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要回归教育与科研的正轨

2015-08-15周迎春

科技视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异化课题大学

周迎春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

1 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助力才是大学教育的正道

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有优秀的科研能力作支撑。教学与科研在好教师那里本来就是一体的。一所大学,如果不做科研,是不成其为大学的。越是生动有趣的教学科研含量越高,越是名校越重视科研,科研的水平越高,这不仅是体现出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别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区分普通和名人的标准。不认真搞科研的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浮浅乏味。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科研,在教学中将基础知识、研究方法、科研前沿信息等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大学科研的功能是巨大的,目的是明确的。

我们喜欢听凤凰大讲堂上名人讲时事;纪连海老师讲历史;喜欢财经郎眼,喜欢CCTV-10频道百家讲坛的名师讲课,其原因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在科研中所沉淀的文化底蕴和独树一帜而令人信服的见解的魅力。只有深入地研究,才可能有课堂上卓越的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个好的科研工作者。其实一个好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已经自觉地在研究了,这种研究并不一定通过课题和在发表论文的形式体现,即使没有任何论文发表,没有做任何课题,能把课程讲得深入有新观点、新创意就是在做研究。教学内容的拓展有赖于科研的有力支撑。搞科研不一定是发表某一级别的论文或或做某一级别的课题。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曾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教学以科研为助力是正常的不容置疑的。科研形成理念,理念创造文化,文化创造制度,制度创造生产力。可见科研的本质意义重大。没有科研的教学会黯然失色。

教师应该是“以教学为中心”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在科研的时候不做好教学工作是失职的行为。对大学教师来说,教学是一种义务,一种使命。只搞学术研究,忽视教学,就等于放弃了培养人才的职责。科研是产生知识,教学是传授知识。大学教师的第一使命是培养在校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第一职责。把科研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先把教学做得更好。不但要为社会服务,更要为学生服务。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的方法,获得认知。实践中科研的成就和科研的命题有许多来源于教学中的感悟,在深入详实的备课过程中所获得的灵感,所激发出的潜意识而引来的突发感想。教学是科研之源,大学教师如果能把教学搞好了,科研会如顺水推舟,水到渠成。随着岁月的积累,知识的沉淀,见解自然流露,科研水平会越来越高,要搞好科研,先搞好教学;要深入科研,先深入教学。教学水平是在实践中通过锻炼提高的,忽视了这一点,就会浪费大好时光,到老一无所获。这是许多老教师的人生感悟,经验总结,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教学为中心,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而不是在本专业内容还没弄通的时候整天跑课题,搞所谓科研。

能把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本领结合于一身,做到两手都要硬,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对教师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对高校人才的挑战。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兼顾,必须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助力。不搞科研,不做真正的研究怎么能“解惑”,不搞教学怎么能“传道,授业”,实现两者的两性互动是大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2 科研的异化偏离教育的正常轨道,衍生出种种异化现象

在讲求实际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今的校园生态和学术生态丧失了人文精神和道德气质,师者古风不存。重科研轻视教学,科研已经异化为赚钱的工具。

许多大学不重视教学,把追求GDP作为自己的生命线。在对科研对狂热追逐中,学校只求结果,不管过程,能创造GDP就能收到表彰和鼓励并以此评定工作绩效。经费比研究本身更重要,有些导师整天只顾挖空心思搞项目,千方百计跑课题,一旦课题到手,尚未进行研究,就已成为科研人员的“科研成就”。有许多人为晋升职称,抄袭造假成风。其间充斥着权力寻租和利益交换。经常见诸报端的高校教师论文抄袭案只是冰山之一角。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复旦大学的点名批评,将“科研腐败”这个中国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又推到了舆论的前台[1]。

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势必受到影响。我们看到周围的许多所谓的科研好的老师,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去了并从中得到诸多的好处。一位大学教师热爱教学,授课十几年还是讲师,而当年一起读博的同学毕业两年后就评上了副教授,因为课题做得好。于是他决定要申请课题。当他真的申请到了一项国家级课题时发现真的好处多多,即使教学或者发论文等其他方面做得很差,学校也不会追究。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太多了,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一旦有教师没有完成科研任务,就会面临被解雇的风险。清华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就因为9年的教学生涯中没有达到规定的科研指标而被学校“不予续聘”的风波[2]。科研已经异化为利益的工具,教学与科研本来是一家现在却分离和对立。3改革不合理的体制使科研回归到正常轨道,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

许多不正常的行为究其原因都要归结到现行的制度体制问题上来。诸多的不合理的机制造成了扭曲的现象。大学科研评价异化的典型表现是量化评价不合理。科研数量,近些年甚至成为衡量大学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评职称、申请经费、评奖乃至评选院士,几乎都与此挂钩。

在目前许多高校的职称评审中,教学方面的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切以发表的论文和做的课题为中心,这种颠倒的机制使教师们不得不急切发表论文,带来的结果使教学受到了影响,而科研也没有真正搞上去。这种状况是政策导向的误差,不是教师本身的问题。

现行制度下,我国学术管理是严重的行政主导,科研课题招标评审、科研成果结题评审很多时候都要拉关系、讲人情。立项跑关系耗费大量精力;各类科研课题的结题,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严进宽出。一个课题花了几十万、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到了结题的时候请几个专家评价一番,草草了事。各个研究机构存在重项目立项、轻研究等现象。更多的学者教授也附庸这种异化之道来炮制论文,博取功名利禄。由行政主导的科研经费配置,诱使学者把精力用在折腾经费上。有人说现在的制度,就是逼良为娼的制度。广大教师痛苦不已,愤懑不已又无可奈何。

科研的泡沫化,社会需要的是从根子上进行制度改革与规则重建。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最重要的是教学和科研人员回归本业,专注于自己的教学或科研。迫切需要改革现有的科研评价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使科研不再是惟一的晋职标准,科研成就作为鼓励和荣誉更改有利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教师能够心情愉快地安心教学,扎扎实实地真正搞科研,让文化复兴的中国梦在大学中体现,让大学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

猜你喜欢

异化课题大学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