以及地域风土人情,融入城市自己的底蕴和文化特色,体现城市的内在神韵,清华地方独有的特色感。

2.4 突出滨水区作为公共空间的场所特性

倡导慢行交通,通过建设步行交通系统、自行车交通系统来引领低碳、生态、健康的滨水区出行方式,加强节点与廊道形式的结合,营造丰富多样的邻里交往场所,促使滨水区不断发展、成熟,提高滨水区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可达性,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特色滨水公共空间形式。

3 赤峰市锡伯河综合开发规划实践

3.1 现状分析

3.1.1 基本情况

锡伯河(英金河)发源于内蒙古喀喇沁旗旺业甸镇韭菜楼,流经喀喇沁旗、松山区、红山区,于赤峰市旧北大桥处与阴河汇流为英金河,全长120 公里,总流域面积2996 平方公里,是赤峰城市的母亲河。

现在的蜘蛛山文化遗址表明,几千年前就有人傍河而居,城市发展都是围绕着河流周边进行建设,赤峰中心河承担着赤峰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从红山文化的发源,到城市现代文明的形成,赤峰中心河道两岸的空间特色正展示了城市发展的脉络,成为记录一个个历史场景的使者。

3.1.2 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锡伯河两岸的环境并未形成优美的城市风貌,城市滨水区仍缺乏活力主要表现在:

(1)滨水区利用不充分,经济功能尚未发挥。

(2)地域特征与城市功能联系不紧密。

(3)滨水区生态环境质量差,缺乏地域特色。

(4)锡伯河作为城市的发展骨架缺少对城市文化内涵的诠释。

3.2 规划实践

3.2.1 设计目标

以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大面积水景、绿化为基础,集防洪、交通、生态、休闲娱乐于一体,形成具有赤峰市特色的都市生态风景线。

将锡伯河打造成为城市功能缝合的纽带,缝合两岸各区,将整个城市功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城市形象展示的名片,构建赤峰“山水秀城”的名片,反映其历史、文化、民风;城市生态景观的走廊,统领整个赤峰城市脉络,是中心、是核心、是灵魂。城市品质提升的标志,沿岸的精心打造,必将成为赤峰城市品质提升的标志,展现城市活力。

3.2.2 规划方案

(1)滨水产业的复兴

商业开发方面:依托中心区滨河周边优越的环境与区位条件,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引导,吸引更多的商机。滨河打造商业中心、商务中心,不仅能为赤峰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高档宾馆写字楼、滨水公建等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提升赤峰的城市形象,打造赤峰的商业地产集群。

文化休闲开发方面:充分利用滨河丰富的景观元素和文化元素,整合区域内资源,将文化观览、游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组合为一体,着重体现滨水文化休闲功能,使滨河区域成为赤峰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并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地产开发方面:随着滨水区建设的不断完善,滨水区域将成为炙手可热的地区,这里将成为开发商角逐的热土,以高品质社区为主打,打造中心河道两岸的环境最优的房地产业。

(2)历史文脉的延续

依托区域内的红山森林公园、蜘蛛山文化遗址、老北大桥等文化资源,在进行保护的同时,对周边用地加以整合,融合文化、休闲、游憩等主题,提供多样性的游憩空间,并融入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结合三岔口区域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及滨水广场,通过活动的组织,形成展现赤峰多民族、多文化的平台,延续城市的历史记忆,提升滨水空间的城市魅力。

(3)滨水空间的连续通达

增加滩地的可达性,构建到达交通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滩地内交通以绿色生态交通为主的,具有良好亲水环境的交通体系;

过境交通与区内交通有机分离,构建各种交通方式具有良好运行条件的交通运行体系;

以停车场引导地区性机动车交通组织,保护滩地内的步行空间,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通规划目标。

滩地内部设置沿河全线贯通的自行车道。新建桥梁与自行车行驶相结合,形成自行车环路。为了满足人们亲水活动的需要,规划结合中心河道的岸线的修缮和公共绿地的布局,设置滨河步行景观带,将滨河的开放空间、公交枢纽等联系起来。在河道两岸的道路上预留一定数量的信号控制通道,从而满足行人和自行车进出中心河道两岸坝顶的需要。

(4)滨水生态系统的修复

强化锡伯河与城市的关系,突出锡伯河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以河流(锡伯河、阴河、半支箭河、东罕河、西罕河)及其两侧绿带为脉络,实现河流生态绿地向城市空间的渗透、融合;加强与城郊大型生态绿地及道路防护绿地的联系,编织城市绿网,实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郊外清新自然生态系统的沟通与互动。通过整治,用水和绿化覆盖裸露的滩地,提高空气湿度,减少扬沙,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通过完善全市浑河流域的水系、绿地、湿地等的规划和建设,改变以往以排为主的雨水系统为就地收集与渗透,既补给地下水又可避免浑河的洪涝灾害,同时也实现了全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全面提升。

利用宽阔的滩地形成城市森林;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实现湿地、池塘、岛屿等小生境;改造刚性护岸为自然生态的漫滩,共同营造物种多样性的环境。

3 结语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的关注。大到数公里的滨海岸线,小城镇乡村的河流湖泊,正在日益成为开发建设的热土。伴随着成就取得的同时,也出现了滨水区开发设计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城市滨水区综合规划设计过程中,在注重滨水经济复苏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征,继承与延续特有的滨水文化,处理好外围用地与滩地间的关系,形成集公共活动、休闲、旅游、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时尚与历史交融的现代滨水开放空间。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明辉,彭少麟.申卫军,等.景观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J].生态学报,2003.

[3]焦胜,曾光明,何理,等.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3.

[4]栾春凤.城市滨河地区更新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J].2009.

[5]钟国荣.城市滨河地区用地功能更新研究:以珠海斗门滨河城区为例[J].2009.

[6]王佐.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活力复兴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7.

[7]林宇.城市滨水区生态规划方法探索[J].大众科技,2010.

[8]邓春艳.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 性塑造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2010.

[9]陆玉兰.机遇宏观层面的城市沿江滨水区规划方法探索[J].2012.

[10]曾娟.机遇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研究[J].长安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滨河水区赤峰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滨河湿地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价值探索
等待候鸟——第五山城步道滨河区灯光设计
水库回水区河道水面线计算水文工况确定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