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农村环境的发展——以湖北屈家岭管理区为例

2015-08-15段莎莎

城市地理 2015年18期
关键词:农场农民精神

段莎莎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论现代农村环境的发展
——以湖北屈家岭管理区为例

段莎莎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不忘记历史才能够走的更远,然而不忘记本初才能够走出自己的路。五三农场的场地和这里的历史是不能分离的,而这里的历史与居住在这里的土著人们有着不能分离的精神关系。如同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一样。五三农场的土地上也有着类似的“守护神灵”。也许是一方水,也许是一垣墙,他们都为这里的人们诉说着各种生活的感受。倾听“她”的心声,跟随“她”的愿望,其实就是尊重这里的历史和自然。

建场精神;茅草哲学;机械化;福音;雾霾

(一)建场精神是这块沃土的“魂”

五三农场这个在历史上经历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让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经历了血和泪的艰苦生活。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才让他们熬过了那段饥荒的噩梦,踏上黎明光辉的道路,过上了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至于“精神”,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父老乡亲们凭着就是艰苦的拓荒者的精神建场,海纳四方那种融的精神生活态度,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精神劳作作风,才使这片遍地芦苇的沼泽荒野变成如今盛产粮食的沃土。而村庄的意义对某些人是一个家,对某些人是一个事业,对某些人是一个魂牵梦绕的故乡,而这魂牵梦绕的地方并不是因为度过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才难忘,更多的是饥饿、劳累、病患。也许正是这些痛苦的印记才能让人刻苦铭心的思念。五三农场 (现在的屈家岭管理区)在周季方同志的领导下,于一九五三年正式成立命名为五三农场。接着,来自中国五湖四海的农民、工人和知识青年汇聚到了这筑梦的地方,投入他们的热血把这块原来只是遍地茅草的荒地耕垦为良田,用行动论述着他的茅草哲学。这里的居住便成了典型的大杂居形式。移民来自中国各个省,用各种当地语言交流着,以各种当地的生活习惯辛勤劳作在这一块新鲜的热土上。

(二)改革发展对这里的影响

1、有利的一面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农民用上了机械进行辅助耕种,机械化代替了部分原始繁重的人工劳力。现在的农民几乎很少出现腰被累伤的事情了,机械化是让农民脱离这个苦海的重要贡献。比如以前播种小麦要人工的把麦种撒播到田地里,而且要以行进行播种,以方便收割小麦的时候留出一条人可以通行的行沟。而现在的小麦只需要买了种子就可以用播种机进行满播的播种,丰收的时候再用收割机进行收割,人只需要把收割好的麦粒分装进袋子里便可以马上售卖了。机械化的确是减轻了农民的很多劳动负担,真正的给农民带来了福音。

农业科技的发展让农民的脸上少了几道褶子,钱包多了几张票子,谷仓里多了几布袋粮食,可谓春风吹到处,无不春花烂漫啊!农业科技的发达让农民的亩产量一直攀升。

道路的修建无疑是对当地人最大的福利。道路修建与机械化同步就给农民的粮食丰收带来高效率。

2、不利的一面

然而,伴随着改革和发展,我们记忆中的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小巷子不见了。易家岭四通八达的小巷子,每家门口都会不一样的花草点缀,拐角遇见的那种神奇曼妙。还没有来得及记住“她”便被埋葬在了挖土机翻滚的车轮下。高耸的办公楼、酒店、居住区如雨后春笋似得拔起来了。只看到这里有了城市的“元素”和“气息”。这种“元素”仿佛是没有任何的前兆就到了这里。而这种“气息”也让这里的农民感受到了北京大都市居民所头疼的雾霾。

对这里重要的历史人物精神被抛之脑后。可能没有人再想起60年前的那片茅草横生的荒野,和那一群披荆斩刺为我们拓开一条生路的拓荒者们。拓荒者,周季方和那一批开辟建场的历史人物事迹没有得以展现在文化展示的建设部分。

没有解决真正的就业和经济收入问题。农场里春耕的热闹、夏稻的清香、秋收的金黄、冬麦的青翠已经渐渐淡出眼帘。年轻人被城市所吸引,仍然往城市里奔跑着,甩下了老人孩子,甩下了曾经衣食父母的肥沃土地。让它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

(三)自己的观点

农村建设要抓住它的特色。首先,农村靠的是土地和粮食,在建设上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化模式。虽然,现今农村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了,农村也需要整齐、美观的居民居住环境。但是,这毕竟是消费层面的需求。而想要农民真正得力的建设还是在经济收入上的帮助和支持。土地、粮食是这里发展的基础,所有的发展应该围绕着这个基础转。国家政策对农村建设有较多的扶持,我们应该时刻学习国家新颁布的政策。发展与国家倾向的方向,建设与相关政策相符的项目。

农村要建设是好事。但是,首先要尊重这里的场地精神。不一定农村都非得是低矮的瓦房。低矮的瓦房不是农村的标志。抓住地方特色,找到属于当地文化的特色来建设,才会给这个地方添彩。社会建设在向前走,所以即使是发展稍滞后的农村建设也是要尊重历史的脚步向前。然而,我们只要尊重这个地方的历史,就可以建设出属于这一方土地精神的适居环境。每一个地方都会因为天、地、人等各种因素产生独一无二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便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个性”特征。我们在这里除了功能需求,还有精神需求。我们要能回忆,能展望,这样承前启后的环境建设才会出彩,才能凸显符合这个地方的“个性”。即使,当代人们都在追求一种舒适而又特别的生活环境。然而这独一无二的特质会显得更加的重要,这种特质的“个性”便是住在这里的人们独有的历史特色。五三农场的人们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一种艰苦开拓的精神而生长繁衍在这一块土地上的。不忘记历史才能够走的更远,然而不忘记本初才能够走出自己的路。五三农场的场地和这里的历史是不能分离的,而这里的历史与居住在这里的土著人们有着不能分离的精神关系。如同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一样。五三农场的土地上也有着类似的“守护神灵”。也许是一方水,也许是一垣墙,他们都为这里的人们诉说着各种生活的感受。倾听“她”的心声,跟随“她”的愿望,其实就是尊重这里的历史和自然。

[1]《拓荒者》——我与五三农场 作者:周季方

[2]《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作者:(挪)诺伯舒兹施植明译201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乡土景观十讲》作者:楼庆西三联书店

[4]《中国园林》作者:楼庆西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1-01

G112

A

段莎莎 (1987.0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北,学历:研究生,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农场农民精神
耕牛和农民
农场假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农场
农民
拿出精神
一号农场