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剑川县中药材产业

2015-08-15陆凤美

云南农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药材资源

陆凤美

(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 剑川 671300)

剑川县是一个资源丰富欠发达的农业贫困县,开发利用山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加大力度培育县域生物产业,特别是中药材种植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民增收、农村贫穷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剑川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但发展速度缓慢,截至2013年全县种植面积约1003.33hm2,种植水平与种植规模在云南省属于中等水平,种植基本情况见表1。

1.2 特色品种初显

剑川县有中药材2000多种,特色品种有续断、灯盏花、附子、重楼、云木香、川芎、桔梗、金银花、板蓝根、藁本、苍术、秦艽、除虫菊、当归等,其中玛咖、灯盏花、秦艽、续断品种面积不断扩大,已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实现订单农业。

1.3 合作企业带动力增强

目前与剑川县合作的中药材企业有云南省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兴瑞华玛咖股份有限公司、剑川县高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丽江高原植物研究所,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小,生产加工水平

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对于剑川县中药材产业

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发展优势

2.1 产值高,前景好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的药用机理和药用范围的进一步探明,中药以中成药为主的开发越来越深,医用价值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由于中药材野生资源过度采挖,几近枯竭,人工驯化栽培已成必然趋势,市场价格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价格一路上涨,前景广阔。

2.2 生态环境适宜,野生资源丰富

剑川县山区面积占94%,森林覆盖率68.3%。野生中草药有234种,目前大部分常见中药材重楼、附子、续断、秦艽、丹参均有野生资源。全县山区、半山区林下资源中,中药材品种类较为丰富,其生长环境冷凉,类似于中药材的原产地生长环境,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栽培中药材的效益明显,激发了农户的栽培积极性,使当地的野生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2.3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近2年,随着中药材价格的上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品种相互搭配,以短养长结合,种植技术规范,有带动力,与市场结合得好。对这样的大户,若加以引导,发挥其优势,对产业的发展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政府高度重视

剑川县既是省委组织部多年的挂钩县,又是省扶贫办“四群”教育联系、扶贫工作的示范县,也是与云南农业大学“县校合作”的重点县之一,借助东风,抓住机遇,剑川县委、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以市场为向导,以企业为主体,依托中药材资源,实施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总体思路,并为剑川县实现突破性发展制定了目标和具体措施,还提出了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及绿色产业的主攻方向。2014年县科技局、县农业局还联合申报“云药之乡”项目。

3 发展前景

3.1 经济效益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农业的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与传统农作物品种相比,中药材单位面积产值相对较高,特别是突发性疾病大流行期,需要的中药材价格上涨迅速,产值优势更加明显。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尤其明显,已经成为国内广大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2014年经剑川县农业部门对玛咖、重楼、续断、当归、秦艽等5个特色中药材品种19户20块地的综合平均分析,与当地种植粮食作物的产值进行对比,中药材人工栽培每年净增亩产值:增值率143.2%,投产比1:16.3,总平均918.25元,已成为当地目前种植作物中,投产比最高、效益最大的经济作物。

3.2 社会效益

剑川县发展中药材历史悠久,生物多样性明显,全县8个乡(镇)都可种植。发展药材是有效将当地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中走出一条拓宽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大量耕地退耕既造成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失业,又使当地丰富的山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浪费。退耕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利用山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既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保持水土,又对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符合国家鼓励类政策优势产业发展方向。

3.3 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中药材规范化栽培,逐步建立健全中药材现代化和产业化体系,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人才结构、高新技术、投资来源和市场体系等方面,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据测定,野生采挖出售的单株中药材鲜重一般3~5g,而人工栽培的单株鲜重一般都在40g左右,最高可达120g,且杂质少、不带根,一年可收割几次,栽培效益极为显著,激发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从2009年起,中央就出台了政策,可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禁止使用野生资源品种,使当地的中药材野生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4 存在问题

4.1 人工驯化栽培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剑川县中药材种植多为野生采挖后人工仿生栽培,对人工驯化后,围绕产量和品质(主要是药用有效成分),进行品种鉴定、播种出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摸索。

4.2 种植面积受市场影响较大

剑川县中药材企业、农户不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信息,缺乏市场导向和市场预见性,并受中药材市场的影响,跟在别人后面转,盲目性较大,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2013年中药材人工栽培面积达1333.33hm2,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单价高。但种植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容易引起因市场波动而造成种植面积的急剧变化。

4.3 种植零星分散

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剑川县中药材种植主要以玛咖、秦艽、重楼、续断、灯盏细辛、附子为主,但面积不大,少有规模化种植;其他品种多为零星种植。

4.4 中介组织服务力不强

目前剑川县种植的中药材,采挖后主要以外地中间商收购倒转交易为主,对农户形不成带动力,也无法建立类似“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

5 发展对策

5.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中药材为特殊农产品,种得好是宝,种不好是草。不同的中药材品种对生态环境类型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调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比较效益、生态资源、气候条件,做好科学规划发展种植区域、面积,持续优化品种结构。尽快编制出剑川县发展中药材种植的长期规划。在区域规划上,坚持适地、适药的原则,选择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宜的栽培品种和栽培模式,避免盲目生产造成农民伤财。

5.2 建设重点品种基地

做好中药材GAP申报工作,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将中药材种植实行连片种植,形成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药材种植区,抓紧建立与国内大中型药物生产企业的产销联系,把GAP中药材生产基地变成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5.3 加大技术指导和资金投入

继续加大对中药材产业技术指导和资金的投入,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全县中药材种植、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打造品牌,提升剑川县中药材市场竞争力。

5.4 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

加强中药材市场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发布中药材的发展情况,积极帮助企业、农户捕捉、收集县内外中药材市场信息动态,实现信息畅通,让更多的中间商、企业前来采购,促进全县中药材产品贸易流通。

5.5 继续招商引资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创办农业企业,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培育成为中药材龙头企业。云南省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兴瑞华玛咖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行业内比较有影响力,最近正在开展药品市场调研,有意进入制药行业。建议县政府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因势利导推动这些企业进入制药业,将其培育成为集种植、制药、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并在山区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带动山区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优化配置产业链,促进产业化,提高剑川县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创办一批药材经销企业。要引导有经营意识、市场开拓能力的药农创办中药材经销公司,重点发展培育一批经销公司成为剑川县中药材产业市场开拓主力军,在中药材集散地设立窗口,与医药公司、制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鼓励经销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种植的方式来销售中药材产品。

5.6 引进先进的中药材加工技术,提升其附加值

剑川县与云南农业大学签订了“县校合作”项目以及根据云组发〔2014〕7号关于《云南省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2014-2020年,每年选派100名业务骨干到农业科研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对口专业培养机会,选派专人到云南农业大学学习或邀请农大专家来剑川对中药材种植大户进行基本知识及种植技能培训,提高药农的种植技术水平。同时组织有关部门、种植大户到附近发展较好的中药材示范基地(弥渡、巍山、宾川)参观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猜你喜欢

中药材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秋冬季中药材管理要点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一场开在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宣讲会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环球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